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来,我们在新闻写作上养成了一些很不好的习惯。一是报道中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数字太多太滥。二是客观报道形式运用得不纯熟,记者动辄自己站出来讲话。还有,一些青年记者喜欢把花花哨哨的形容词和故弄玄虚的新名词写进新闻报道中。采写实录性新闻,这一套就不灵验了。老百姓嘴里没有那么多一套一套的概念和一堆一堆的数目字。他们对生活的  相似文献   

2.
在新华社一间宽敞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他带着微笑,招呼我们围着他堆满文件和报刊的办公桌坐下来,就热情地谈起了我们共同关心的新闻话题。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使我们最感兴趣的,是这位68岁的老人,担任那么重要的职务,工作那么繁忙,仍在不断地致力于新闻业务的探索,并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和见解。早在60年代,他就提出新闻要向散文式方向发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考虑如何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接近实际生活,使记者的思想感情更加贴近群众。前几天,我翻阅了一本美国人写的书,书名叫《大分裂》。我边读边想,觉得我们的编辑记者应该多采写一些能够引人入胜的实录性新闻。《大分裂》的作者花了几年时间,深入社会各阶层,采访各行各业的人,用录音机录下他们的谈话,然后整理成书。书中写的是被采访者的原话,作者的话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书中有些章节文理还不甚通顺,但是口语化,一看就懂,显得真实、生动、亲  相似文献   

4.
“能挑八十,争挑一百”《六百万人民的管家人》是第一次以我为主采写的跨度较大、难度较高的报道。一次会议上,穆青同志送给我一张小纸,上面写着两个题目,其中之一就是《六百万人民的管家人》。他要我酝酿一下,随后跟我细说。这是一九五六年冬季,上海市场供需矛盾大,部分日用品、副食品脱销,居民对商业部门意见纷纷,报纸上也不时出现对商业工作的批评性新闻。商业工作者则有埋怨情绪,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很少被群众理解,供应上出点纰漏就遭到无穷的责难。在日常采访中,我也了解到这些情况和问题,可没有想到要从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叶世涛,新华社上海分社高级记者,前后在新华社工作近四十年,为党的新闻事业尽心竭力,现在,他已年逾花甲,正在回顾总结过去的新闻经历。从本期将陆续选登有关穆青同志五十年代担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时带他采访、教他写作的几段。虽相隔多年,但今天读来仍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6.
不行,就打回来五十年代中期,北京分社和上海分社是两个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报道上各有千秋。七月中旬,北京分社发了一篇集纳式的通讯,题目叫《当你们熟睡的时候》,热情讴歌为了人们生活幸福而通宵达旦工作的一群普通人,包括守候在孩子床边的托儿所保育员、深夜迎接小生命诞生的助产士、洒扫大街小巷的清洁工、报社的夜班编辑、校对和排字、印刷工人等等。稿子在《人民日报》见报后,得到普遍好评。上海分社也不甘示弱。穆青同志不久出了个点子,组织大家也来采写一篇集纳式通  相似文献   

7.
到今天,在我看过的稿子中,生硬的概念加例子的稿件仍然存在,讲一个论点,引一个例子的现象十分普遍。当然,例子所写的材料应该承认是事实,但是,事实一旦被当作例子,便直接违反了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原则。我反对在新闻中写例子,其理由是:新闻本身就是事实,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事实,来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根本不需要再附加任何例子来证明什么。如果例子本身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事实,那么就应该直截了当地把它写出来,甚至写在最前面,不应把它当作例子  相似文献   

8.
新闻要突破老框框,多写评述性新闻是个好办法。应该说,目前评述性新闻太少了。有人说,一个记者只有写好报告文学,逐步向作家靠拢,才有出息。这是片面的。记者就是记者,记者的工作不是作家所能代替的,记者也不一定当“候补”作家。记者有自己广阔的道路,记者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低于作家。但是,好的记者也确实不能满足于写一般新闻,而应该成为时事评论家。我国和世界许多名记者都是评论家,他们的主要武器之一就是写评述性新闻。  相似文献   

9.
穆青同志最近指出:多写实录性新闻。这是他继新闻要向散文化方向发展的口号之后又一新的呼吁。现在在新闻写作方面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有的新闻事实少,内容空洞:有的搞新名词“轰炸”,词语随意搭配;有的结构任意跳跃,华而不实。多写实录性新闻是医治以上弊病的良方。《新春看教师现场考文盲》就是一篇实录性好新闻。领导在节日前后看望第一线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10.
2月15日上午,我们去向穆青同志汇报工作。交谈中,谈及中国记协最近搞“现场短新闻”评比一事,穆青同志马上说:“这是件好事”。他很有感触地谈了下面一些看法。他说,这就叫新闻改革,新闻改革就要从这些方面改,有人把新闻改革看成是什么“自由化”,想取消党的领导,这是很错误的,党对新闻的领导作用绝对不能动摇。  相似文献   

