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2008,(23)
教育创新总是在旧有的教育体制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的时期发生,往往与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紧密联系。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次体制变革的出现,不仅是当时社会政治制度变化的结果,也是当时社会知识阶层政治地位沦落、经济状况陷入困顿的结果,是知识阶层急于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结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式教育。对于这场教育变革,不同的士子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做出不同的评价。这一教育变革也影响到他们的教育活动的选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通过调适,积极参予到教育变革之中;另一部分人却迟迟无法走出教育变革的影响而处处感到不适,与新式教育始终存在着某种隔膜。教育变革下士子心态的多样化,说明近代士子阶层的分化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等层面,也反映在他们的心理世界之中。士子心态分化的情况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中国近代教育转型的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3.
伯恩斯坦有关“阶级与教学法”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与社会新中产阶层的出现之间的内在关联。当下,家庭教养方式的社会阶层分化趋势日渐显现,新中产阶层家庭教养方式逐渐兴起并成为影响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一种重要力量。新中产阶层家庭教养方式并非仅是一种“惯习”,而是对新的教育思想、观念乃至教育理论积极认同、主动反思建构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尤其是新兴主导性社会阶层的兴起成为当今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一种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4.
当下中国教育不公平突出地表现为城乡之间、阶层之间和区域之间教育发展失衡;其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成熟、城乡二元结构及教育改革价值观的偏差;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变革城乡二元结构,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守教育改革的人民性价值旨向。  相似文献   

5.
《湘南学院学报》2020,(3):42-45
阿Q是生活在未庄社会底层的游民。他的现实阶级地位、潜在颠覆能力使他成为长期占有基层管制权的士绅阶层的扑杀对象。阿Q之死展现了士绅阶层为继续垄断阶层利益而进行自我变革的强大能力,揭示了实质性改造旧中国的艰难宿命。  相似文献   

6.
16-18世纪是英国社会转型时期,也是英国贵族的教育文化活动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期。这种教育变革不仅是贵族阶层对激烈的社会变迁做出的积极反应,也是其自身为维护统治地位及各种特权而发自内部的需求。既有为应对来自新兴阶层对贵族统治地位和特权优势的冲击,迎合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思想方面的变化,也有源自贵族作为天然统治者自身要求改变教育模式,追求完美绅士形象及更好胜任公职和处理经济事务的需要。这一系列的原因吸引着贵族们积极投身于教育变革之中。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之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具体阐述了中国社会怎样从改革前的成分分割、工人干部身份分层、单位身份制这样一种社会结构变革为身份制地位大大下降、城市化不断发展、农民阶层的分化、工商业劳动者阶层不断兴起的新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8.
士人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士人阶层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和阶级结构特点孕育出了独特的士人文化。自魏晋以来,士人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倾向,并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本文试图分析形成士人阶层和士人文化的中国教育制度和阶级、阶层结构,并进一步阐明中国绘画独特审美风格后面所存在的社会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保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文勋 《历史教学》2006,(12):13-21
唐宋以来,中国社会崛起了一个新的阶层--富民阶层.富民阶层的崛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由此形成一个新的"富民社会".在此背景下,一大批思想家纷纷发表言论,肯定富民的重要作用,主张保护富民,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保富论"立足于社会发展和处理国家与富民的关系,要求保护中国社会内部新的发展力量,实为一种具有崭新时代特征的经济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重大转型与社会深层变迁.  相似文献   

