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变动不居的中国足球话语实践为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公共空间、公共话语、公共意识的生长发育创造了可能。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文本语境分析,基于公共性的空间维度特征、话语维度特征以及意识维度特征,构建了一个针对中国足球话语实践的三维分析框架,并运用该分析框架,系统全面地从“空间—话语—意识”三个维度来梳理、审视新中国足球话语的建构与变迁脉络,为更好地推进、深化、创新中国足球话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更为观察当今中国体育新闻媒介的公共性发育态势提供了一个实践背景和现实的切入角度。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足球话语实践符合公共性的空间维度特征,构建了中国足球公共话语空间,为公共话语、公共意识的生长提供了空间前提;2)中国足球公共话语空间内,各类主体间展开的话语交往,背离了公共话语的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要求,中国足球话语实践无法生产有效的公共话语,不符合公共话语有效性特征;3)中国足球话语实践中的各方主体并非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寻求观点上的求同存异,并非建设性的话语商讨,对于公共意识的培育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2.
批评话语分析(CDA)认为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主体由于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对同一社会事实会有不同的建构,而话语斗争也因此展开。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对浙江农民倪海清因销售自制特效药被捕这一案件进行了批评性语篇分析,旨在从话语的角度探索这一案件争议的根本原因,并提出通过加强话语对话性减轻这一社会矛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新体育》与《中国体育报》(原《体育报》)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话语分析法等对其话语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所发挥的功能与影响。在不同发展阶段,“一报一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专业媒体,通过自身话语实践与体育实践、社会实践进行了深入互动,是新中国体育发展的记录者、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展现了国家与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于体育的认知与功能定位和体育传播的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采用媒介舆论与体育建构的理论分析框架,解读1840-1927年中国近代体育的历史变迁.研究发现:从身体的视角看,中国近代体育话语经历了从技术主导到精神诉求再到文化启蒙的"身体话语"演变路径;从议程设置的嬗变看,近代媒介所设置的体育议程经历了从洋务时期的"西洋兵操",到维新时期的"尚力、贵武",再到清末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关注,五四时期的体育则成为社会公共议题,在媒介舆论的引导下,国人逐步认识到体育的竞技、健身、娱乐价值;从传播方式的变迁看,中国体育近代化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报刊舆论的引导下,"不自觉"——"自觉"两种不同方式的呈现,彼此交互融合,共同推进;从舆论引导的主体看,则经历了从士绅精英到思想家精英再到知识精英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5.
从本质上来说,课程思政教育是课堂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其教育难点体现在实现价值话语体系和专业话语体系的充分结合,而若想突破该难点,需要立足于建构完善的中国话语体系。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知中国话语建构在课程思政教育实施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明确中国话语建构中的关键内容,真正呈现出新媒体语境下中国话语的传播特色。  相似文献   

6.
滁州地域形象传播的多模态话语不仅建构着滁州区域的社会现实,而且建构着滁州在国内外的形象。为了展示良好的滁州地域形象,全面融入“长三角”,基于建构主义认识论,笔者提出应重点从滁州的人文特色文化符号、改革创新精神的主人翁社会身份以及新发展理念三个方面构建相应的多模态话语,以便更好地向国内外传播滁州地域发展的优势与特色,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健康理念普及的转型中国,网络"更年期"修辞已经成为中年妇女危机的代名词,更年期话语因新媒体的快速流播而日渐宰制中年妇女的日常生活。此议题通过聚焦新媒体对妇女更年期的文本再现,透视社会性别、新媒体技术、资本等权力关系如何交织而成具有科学权威性的医学话语。研究发现,新媒体建构了转型中国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更年期定义和中年妇女危机,强化了贬抑、歧视中年妇女的社会性别秩序。  相似文献   

8.
外交话语属于政策性语言,关涉国家利益和对外关系.外交话语鲜明的政治性和灵活性使其具有很高的语用学研究价值.语言学界对外交话语的研究多集中在本体语言特点和语用策略,对话语建构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顺应论视角,对华春莹答记者问的外交辞令进行了剖析,旨在呈现其背后的外交话语建构模式.专属领域下话语分析框架的建构符合顺应论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环境美学理论建构大致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人化的自然”美学和90年代以环境美为核心的环境美学萌芽期,到21世纪初以来主要借鉴西方理论的环境美学学科初创期的发展轨迹,并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成果,这期间还发展出了生态美学的范畴。但无论环境美学还是生态美学,它们主要还停留在形而上的理论建构层面,与当下我国社会发展中生态与环境的美学实践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美学(生态美学)话语体系尚在融合创新过程中。因此,需要立足于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本土文化及当下鲜活的环境美学实践,对中国环境美学理论建构中的一些问题加以反思,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诉求。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家风中,在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下,以儒家文化为主体,通过伦理自治发挥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功能,这对当今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建构中,将传统家风纳入话语体系,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并在潜移默化中对民众输出国家意识形态,发挥其基层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