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美国后现代生态主义背景下的田园文学是在传统的田园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后现代生态文学背景下有其时代特色。田园文学框架在后现代生态文学背景下得到了拓展,显示其多重性;田园文学在后现代生态文学中主要以"位置感"加以体现而田园文学中的话语则是通过其反讽性加以表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当前文学研究与批评现状的分析和对传统研究法和西方现代研究法的比较,指出了二者本身的优劣。同时,文章根据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要求,从文学本身的性质(审美)与文学生存的大环境出发,指出了传统与现代研究法走向融合,实现两难超越的途径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现代派文学走过了七十余年的艰难历程。文学的现代派在前进过程中 ,不仅要不断地遭遇到来自于传统文学方面的抵抗 ,而且许多时候更要承受来自于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压力。传统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最佳关系是在斗争中共存共生。这种最佳关系 ,是正确的文化政策调控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渡边淳一的小说具有日本文学传统美以及西方现代派文学现代美的双重美感,并以睿智的哲思给人以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5.
与五四时期相比,新时期作家借鉴吸纳西方现代派文学呈现出高度的自觉性。西方现代派文学对中国新时期文坛全面渗透,并被中国化,表现为与新时期社会变革同步,与新时期文学主潮合流,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融合。新时期文学吸纳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成功经验将对跨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给予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不仅贯穿于五四新文学自身发展的各个阶段,而且生动地阐释着五四新文学与传统国学的复杂关系。将传统国学与新文学置于"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下来审视不仅能更好地看到新文学、新文化发生发展过程的必然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更重要的是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复兴的今天,能够更好地思考我们为何要弘扬传统、怎样弘扬传统?又该如何对待现代、如何面对发展?王富仁先生提出的"新国学"理论构想认为应该将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化纳入到国学的范围当中,这绝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反映了王富仁先生对于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独特见解和对五四新文学研究在当下能否进一步拓展空间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创始人沈丛文的嫡传弟子 ,深受中国传统古典文学的熏染 ,又有幸接受了西方文艺思潮的洗礼 ,因此在其踏上文学道路之初 ,就致力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方法结合起来 ,在“传统—现代”间创造一个恰如其分的审美空间。其文本中对富有人文思想蕴含的人物形象的刻划 ,对现代性文学主题的关注与探索 ,对小说概念的刷新等都寄寓和体现了他的“传统—现代”意识 ,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拓展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族文学关注人生、教化社会的强大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交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基本风貌。现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滥觞于19世纪末科学主义语境中的"写实"风潮。"五四"十年中,鲁迅、文学研究会及乡土文学作家群引领风潮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模式的历史性铸造,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美学精神的凝成。经30—4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50—70年代的政治蜕化,世纪末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潮浸润下,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恢复她应有的美学品格。直面人生、以积极干预社会—政治文明构建为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民族文学标志性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文学关注人生、教化社会的强大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交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基本风貌。现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滥觞于19世纪末科学主义语境中的“写实”风潮。“五四”十年中,鲁迅、文学研究会及乡土文学作家群引领风潮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模式的历史性铸造。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美学精神的凝成.经30—4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50—70年代的政治蜕化,世纪末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潮浸润下,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恢复她应有的美学品格。直面人生、以积极干预社会一政治文明构建为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民族文学标志性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0.
先锋派文学、现代主义文学还有现代派文学,其实指的是一回事,就好比关羽、关云长和关公指的是同一个人。这是上个世纪各种反传统的文学流派的总称,虽然在20世纪的后期它们的影响已经渐渐减弱,文学又向传统复归,但是就像照亮夜空的超新星爆发,先锋派文学以惊人的力量刹那间点燃了现代人冷漠的眼睛和孤寂的内心。  相似文献   

11.
距今一百年前成立的南社,是中国文学史上人数最多、范围最广、活动时间最长的社团。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个独特存在。当年,它以笔为武器,高举革命文学大旗,以昂然的激情唱响了中华民族觉醒的劲歌。它是民间组织,靠同仁们不言衰的激情和力量从事文学活动。它的革命文学的特性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操守,对当时及后来的中国文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南社文学现象是我们研究南社、探讨未来文学之路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可以说,“穷北京满族人”这六个字解说并函盖了老舍生命与学的全部身世背景与本内容;亦点示出老舍在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老舍出生于满族穷骑兵之家,他亲身体会过“穷”的真滋味。自始至终,老舍都非常清醒地自我认定为“穷人”,自觉地把自己划归到“穷人”堆里。满族的确有着值得荣耀的历史,也有“头朝下”的一面。这是一种特殊的无奈、不平与优越的挣扎。“穷人”归向与“头朝下”心理,决定了老舍本的向个太不同:感情投向,素材选取,人物塑造,思索焦点等。可以说,老舍学中,写得最美,最感人的形象是那些“头朝下”的“穷人”。  相似文献   

13.
M. Sarah Smedman teaches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other literature courses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 She is the author of many articles and reviews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is the recipient of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Association's Scholarship Award.  相似文献   

14.
畲族民间文学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歌颂了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畲族女性,充分反映了畲族女性在本民族文化历史上的作用,体现了丰富的女性文化特征。试从女性视角对畲族民间文学进行研究阐述,全面地概括畲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特征,对研究畲族传统文化特质的形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老舍早期的创作生活经历与中西方文化有诸多关联:老舍创作中的基本思想,是剖析和批判"国民性"缺陷,并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他善于借鉴、吸收外国文学特别是英国的狄更斯、康拉德等作家的有益营养,并把它们融汇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别具一格的幽默风格;他以其对北京世态风俗的生动刻画,创造独树一帜的"京味儿"的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16.
爱情是狄金森和李清照创作的共同主题。但在这一共同主题下,她们的爱情诗在内容和表述方法上又有所不同。狄金森的爱情诗,常写到在死后与爱人作永久的结合。而李清照的作品表现的多是深闺少妇思念远方丈夫的离情别绪。再者,由于她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所以表达爱情的方式也不同。狄金森大胆直率,而李清照委婉含蓄。  相似文献   

17.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坛上一位卓尔不群的女作家、诗人。她的诗歌使用了大量对比手法,从而构成强大的艺术张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文章从她在绘画艺术上所受的熏陶来分析和展现这种艺术美,从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欣赏她诗歌创作中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民族作家,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尤其对《红楼梦》更为喜爱和推崇。老舍的红学观主要体现在老舍对《红楼梦》的接受与认识中,老舍积极倡导阅读《红楼梦》,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古典文学名著。  相似文献   

19.
Shelley J. Crisp has taught literature courses, includ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for the past eight years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 where she has also directed a program in Women's Studies. She is now working on a study of Victorian women poets.  相似文献   

20.
Geraldine DeLuca teaches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other courses at Brooklyn College. She is one of the editors ofThe Lion and the Unicorn and has published many articles on literature for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