10.
1978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其阶层结构日益分化,相同或者相邻阶层结构的人们组成利益集团。不同利益集团基于获取教育利益的考虑,一定会千方百计影响教育改革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强势阶层对教育改革进程和方向的影响大,其从教育改革中获得的利益也多,弱势阶层对教育改革进程和方向的影响小,其从教育改革中获得的利益也少。如何提升弱势阶层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力.不仅关系教育改革本身的顺利进行,也关系到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件大事,近代社会的士绅以其独特的见识和目力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推动新政前进,使新政全面打开中国的现代化闸门;另一方面,新政的各项措施尤其是军事变革以其历史的前卫性对士阶层的命运起了主宰作用,士阶层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清末新政与士阶层的互动关系体现了历史的进步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提供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通过线性回归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家庭社会阶层较低的子女中哪些获得了优异的学业成就,以期帮助更多的弱势职业阶层子女提高学业成就,以助于实现社会和谐、教育公平。研究表明,弱势职业阶层子女获得高学业成就的关键在于其所特有的文化资本,父母的教育期望、自我教育期望、学校归属感、同伴表现、学习态度是弱势职业阶层子女获得优异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联合学校、社区,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使弱势职业阶层父母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提高教育期待;学校应该关注弱势职业阶层子女的归属感;弱势职业阶层子女要利用自己吃苦耐劳的禀赋优势积累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始于晚清,是以民族主义诉求为出发点并效仿西方模式而逐渐成型的。由于据有优势文化资本,本土的知识精英在这场教育变革中起到主导性作用,并带动整个知识阶层对自身固有文化资本进行积极转化。因此,倚重西方资源,具有明显"西化"色彩的现代教育虽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主导性象征资本从儒家传统向"西学"转移,但文化资本在社会阶层和地理区域等方面的分布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刚刚发布的《2006中国教育蓝皮书》,对过去一年中国教育转型历程进行了反思。与成效显著的基础教育变革相比,2006年高教领域的变革仍然缓慢,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公信力仍在下降中。  相似文献   

15.
唐宋以来,中国社会崛起了一个新的阶层——富民阶层。富民阶层的崛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由此形成一个新的“富民社会”。在此背景下,一大批思想家纷纷发表言论,肯定富民的重要作用,主张保护富民,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保富论”立足于社会发展和处理国家与富民的关系,要求保护中国社会内部新的发展力置,实为一种具有崭新时代特征的经济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重大转型与社会深层变迁。  相似文献   

16.
刘玲 《今日教育》2009,(10):1-1
教育为立国之本。新中国成立以来,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也实现了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重庆教育与中国教育一样,走过了筚路蓝缕的60年,走过了辉煌灿烂的60年。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制度变革滞后带来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教育问题。由于教育制度变革的滞后,使学校教育存在严重的市场化现象、行政化现象和不公平现象,这些问题阻碍着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改革要能够支持教育的更深一步的变革,首先必须探索教育制度变革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清末以来,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最急剧的中心事件是社会政治变革。无论何种形式的政治变革,都要破旧立新,依赖传统政治力量是不可能完成这一使命的,它必须由新型的政治家和积极分子去完成,因此,新的政治阶层的出现是这一变革时期的主要特征。清末以来主张变法的维新派,推行“新政”中出现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及各种政治组织成员,以推翻满清统治为己任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它的各种政治派别,其成员都可视为在现代变革社会中逐渐形成起来的新型政治阶层群体。全国如此,贵州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成人教育》2021,(2):F0003-F0003
《中国成人教育》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为主主办的学术期刊。系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入选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半月刊,每期80码。2021年面向全国征集成人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优秀稿件。2021年重点选题方向如下: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如何体现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教育治理能力提升的教育评价改革,服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研究。2.新发展理念下,构建教育新发展格局,推动教育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研究。  相似文献   

20.
钟鸣 《辽宁教育》2009,(11):7-9
教育的公平问题是近年来国人普遍关注的话题.因为社会的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的公平上。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的公平,而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育公平。社会要稳定就必须存在不同阶层(所谓的贫富阶层)之间的流动,没有这样的有序流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古代中国之所以能长期基本保持稳定.科举制度功不可没,因为科举制度为底层人民通往仕途阶层筑起了一条通天之路,实现了穷人阶层与富人阶层之间的流动,虽然这种流动数量很少,但在科举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