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要在党和政府与百姓之间担当起沟通桥梁的重任,9年间,我跟踪采访一对下岗创业夫妇。通过对这对夫妇的采访报道,我与他们结成了朋友,也对新闻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报载:浙江日报刊登启事,要求广大读者对该报记者工作表现进行监督,其内容是:记者联系群众好不好?记者的采访作风是不是艰苦深入?记者所写的报道有没有失真?记者有没有“以稿谋私”的行为和其他不正之风? 这则启事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认为:浙江日报的作法是明智的。一张报纸办得好不好,记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记者工作的好坏,在于他们有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从我所接触的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来看,大多数记者的精神状态是好的,他们的采访精种都是  相似文献   

3.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4.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记者的崇高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有的人甚至把记者与“赵公元帅”等同起来,都害怕记者前来单位采访。究其原因,就是招了那些另类记者的祸。有一天,我们工厂附近的一个乡镇宣传干事,请我为他们乡镇写一篇关于建设新农村的稿子。我看了这位干事交给我的材料,听了她的介绍之后,感到这个乡镇在建设新农村中没有什么创新之举,很难报道出去。于是,我便向她推托说,此事我写出稿子很难上报,你干脆请报社记者来采访,他们的采访一般都可以见报。但她却对我说,他们也想请记者,可费用承担不起啊!接着她为我算了一笔账:往返…  相似文献   

6.
“记者”也者,按《辞海》的解释,是为新闻事业机关中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顾名思义,记者的工作,一要采,二要访,然后将自己采访到的材料,组织整理成新闻报道。然而,也有这么一种“记者”,对于他所报道的对象压根儿不曾见面,更无一言半语交谈,却写出了洋洋洒洒的“报道”。我手头有一封江汉油田的读者来信,说是某报报道他们油田一个宣传科长的事迹,署名记者并未到他们油田采访,更未访问过这位科长和他的同事。原来,那篇报道是从油田现成的材料和报道中摘抄编成的。呜呼,“记者”竟成了“抄者”!  相似文献   

7.
用身体验才能用心体会中央电视台一名记者在"新春走基层"中,曾坐火车再转长途汽车跟拍一个小姑娘从北京回河南老家,她陪小姑娘聊了一路.第二天,那个小姑娘给她发短信说,"谢谢你陪了我一天,让旅途不那么孤单.我以为记者只会问问题不会聊天,原来你们也会聊天呀."这个例子挺让人感慨.记者会跟家里人、朋友、同事聊天,可为什么一拿起话筒就不会了呢?关键在于关注点放在哪儿?关心的是片子,还是采访对象?是把采访对象当作关心的主体,还是只当成报道中的论据?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次特殊而令人难忘的采访。 从今年5月7日起,文化报在“新闻追踪”版新开设了“记者体验”栏目。体验式报道是近几年出现较多的与常规性的新闻报道完全不同的报道形式。我们过去采写新闻都是以记者的身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文中也要尽量少地出现记者的影子,即使要表明倾向,也要以事实来说话。 而这次不同,本报记者将分赴不同的工作岗位,作一次职业性的体验,报道中所写的也是记者自己对所采访职业的亲身感受。这是我采写《我在精神病院上了一天班》的特殊性所在。(此稿刊登在1998年5月7日《文化报》8版) 作为一名编辑,我联想到自己接触过一些精神病院的医护人员,和其它综合性医院的工作人员相比,他们除了工作本身很辛苦以外,还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有些精神病人发病时会伤人)。精神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往往受到一般人的歧视,而精神病院医护人员工作的艰难辛苦,也很少被人们了解、认识。若以“记者体验”的方式来反映他们的日常工作,可能会收到单纯的新闻采访难以得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怎么让自己没有名气,这是略萨的理想。 略萨,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现在真的很痛苦,他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现在很多人来采访他,特别是新闻界,采访是无休止的,不让我好好地安静地生活,不让我好好地工作,总是有记者来问那些我不想回答的问题。有时候我想逃到岛上去生活,在没有记者的地方生活。略萨说,他也当过记者,所以理解他们。但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个作者成了一个受难者。  相似文献   

10.
流沙 《出版参考》2011,(12):42-42
怎么让自己没有名气,这是略萨的理想。 略萨,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现在真的很痛苦,他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现在很多人来采访他,特别是新闻界,采访是无休止的,不让我好好地安静地生活,不让我好好地工作,总是有记者来问那些我不想回答的问题。有时候我想逃到岛上去生活,在没有记者的地方生活。略萨说,他也当过记者,所以理解他们。但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个作者成了一个受难者。  相似文献   

