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内忧"与"外患"的快速升级,"西北中国"在中国地缘政治快速凸显。精英媒介《大公报》通过媒介议程的建构重新发现了"西北中国"。《大公报》对"西北中国"的发现与当时政治议程中"西北中国"存在关联性。但是,《大公报》的"西北中国"媒介议程设置保持难得的独立性,有一定的自主空间。范长江是《大公报》"西北中国"议程的首席定义者,他的西北报道成就了《大公报》作为精英媒介在定义"西北中国"媒介议程的引领者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话语体系中,中国形象以"他塑"为主的局面源于中国在跨文化实践中主体性的缺失。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逐步摆脱不在场的尴尬处境,"崛起"为西方世界中的"强大他者"。中国的崛起虽然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框架起到了某种程度上的解构作用,但"中国威胁论"却再度升温,遮蔽了西方对中国进行的客观、公正的描述的可能。以"中国梦"为代表的叙事话语作为中国的民族身份的自我想象,规避了"和平崛起"所蕴含的"威胁"可能,将抗争性话语演变为对话话语,为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进行对话寻找到了契机。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蓝"的推出到现在的"第一梦想频道",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梦想秀》称得上是"中国蓝"众多品牌中的扛鼎之作,为"中国蓝"整体品牌的未来运营树立了标杆、指明了方向,为"中国蓝"之"蓝"添上了"公益"和"梦想"的新注解。近年来,省级卫视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具有全国影响力和极富特色的频道定位无疑是提升频道竞争力的助推剂。蓝无界、境自远。从"中国蓝"的推出到现在的"第一梦想频道",浙江卫视依照"市场嬗变——定位转型——打造标杆"的发展脉络,由原来的"综艺纵贯线"向"中国第  相似文献   

4.
在"华夷天下观"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亚洲"的概念。明末,利玛窦带来的世界地图,给国人了带来了"五洲"、"亚细亚"的观念,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渐渐被"中国"、"亚洲"、"世界"的世界秩序观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15年《纽约时报》中国环保议题报道为样本来具体分析西方主流媒体"他塑"中国形象。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等所谓"低政治"向度、非传统安全性但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中心话题。环保主题的报道中,虽然也有对中国的肯定,但主旋律还是对中国负面甚至妖魔化的报道。"雾霾中国"也成为《纽约时报》社会类报道的中国形象代表。但气候峰会的召开让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焦点,中国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引领了气候问题的全球范围合作。在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展现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决心与创造性的贡献,赢得了"合作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6.
时至21世纪,中国出版界"文以载道"的使命任务之一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一使命号召下,中国出版人在跨区域、跨国别的市场拓展,跨语种、跨文化的出版能力提升,以及国际化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中国出版"走出去"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仍然存在不足,中国出版人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历史感,将出版"走出去"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出版物"走出去"、版权"走出去"、人员"走出去"、资本"走出去"等方面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利玛窦为中国制图技术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制图理论,而且绘制了多幅世界地图,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挑战了中国自古以来的世界秩序观念,对近代中国"国家"、"民族"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对利玛窦在中国期间所绘制的地图的刊刻、流布及馆藏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赣闽粤地区"工合"的发生、发展,既是中国"工合"运动的产物,又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赣闽粤地区"工合"是中国"工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为中国的持久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从获奖作品分析广告创意中的中国元素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元素在中国广告界刮起了一股旋风,不但有学术的积淀,更有广告界著名人士的奋力推进。如今,在广告创意中运用中国元素已经屡见不鲜。本文从"形"与"神"的两个角度论述了广告创意中中国元素的运用,将中国元素分为中国元素符号和中国元素精神,并对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苏小光 《出版经济》2001,(10):44-45
当通过了中国"入世"的全部法律文件后,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作组"宣布完成使命,这意味着中国已结束了长达15年的漫长"入世"谈判历程,只待2001年11月9日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上从形式上表决通过中国入世决议,中国即可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对中国加入WTO问题,一个时期以来一直是媒体报道的焦点,新闻出版业自身也不例外,对中国加入WTO后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议论颇多.其间也能比较欣喜地看到,有关迎接"挑战"的议论,不少已不停留在"狼来了"的应对上,而是在议论中国新闻出版业如何走出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以下简称"经典中国")作为国家级出版"走出去"重点工程之一,自2009年启动以来,受到了广大出版机构的热烈响应,激发了各出版机构参与出版"走出去"的积极性。"经典中国"见证了中国出版从"让我走出去"到"我要走出去",从"借船出海"到"买船出海""造船出海"的变化历程。截至2019年,"经典中国"累计资助258个国内出版机构,1505个代表国家水准、传承中华文明、反映时代风貌的外向型图书,以版权输出或合作出版的方式在65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出版,涉及49个外译语种,有效提升了我国出版物版权输出的数量和质量,丰富了国际图书市场中国主题图书的种类。  相似文献   

