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四部分类法是我国特有的书目分类体系,它植根于儒家伦理教化土壤,萌芽于"独尊儒术"的西汉《七略》;发轫于图书日增、目录事业繁荣的西晋《中经新簿》;初立于玄理日盛的东晋《晋元帝四部书目》;确立于学术繁荣、版本著录发达的唐代《隋书.经籍志》。清乾隆皇帝视四部分类法为"古今不易之法",在他督导下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集处理古籍的四部图书分类法之大成,使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分类体系臻于鼎盛,而《四库全书总目》也成为我国古代目录学史上的丰碑。  相似文献   

2.
四部分类法之起源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列举并分析四部分类法起源的不同观点之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相关史料,认为四部分类法源于荀勖之《中经新簿》。  相似文献   

3.
荀勖,我国四部分类法的奠基人,其《中经新簿》的创新为我国目录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李云霞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29(3):134-135,140
史部是古典目录学四部分类体系当中的一大部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叙述这一部类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指出史部目录形成于《七略》、形成于《中经新簿》,最后确立于《隋书·经籍志》,并确立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史部目录始得以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5.
卢秀丽 《图书馆学刊》2008,30(3):123-125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的编纂急需一部适应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的分类法。根据少数民族古籍实际情况"因书设类",将《四部分类法》类目体系予以调整和扩充,使之成为统一规范少数民族古籍的分类法无疑是一条捷径。结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满族卷》书籍分类的实践,提出采用《四部分类法》类分少数民族古籍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有关《中经新簿》四部之小类的不同观点及其形成原因之基础上,通过研究相关史料,认为《中经新簿》四部之下更有小类。  相似文献   

7.
试论荀勖对我国目录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华平 《图书馆论坛》2006,26(1):226-227,211
荀勖的《中经新簿》一改汉刘歆《七略》的分类体系,从当时学术、典籍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所著录的图书分为四粪,特别是设立史类和佛学类,适应了东汉以来学术思想发展和研究重点的变化,以及各类文献增减的实际情况,是其创新所在,成为四部分类法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8.
也谈《中经新簿》四部之小类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认为《隋书·经籍志》记载的荀勖《中经新簿》四部之下的十四个名称,实际上是其分卷名称,不是真正的小类。但丙部对史书的初步区分、《皇览簿》独为一卷、丁部图赞之分,在目录学史上很有意义。《中经新簿》只收录了十六卷佛经,并无包括"佛经书簿"二卷之可能。  相似文献   

9.
戴剑波  侯汉清 《情报学报》2005,24(3):299-303
分类法的互操作性已成为情报检索语言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分类法的互操作一般可通过分类法之间的映射来现实。本文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和《杜威十进分类法》为例分析了等级体系分类法相互映射的可行性、映射实现模式、自动映射的实现原理;并通过分析两部分类法类目之间的差异,认为类目之间应该存在四种语义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道藏》是道教的经籍汇编起来的一部大型丛书,类似于佛教的《大藏经》。文章主要介绍了汇编《道藏》的分类方法一三洞四辅十二部分类法及其产生的历史由来,分析了这种分类法的优点和缺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目录学史上,晋人荀勖始创图书四部分类法,此已为学界所共知.但在此法发明之前,“四部”一词在之前文献中已多次出现,并始终与“五经”连称,构成“五经四部”这一专有名词.可见这两个“四部”在内涵上并不一致.此处所谓“四部”,当是指汉代六艺中乐、《论语》、《孝经》、小学四类书籍.然而在当前的古籍整理中,学者们却习惯于用荀勖所分之四部书籍来解释它.这事实上是一种误解,兹予以辩正.  相似文献   

12.
汉代学者对文献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通过介绍刘向、刘歆父子和班固、郑玄整理典籍的功绩,说明了汉代学者在著书立说,以整理校注古籍为己任的同时,开创了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等一套整理文献的方法,为中国文献学的形式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李之鼎集著书、藏书、刊书于一身;所辑刊的《宜秋馆汇刻宋人集》四编筹划细致长远,操作有条不紊,时间相逾十余载,总数达六十来种,对保存宋集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虽略有不足之处,但在版本选择、文字校勘、资料辑佚和目次编排上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总目》焦竑著述提要补正两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朝献征录>与<国史经籍志>是晚明学者焦竑的两部代表作,然而<四库全书总目>对二书的著录却存在着诸多错漏,致使学人不能很好地认识它们的价值.文章所作的补正,有助于充分运用其中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5.
此前通常认为,乾隆年间为修《四库全书》,浙江藏书家郑大节家进献图书82种,收入《四库全书总目》的有48(一说47)种。本文根据郑大节进献图书的三种书目《浙江省第五次郑大节呈送书目》、《二老阁进呈书》、《二老阁挑取备用进呈书》,结合《四库全书总目》,考定郑大节家进献图书121种,收入《四库全书总目》的是95种。  相似文献   

16.
《四部正讹》是我国第一部辨伪专著,在辨伪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书中,其对伪书价值有多种认识,尤其是对伪书史料价值的认识更是深刻与多方面的。然历来学者对此却少有论述,文章就伪书史料价值的内涵以及《四部正讹》对伪书史料价值认识产生的原因及如何体现伪书的史料价值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李之鼎集著书、藏书、刊书于一身;所辑刊的《宜秋馆汇刻宋人集》四编筹划细致长远,操作有条不紊,时间相逾十余载,总数达六十来种,对保存宋集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虽略有不足之处,但在版本选择、文字校勘、资料辑佚和目次编排上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18.
汴梁是北宋最大的刻书中心之一,对雕版印刷的发展、普及、创新以及外传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汴粱作为刻书中心仅存于北宋一代,然而它的成就和光辉仍然可以使其立于宋代四大刻书中心之列.  相似文献   

19.
杜定友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图书馆学的开创者,所著《校仇新义》是其代表作之一,书中对四库分类法的批判惹人瞩目。认为四库分类法过于囿于成见,以至于经无定义,子不成家,史不以时,集而无物,但他并未完全否定四库分类法。主张新的统一分类法必须考虑到中国古籍的特殊性,新旧合流,对四库分类法加以改造,使之更合乎图书分类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0.
宋刻本《古今合璧事类备要》钤有丰富的藏书印,是考察该书递藏源流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南宋以来藏书文化的展现。经对全书藏印进行识别,分类统计藏印共22方,钤印431次,可考证的藏主有四人,分别为曹淇、郑原、汪綖、张元济。从“正统丁巳印”发现汪綖其人及递藏信息,并对曹淇生平进行考证,进而厘清该书的递藏轨迹。通过曹淇与清末藏书家杨继振藏书印的对比,可以彰显曹淇更为开明的藏书理念,在藏书史上理应拥有一席之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