11.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生前说:“编辑记者要有各式各样的朋友,还要有一批知心朋友,他们能帮助你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论点,想出新点子。”著名的新闻记者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也说:“记者一定要善于交朋友。交朋友要讲方式方法,要做大量的工作,要生活在他们中间,很熟,有感情,彼此有交流,互相给予方便,互相服务。不单是要朋友帮你的忙,你也可以给对方提供信息、情况。做到这一步,你随时都可以找人交谈,人家非但不觉得麻烦,日久不见,他还想你哩!”在我几十年的新闻采访和编辑工作中,深感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2.
“记者”也者,按《辞海》的解释,是为新闻事业机关中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顾名思义,记者的工作,一要采,二要访,然后将自己采访到的材料,组织整理成新闻报道。然而,也有这么一种“记者”,对于他所报道的对象压根儿不曾见面,更无一言半语交谈,却写出了洋洋洒洒的“报道”。我手头有一封江汉油田的读者来信,说是某报报道他们油田一个宣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的主要对象是人。人的行动都受到心理的支配。记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采访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记者怎样摸清人的心理规律来指导新闻采访呢?这是一个重要课题。有人说,我没有学过心理学,没有研究过采访对象心理,也采访到不少新闻素材,写出了较有分量的稿子。是的,有的人没有专门研究过采访心理学,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些观察人物心理的经验,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应用,取得一些成功。在采访中,由于不了解采访对象心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也不乏其例。下面是一位记者采访一名有创造发明的科技人员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14.
"乐呵呵的,很有亲和力."接受记者采访时,杨利伟说起对范炬炜的第一印象.在"神五"报道中,大多数关于杨利伟的报道都出自于范炬炜之手.慢慢地,杨利伟发现这个总是笑咪咪的记者不简单,甚至让人敬佩.结果,他们俩成了朋友,范炬炜成了杨利伟的"范哥".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德国世界杯,注定是我12年体育记者生涯中一次肩负读者重托的、全新的采访之旅。首先,这是我经历过的大大小小无数次采访中第一次没有中国选手参赛;其次,世界杯分散在德国12个城市,我将第一次频繁地在火车站、飞机场和比赛场之间穿梭旅行。不再有主队前不久,与几位朋友聊天时谈到世界杯,他们非常羡慕我能身临其境感受世界杯。谈到兴起时,一位朋友建议我看比赛时在脸上涂上五星红旗的标志,另外一位朋友马上反驳,“这次世界杯又没有中国队参赛,那样岂不是很尴尬?”5月24日晚在北京丰台体育中心采访国安蓝狮之战,一位渎者打来的电话更是让我哭笑不得,却又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一位哲人说得好,“要了解一个人的品格,不妨看看他周围的朋友”。这话是否适用于记者?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记者的朋友之多更非一般人所能比。新闻是发现的艺术,记者要到百姓中去,向人民学习,做百姓的知心朋友,反映他们的甘苦,迅速地发现最新的客观实事,及时全面地报道新闻。然而,目前有些记者爱跟领导转,乐跟“大款”玩。记者跟着领导转,未尝不可,有时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领导的言行和活动本身就有新闻价值。但是,有些私欲膨胀、惟利是图的记者,并非完全从这点出发,而看重的是领导手中的权。干了几年记者,甚至都没有采访过普通的工人、农民,其作品离群众的距离可想而知。乐跟“大款”玩,也未尝不可,因为“大款”中毕竟有一些勤劳致富的典型,他们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说来不信,记者也有官气。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常与记者打交遵,交往中觉得不少记者官气很浓,甚至官气逼人。官气表现之一摆架子。有的记者爱把自己当作“上面人”,似乎高人一等。基层有活动邀请记者,要打招呼,下去车子接,回来车子送。倘若基层采访安排有什么不妥,心里老大不高兴。官气表现之二讲排场。有些记者采访时不是直接接触采访对象,而是喜欢找当地宣传部门,由他们安排采访事宜。采访时有人接待,有人陪同,人多势众,前呼后拥,就像某些领导下  相似文献   

18.
新闻是一种职业。但并不是说,从事了新闻采访工作、干上了记者行当的人,都是职业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讲正义、能突破、善于完成特殊采访任务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职业记者。他们常常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真相、服务公众,反映在报道样态上,就是调查报道。所以说,职业记者与调查报道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一个记者应该在群众中生根,应该到处都有朋友。现在有些记者去访问有点类似办公差,采访的方式也比较生硬,而不是朋友相处。记者一定要善于交朋友。交朋友要讲求方式方法,要做大量的工作,要生活在他们中间,很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曾经教导我们:“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记者,在从事新闻采访过程中,也要善于把握重点。也就是说,要在矛盾的主要方面下功夫,不可平均使用力量。这不仅是反映一个记者的工作方法问题,也是反映一个记者的思想认识问题。看待事物,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切忌片面性,“绝对化”。新闻采访也是一样,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要善于从不同的侧面,找出其中的侧重点。我就以下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