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比较东西方古代形态各异的自然书写载体、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后藏书文化的东学西渐和近现代藏书文化的西学东渐,探讨了中西方藏书文化经历的不同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甄选的《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选目,梳理1921年前的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早期英译文献。根据爬梳到的36种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的55部英译文献,相关英译肇始于1736年,翻译重心呈现出从注重科学性到人文性,再到科学性的回归,又表征为版本考究不足、传教士译者主导、在中国与英国及其殖民地集中出版的特征。这些英译文献助推了欧洲近代科学和社会变革、东学西渐和英美汉学的发展,为李约瑟及其之后的中国科技史研究者提供了知识参照。  相似文献   

3.
赵祖凤 《大观周刊》2011,(45):138-138
明末清初,随着东学西渐,西方水彩画传入我国并得到发展。它与中国画虽然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在用水、用笔等表现技法方面却有着很多相融之处。中国画与水彩画分别代表着东西方的两种不同的绘画艺术形式.对水彩画与中国画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蔡帛真 《报刊之友》2014,(2):126-127
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使得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身魅力,也成为推动本国经济拓展海外、提升中国世界地位、营造良好国际形象、与其他国家及人民联络感情的重要途径之一。故而在国际传播中,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显得愈加重要。文章基于我国古今文化传播活动的梳理,从政府主导及民间活动两个文化传播推动模式分别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5.
翻译不仅是语言交流的桥梁,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文章以传播学与翻译学研究的学科交叉点为蓝图,以“5W传播模式”为理论基础,以《文心雕龙》的英译活动为例,考察其译介模式和内部的动态制约关系,总结其译介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东学西渐”提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潘天波 《文化遗产》2015,(3):138-144
中国漆艺富有中国文化与美学思想的先天禀赋,它已然成为丝路文化输出的重要对象。汉唐陆路漆艺经西北丝绸古道传入西域,南方海上丝路漆艺经滇、越等陆路通达越南、印度、印尼等地;宋元城市"行""铺"林立,与边疆及海外贸易活跃,"榷场"或沿海港口成为官方对外漆艺贸易的重要据点;明清漆艺主要经海上丝路向法国、英国、比利时、美国等欧美地区输出,尤其是晚明漆艺的装饰性转向所表现出来的"中国风格"对西方"洛可可风格"产生深远影响。丝路漆艺输出史是中国文化与美学思想的传播史,漆艺作为中国之美的化身与文化交流的使者,它见证了古代中国文化之美的国家身份与世界性地位,并有力地呈现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美学偏向。  相似文献   

7.
《古今图书集成》在英美的流布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术史巨著《古今图书集成》成书后,先后印制成铜字版、美查版、同文版、中华版等多种版本,并在英美等国的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图书馆以及博物馆广泛流布。由此吸引欧洲人把研究目光投向中国,进而造就了遍布世界的汉学研究人物和汉学机构,在“东学西传”以及国外汉学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6,(20):44-48
在传媒文化深刻影响世界的今天,影视艺术成为了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尽管已经跻身世界影视大国行列,电影票房呈现爆发式增长,电视剧发行和收视稳踞全球榜首,但遗憾的是,全媒体时代西方文化的无序进入和强烈冲击,使得中国影视作品与传统文化精神渐行渐远,沦为时代无法容忍的格局之小,观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本文在文化断裂的视域下考察中国影视创作现状,以期为中国影视的良性发展和中华文化的真正复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美图书馆的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美图书馆的交流始自19世纪下半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出现新局面,它与美国图书馆的交流也渐活跃,抗日战争期间,中美图书馆友谊加深。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以来,双方图书馆的互动日益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孙红旗 《历史档案》2007,3(4):24-30
如果从汉代中国与埃及的交往算起①,到近代殖民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②,中非古代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张骞通西域之后,至唐宋盛世,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与非洲连结到一起,直接或间接的物货交易是那些时代的特征,但关于人员交往的记载并不多见,直到元朝,中国的汪大渊和摩洛哥的伊本·白图泰才实现了不照面的中非民间互访③.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化原是独立发展的,中西哲学也是各自生成的。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古代,中西文化是隔绝的,中西哲学也是隔绝的。但在“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近代,中西文化、哲学有了接触和交流,产生过碰撞和渗透。不过,作为最初的成果,总是浮在表象上,即使是有影响的作品,也带有模仿的印痕。胡适写的第一本中国哲学史著作,在深谙西学的金岳霖先生看来,“很像是美国人写的书”。然而,事情很快改观。中国著名逻辑学家沈有鼎创建了以自己命名的“悖论”,被  相似文献   

12.
许倬云的笔下,中国依次呈现为"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及世界的中国。"如此流转延展,正如古老的长江黄河,源于高山,归于大海,遂与天下众流无所区别。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际图书馆联合世界多国的知名图书馆与文化机构,于1934年10月和1937年4月,先后在中国主办的"世界图书馆展览会"与"世界百科全书展览会",分别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专题展览会和第一次国际性百科全书展览会。两次展览会以汇通观摩世界先进文化、发扬中国文化、鼓励和发展中国图书馆事业为宗旨,促进中国图书馆事业与学术界的进步,传播中国文化,也给当前我国图书馆建设以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使中国电视实现了与外来电视的文化接触.中国民族电视节目开始传向世界,而外国电视节目在中国电视节目中的数量和比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中国传统绘画蕴藏着中国灿烂的文化精神,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和民族自身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绘画入手,着重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进一步阐明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的同时加深对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底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瞬息万变与声色犬马交错的今天,我们却距离原著渐行渐远了,代之而来的,大都是别人给我们灌输的二手信息。以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堪称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到了今天,偌大的中国,还有几个人  相似文献   

17.
赵莹 《中国图书评论》2020,(10):114-119
庚子年,世界巨变。7月,读到张晶先生的《偶然与永恒: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文艺美学的建构意义》(以下简称《偶然与永恒》),猛然打开一道一直在摸索的门,开启后便觉豁然开朗,找寻到了解惑之密钥,眼前一片生机盎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主要来自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形态,且与当代西方文艺美学有着大不相同的话语体系。近代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多以西方文艺理论体系为根基,在国际化的潮流中,中国文艺创作也逐渐向西式风格靠拢。无论在文艺创作领域还是文艺理论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渐有式微之势,且无法系统建立起与当代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热度逐渐升温的背景下,一个国家若想在国际社会中长期生存,取得可持续性发展,则需要树立起良好的国家形象,而这就极大依赖于其对外传播工作的好坏。近年来,中国人民通过努力,正使得国家的形象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和确立。"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以及绚丽多彩的世博会让世界了解到中国的前进步伐和经济实力,而这些都与媒体的报道密不可分。的确,对外传播这一课题对于众多中国媒体正变得愈发重要。但是,光是自己的"埋头苦干"恐怕远远不够,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还需要我们的媒体进行宣传,以便将国家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世界面前,从而让全球了解我们、接纳我们,最终实现中华民族融入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目标。可惜,我们的媒体在对外报道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阻碍了我们的前进历程,也为世界了解我们无形中设置了一道"屏障",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笔者对中国媒体对外传播进行了一番浅显的探讨。谨以此文,期望对中国未来的对外传播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外国人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中国,中国人通过他的作品品读中国文化。一个一直少有人重视、甚至处于边缘和沉寂状态的研究——林语堂研究,在王兆胜先生的笔下,我们似乎又重新回到了那个年代,重新认识那个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中国文人。我大胆的借用了王兆胜先生博士论文的题目,诚惶诚恐。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图书作为学术图书中一个特殊的分类,在“走出去”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中医药图书既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读本,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