12.
雪珥 《报林求索》2009,(7):26-30
建立了洋枪队的美国人华尔,不仅当中国将军、拿中国俸禄,还加入中国国籍,做了中国女婿,成了地地道道的"华籍美人"或"美裔华人"。在美国,他被视为大英雄:一个为自己的信仰而不惜牺牲的伟大人物,一个为中国而献身的国际主义者。而在中国,他曾被推崇备至,后又被彻底妖魔化。  相似文献   

13.
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排头兵,"十三五"以来中国出版积极探索和运'用多种途径,"走出去"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本文在分析"十四五"期间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背景、动因、机制等方面的基础上,回望"十三五"期间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经验、模式与路径,讨论中国出版"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十四五"期间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发展趋势和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大片引进20年,引进片与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从攻击到反击的博弈过程,先是引进片的攻击阶段,中国电影在"与狼共舞"的"丛林规则"中,曾经"遍体鳞伤",在"置于死地而后生"中改变了中国电影的生存格局,也锻炼了中国电影的"肌肉筋骨",并开始了反击阶段;中国式大片"冲奥"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票房份额加大。在大片引进20年之际,如何从出口片、合拍片以及中国梦的展示上对引进片的攻击进行有效反击,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美国《时代》周刊评出2007年度全球十大新闻,其中与我们中国密切相关的,有"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别了,哈利·波特"、"中国玩具回收事件"。虽然没有我们的"嫦娥奔月",但这一来有其政治目的,二来我们的"嫦娥奔月"让他们感觉到了中国强盛起来的巨大危机,害怕再宣传了。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21,(8):28-37
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是一次具有节点意义的中国新闻宣传实践,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媒介仪式。以戴扬与卡茨的"媒介事件"理论关照"开国大典",可以发现"开国大典"尽管呈现出戴扬与卡茨式"媒介事件"的若干特征,但作为承载着深厚中共传统和典型本土要素的症候式传播实践,其独特面向需要放置在中国/中共新闻实践中予以考察。研究认为,中国/中共新闻宣传史脉络中的"开国大典"溢出了"媒介事件"理论的视野,塑造了中国式的媒介仪式典范,并为"媒介事件"这一西方概念提供了中国语境的实践检验与更为丰富的解释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是本值得一读的书。这本书,是继《变革世界的中国策》之后,财新传媒推出的第二本年度报告。与"财新丛书"中的其他书籍一样,《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坚持了财新传媒"公信力"与"世界观"的追求。书中收录了若干篇讨论中国现状与未来的文章,涵盖宏观经济、社情民意和国际局势等多种题材。文章被划分为"反思中国模式"、"当前焦点问题"、"改革之道"和"2012最紧要的问题"等四个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2004年度中国数字电视研究的归纳总结,全文分析了中国广电系统制定的"三步走"、"四大平台"和"整体转换"三个核心战略,归纳了苏州、青岛、佛山与杭州的模式经验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数字电视在推进过程中的多方力量进行了分析,指出各方力量的对冲与博弈将决定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前进方向与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19.
电视在中国一出现就是个惹人瞩目的焦点.1958年5月1日,大戏没看过几场的中国老百姓,突然看到"戏匣子"里出了人影,惊愕之情、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此后,随着"戏匣子"里的节目内容不断丰富,电视几乎成了中国老百姓的"家庭成员",过去的几十年可以说是中国老百姓"离不开电视"的几十年.  相似文献   

20.
李晓标 《兰台世界》2016,(5):143-144
英国旅行家宓吉的行纪,不仅为西方世界展现了一个迥异于内地中国的内蒙印象,更完善了西方"中国形象"的丰富内涵。依据宓吉的行纪展开边疆地区内蒙印象的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西方"中国形象"中边疆中国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