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文本解读都说眼睛是通向心灵的窗户,但当这扇窗户紧闭之时,心灵还能通向光明吗?海伦.凯勒的自传体散文《再塑生命》启迪人们:当一扇窗户关闭之时,我们还可想方设法去开启另一扇窗户。也许在海伦的字典中,为自己开启那另一扇窗的人就是安妮.莎莉文老师吧。文本中处处流露出海伦对莎莉文老师的崇敬以及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2.
高中散文教学存在两重困境:一是学生与文本之隔膜,尤其是抒情散文与哲理散文;二是学生与作者情志之隔膜。在散文教学中营造“三境”:创设个人情境体验,建构问题情境体系,延伸社会生活情境。以打通读者与作者的隔膜,打破学与考“各表一枝”的藩篱,完成“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任务群。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形象之美”的实施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受到陶冶,拨动心灵琴弦,敞开心灵之窗与文本对话。让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的成长与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李登建的散文以“平原”意象实现了对家园情结的建构和向心灵故乡的回归,作品流露出强烈的生命体验,贯穿着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基调深沉凝重。在寻找失落的家园的过程中,作家执著地坚守着对平原上人们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命运沉浮的追问;而这种试图对生存困境的精神突围,正是他的家园情结的拓展和延伸。李登建精心营造自己的艺术世界,文本突破传统散文线性、单一维度的结构模式,扩大了散文的意蕴涵量和审美张力,从而使其作品具有一种复调之美。  相似文献   

5.
高艳是一位不拘格套、富于创新的东北边地作家。早年经验与精神成长塑就了作者游牧型的生命人格,她的散文是个人缺失经验的一种艺术生成。在散文意境与意象的营构方面,高艳以“回忆”与“联想”作为建构手段,依托寻常物象建立起了文本的游牧空间与表意体系。同时,她还把笔触伸向东北边地历史,为烈女英魂树碑立传。高艳凭借创作的清新与丰盈在当代散文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通过张恨水散文代表作《山窗小品》的微观剖析,透视作家丰富的心灵世界,进而宏观地认识与把握其散文创作所蕴涵的主体意识。作者认为,张恨水散文具有鲜明的社会意识、朴质的平民意识、正直的人格意识和独特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7.
《窗》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小说之林”单元的一篇课文。与教材配套的《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分析:“通过对同病房的两位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也有人认为“通过一扇心灵之窗写出了人性的美丑与冷暖,让我们看到了人I生的光辉,也看到了人性的卑劣,更看到了人性的冷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索溪峪的“野”》是一篇优美散文,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理解“野”,即课文所写的绮丽景观纯系天造地设,没有丝毫的人工雕琢,不带人间烟火味,这才让人感到“野”性十足,美得动人,趣在其中,激发了人们的潜在之情。教师要艺术地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沉入作者生动描写的语言文字中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体验“野”之美、“野”之趣,“野”之情,真正得到心灵的陶冶。一、由索溪峪的山体验“野”之美索溪峪的山“野”在哪里?又“美”在哪里?作者首先从总体上作…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散文具有鲜明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它勇于袒露自我灵魂,凸现自我本色,是一种有我的艺术、心灵的艺术。散文的这股潮流是80 年代初中期文学“表现自我”思潮的延续和发展,它对于五四散文传统的回归和超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散文仅仅表现自我还不够,还要表现时代与社会。既要言个人之志,抒一己悲欢,又要载社会之道,显时代风云,这才是散文“自我”与“大我”、“言志”与“载道”的辩证关系,也只有这样,新时期散文才能拥有更加广阔的天地,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广东的诗意     
饮早茶、逛花街、听粤剧、赛龙舟……自小在岭南长大的我,让生活中的光与影、晴与雨,挟杂着一份身为广东人的喜悦滋味,映人心灵之窗,观桃红柳绿,看人间春光.广东不只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惊叹号!在她的臂弯中,人们酝酿出了一份诗意.她在哪里?她在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惬意满足中;在阿叔阿婆唱“落雨大,水浸街,阿妈担柴上街卖”的悠闲得意中……她更在我的心里.让我打开心灵之窗,寻一份诗意.  相似文献   