11.
朱清河 《新闻采编》2006,(6):3-4,27
一名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记者,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职业精神才算称职呢?我们不妨把寻觅的眼光投向刚刚过世不过两年、与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一起成长起来的新华社原社长、老一辈新闻记者穆青的新闻职业成功之路,就会发现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记者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精神有哪些,具体说来,穆青的新闻职业精神至少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尊重事实,不惧权势的求真务实精神新闻的力量贵在真实可信。尊重事实,说真话,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全世界新闻从业者都必须恪守的最重要的职业操守和新闻人格。不论姓“资”姓“…  相似文献   

12.
穆青同志是一位从事新闻工作五十多年的著名新闻记者、长期担任领导工作的老新闻工作者,其记者的活动和成就是丰富而多彩的,有许多可供我们探索和学习的内容。本文拟仅就其人物新闻通讯,着重探讨他怎样报道时代主流问题的,作一番探索。 穆青同志新闻作品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或者说。它有什么特色呢?  相似文献   

13.
最近,穆青同志提出写实录性新闻的口号,可以预料,这将给我国的新闻写作带来一场新的变革,吹来一股清新之风。何谓实录性新闻?面对新闻园地里这一朵新花,还没有人给她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按笔者所见,实录性新闻是:生活中有什么典型镜头,我们就拍摄什么,群众说什么,我们就写什么,经过作者的加工、剪辑,真实客观记录生活的一种文体。现在这一新新闻体像三月的春笋破土而出深受群众喜爱。本文就实录性新闻的写作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穆青说:新闻界要多吹“进军号”在谈到宣传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时,穆青说,要坚定不移,努力宣传,同时也要搞得扎实。凡是没有做到的,不宣传。要实事求是,不要光打雷不下雨。一般也不做综合报道.要处理好治理、整顿与改革的关系,把重点放在改革上。现在通货膨胀,主要是供需矛盾,生产赶不上需要。所以一定要注意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精神文明的宣传要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最近在哈尔滨召开的短新闻研讨会,就短新闻在新闻中的地位、短新闻采写的基本经验、短新闻与改进文风和作风的关系、短新闻对新闻改革的意义等作了探索。与会者通过探索有了一个共识:时代呼唤短新闻,读者需要短新闻,新闻工作者要多写短新闻,写好短新闻。这次研讨会是新华社一些青年记者倡议,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和黑龙江分社主持的。到会的有国内21个分社和总社国内部、国际部、对外部、体育部、新华出版社等33人。总编辑南振中参加了研讨会并作了发言。会上,25位同志宣读了论文,并围绕着短新闻问  相似文献   

16.
多写短新闻     
我在农村基层工作,经常采写一些乡间短新闻。自去年四月以来,我先后在《四川民兵》、《四川农民报》、《四川工人报》等报刊,及县人民广播站发表了七十多篇稿件。还分别被《南充日报》、《四川农民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和通讯员。下面谈一点采写短新闻的体会。短新闻要凝聚一点,短小精悍。我开始写稿时,总想写出“大部头”,有分量的长稿。于是使劲拼凑材料,拉长篇幅,因而写出的稿子主题不突出,事例不典型,费力不小,不能采用。后来,我仔细琢磨《新闻与写作》上一些作者谈写作体会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属经济报道最多最密集。可是,为什么有的经济报道吸引读者,有的受到冷落?最近我翻阅了几家报纸,发现反映人的经济活动的新闻、经济事件新闻最受欢迎,人们称它为经济社会新闻。目前,许多报纸的经济新闻,大多是从微观上报道生产活动、经济工作、管理手段等方面的问题。但是,一味在这个轨道上行驶,不可避免的出现雷同、干巴、乏味,读者评说为“老一套”。这种报道当然不会吸引读者,只能倒读者的味口。而经济社会新闻则不然,它产生于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之中,它表现的是事件和问题,把事件和问题置于大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因此,为广大读者所关心。具体地说,经济社会新闻反映的是广大群众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典型事例,它与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8.
近来,现场新闻犹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各地报纸上,清新、活泼,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好的现场新闻显示了哪些特点呢? 再现典型情景。现场里有许许多多具体的情景,现场新闻不可能、也不需要把全部情景都写出来,但需要再现最能引人注目、最能反映现场面貌的情景。这种典型情景好似王安石笔下的石榴花:“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咏石榴花》)比如《会场里的暖流》 (《经济生活报》90.3.8一版),讲萧山市瓜沥区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形势教育报告会,“近千人的剧场基本上坐满  相似文献   

19.
“一腔激情颂人民,千秋妙笔著华章。”以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历史的审判》、《人民呼唤焦裕禄》、《风帆起珠江》等一系列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报道,而在人民群众中享有盛誉的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为党的新闻事业勤奋工作,笔耕不辍,奉献了全部身心,做出了  相似文献   

20.
赛宗宝 《军事记者》2013,(10):31-32
经验类和综述类报道,作为总结经验、指导工作最重要的新闻样式之一,是各级党的机关报经常遇到的新闻体裁,也是业内公认比较难以写好的新闻体裁。在当前新闻界大力倡导"走转改"的背景下,如何提高经验类和综述类报道写作的质量水平?笔者总结这些年采写此类报道的经验,就是像写事件性新闻那样写经验性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