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2011年下半年开始在湖北和浙江两省启动教师资格国家统考试点工作.根据该规定,2012年入学的师范生须参加国家统一教师资格考试.2011年11月26日,首次笔试开考,湖北、浙江考生约2.8万.截至2015年,改革试点地区扩大到20个,累计报考人数275.7万.至此,师范生参加国考被纳入计划日程,该政策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2015年下半年我国全面展开教师资格证国考工作.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种形式,根据不同学段教师专业标准和考试大纲,对拟申请人员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能力及学科教学知识能力全面考核.教师资格证国考不仅破除了教师终身制,而且也打破了师范生免试的“优惠”政策.这对师范教育造成了重大影响,对师范教育形成倒逼机制,迫使高师院校改革教师培养方式,创新培养模式.教师资格证国考给高师院校带来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2013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对教师资格证的获取做了相关规定,师范生将不再享受毕业直接领取教师资格证这一“特权”,而是与广大非师范生一样,想要获得教师资格,就必须参加由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只有通过该考试,方能取得教师的从业资格.这一政策出台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教师资格证实行全国统考”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师范教育”以及“师范生”也被置于风口浪尖.该项改革无疑对我国实施多年的师范教育制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师范院校也由此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一个不管学术上还是日常语境中,使用频度都很高的词,也是一个语意多变的词.日常所理解的实践是指“人们的所作所为”,本文所谈的实践是与“理论”相对的,是指向人的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来赋予意义和价值,来具体地丰富和发展”(源自:杨小微发表于《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年第4期《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实践立场及其表现》).而“立场”一词在《辞海》中“泛指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由此面持的态度”.由此,实践立场实质是指基于实践、为了实践和在实践中展开研讨的态度与主张.探讨教师资格证国考对师范生培养的利弊问题,事实上必然要从各自的实践立场进行分析,然后才能探讨可能的实践空间与路径.  相似文献   

5.
面对教师资格证国考,没有一所师范院校不紧张,没有一个师范学生不紧张.据教育部统计,在试点工作中,组织的4次全国性考试,6个省参加考试人数28.08万人,通过人数7.72万人,通过率27.5%.2015年已经开始国考改革试点的省份,江苏省考试通过率仅为27.53%,其他已开始国考改革的省份通过率基本在24%~27%之间.(引自:x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06132415612139980.html).实际上,这是将国考合格率控制在27%,使淘汰率高达73%.有人说,这对师范院校、师范生来说,犹如“恶梦”.笔者认为,教师资格证国考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挑战,发表下述观点,以期能对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提供借鉴和依据,教师资格证国考不应该是师范教育的“恶梦”.  相似文献   

6.
2013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通知》,2015年,全国开始教师资格证国考.教师资格证国考推进了持证上岗制度的落实,对高师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其优势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相似文献   

7.
周喻星 《文教资料》2020,(1):172-173,158
微格教学是师范生职前教师技能训练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资格证考试实行国考后,微格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作者针对微格教学发现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在微格教学中融入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元素,在提高学生教学技能的同时,为其顺利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8.
2013年,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的印发,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国考的正式实施.国考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指导、规约和普及属性,其内容规定了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应具备的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为准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何以应对?解析教师资格证国考内容、方式、有效期限等改革创新,其根本目的在于推进“四有”教师队伍建设,聚焦当下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关键是破解“用不上、教不好、比不过”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严格教师职业准入、保障教师队伍质量,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依照教师资格证国考政策,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报考条件上没有任何差别,这一制度构想一是扩大中小学教师的来源渠道,从更大的范围内选拔适教乐教的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二是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师范院校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模式、加强质量监控,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制度构想很好,但实际执行过程中,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值得思考,这里试做梳理.  相似文献   

11.
教师资格证国考新增了对综合素质、学科教学能力的考查,命题上更加注重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源自:于兰发表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的解析与实践性教学改革策略》).这对于高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手段形成了倒逼式的改革机制,高校应积极领会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变化的意图,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能力,这对于高校师范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家颁布新规定,从2015年起,教师资格实行国家统一考试,师范生与非师范生都必须通过国考,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在这种情况下,师范专业的优势被打破。本文主要阐述师范生的培养计划与教师资格证国考之间的矛盾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15年,教师资格证国考在全国大范围实施.无论是在报考条件、考试科目、考试方式,还是在成绩认定及年限方面,教师资格考试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不仅对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而且也倒逼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综合智能型教师.  相似文献   

14.
教师资格证考试一直是在校大学生报考人数较多的一项资格证考试,且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后,非师范生的报名人数更是逐年攀升,教师这一职业的就业者中非师范生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为了更准确地了解现行制度下的具体情况,针对国考背景下教师资格证制度这一变革,特此面向全体(包括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为保证数据的真...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国家颁发了教师资格标准,教师资格认定正式走向规范化,进入国家统一考试阶段。201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通知》,并在6个省市启动教师资格证全国统一考试试点工作。2015年下半年全面展开教师资格证国家统一考试工作(下面统一称为教师资格证国考或国考)。教师资格证国考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师院校如何应对?基于此,本刊编辑部以教师资格证国考能考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吗?为题,邀请部分师范院校和地方研培部门的教授、专家、学者聚焦话题进行思维碰撞、观点交流。目的是厘清教师资格证国考的价值、作用、影响和存在的问题,为国考政策制定与科学执行提供参考,为高师院校师资培养与学生专业发展选择提供建议,为社会有识之士与教育工作者认识和理解国考政策提供多角度认识。  相似文献   

16.
教师资格证考试正式从“省考”走向国考,从而扭转了之前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2017年已经是教师资格证国考的第五年,作为国考改革的基层亲历者,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认为,虽然教师资格证国考提高了教师准入门槛,强化了教师从教能力倾向,促进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离预期还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7.
18.
教师资格证是教师的“许可证”.从2015年开始,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再直接获取教师资格证书,而是需要与非师范类学生以及社会人员一起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考试以后才有资格申请教师资格证书.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对于师范生培养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笔者认为,应对教师资格证国考,师范院校应做好以下“三门功课”,才能更好地去“弊”促“利”,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成都市的教师入职考核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女生比男生通过笔试的比例大,女生通过笔试进入面试的比例一般都在75%以上,有些学科甚至进入面试的全是女生.来自一线的评委私下议论:要是有男生来面试,一定多给分.现场询问过一些男考生,大多数说“考不过女生”.这说明无论是教师资格面试还是入职笔试,靠记忆可以得到高分数,可以进入教师队伍.然而,长期的教师选聘和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仅靠面试与笔试来决定是否具有教师资格或从教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重点考察.  相似文献   

20.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助推了教师教育课程的转型,提升了教育类课程的地位,有助于转变学生对教育学科的轻视态度,提高教师职业在社会成员中的认可度。教师资格证国考聚焦师范生核心素养的考核,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适应教师资格证国考,就需要走课程教学和资格证考试相融合的道路。在"课证结合"的指导下,关注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与现实的结合;在"新型学习观"指导下,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在"智能技术"支持下,优化教育手段;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