11.
《潜鸟》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从"我"——一个白人女孩的视角入手描写了梅蒂族女孩皮格特的悲剧人生。作者将借用弗兰茨·奥玛尔·法侬在他的论著《黑皮肤白面具》中的观点来分析梅蒂族女孩皮格特是如何在心理上确立了一种与白种人之间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使她从心理上认同并从属于一种普适化了的白人的标准,扭曲了她的心灵和意识,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12.
廖俐 《柳州师专学报》2014,(2):13-15,21
《文化苦旅》作为中国新时期"旅行式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作,是余秋雨朝圣中国历史文化故地发回的记录。从旅游人类学视角,引用"旅游仪式阈限三段式"理论解析《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谢灵运曾是东晋末期谢家子弟"乌衣之游"的重要人物,他在仕途屡遭坎坷后,转而寄情山水,与谢惠连、何长瑜等人结为"四友",共为"山泽之游"。谢灵运在山泽之游中创作了大量情、景、理相融的山水诗,这标志着谢灵运诗歌创作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是世界东方的大河文明之子,是以江河为视阈梳理中华文明的文化巨匠。在《史记》中,"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阐明了山川地理大势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关系;"河灾衍溢,害中国尤甚,唯是为务",治河即治国,故《河渠书》以河为中心;"世隆则封禅","祭名山大川",故《封禅书》折射出大河文明背景下人们的山水文化心理。总之,黄河壮美的山水文化孕育了司马迁,使他成为中国水文化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5.
在对福克纳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既往研究中,有女性主义批评者认为父权制是导致爱米丽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借用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进一步提出,爱米丽性别的复杂表演性质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文化机制对个体性别身份的规约以及个体在颠覆机制时所遭遇的遏制。两者形成一种合力,共同促成作品的悲剧意识。爱米丽先是在父权制的掌控下遵循"南方淑女"这一性别规范来建构自己的性别,之后在父亲去世后对性别和身份的操演解构了这一所谓本质主义的迷思。其操演的身份既是对社会文化机制的颠覆与反抗,又是对性别主体重建的诉求,是女性个体争取性别解放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6.
英汉动物名词都含有较丰富的国俗语义,这些喻义源于动物,用于社会,构成了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理解喻义,掌握词语的真实所指,必须依赖一定的文化背景。因此学习语言,了解文化背景应该双管齐下。本文以汉语中的“狼”和英语中的“wolf’两个对应词为例,分析动物词的异同,希望对语言学习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葛兰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其"实践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笔者概括其"实践哲学"四个方面的特征: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人的意识的能动性;把"总体性"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把历史主义作为基本观念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三苏父子提出的"不能不为之为工"的写作思想,目的是革除北宋初年"贵华贱实"的绮丽文风。它的提出,最为重要的是道出了"不能不为之"时写出来的文章价值:它是作者心灵积郁的抒发,往往闪现出某种思想的光辉。而作者要想写出"不能不为之"的作品,就必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文章还以巴金、茅盾等文学大师的创作实践为例,论证了"不能不为之为工"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中华书法是融诗词、绘画、工艺、舞蹈等为一体的跃动的生命艺术,她以绚烂多彩的点线组合,在静态之美中幻化出生动强烈的动态效果,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命情愫;她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尊崇寄情养性、怡然自得、泰然养命、天人同构的审美佳境。  相似文献   

20.
"卧游",表明宗炳要以欣赏山水画的艺术美代替欣赏自然山水,因为在山水美的欣赏中,可以实行对"道"的观照,"卧游"同样能满足人们对山水的渴望。宗炳既是中国山水画的实践者,又同时是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建设者,他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他把孔子的"仁者乐山"与道家的"游心物外"融为一体,作为欣赏自然美与创作山水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