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农民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宁波市周边农村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调查,对宁波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农民培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实践者和受益者,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新型农民的培育,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培养新型农民对建设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民既是建设者,更是受益者,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首要的是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农民为主体。  相似文献   

4.
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扩大农民子女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减少传统意义农民再生数量。培训、培养现有农民,使部分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成为会经营、懂管理的现代农民,使另一部分农民掌握专业技术知识,获得在城市的立足之本,促进向城市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5.
<正> “没有第一流知识的农民,就没有第一流的农业”,这是关于农业现代化的一句名言。世界各农业发达国家在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极重视提高农民的知识装备。没有人的知识装备,即使有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也无法用好、管好,无法取得经济效益。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条共同经验。目前已是“应用科技力量进行耕作的时代”。在现代农业中,单纯的体力劳动正让位于应用科学技术的劳动,农民知识装备的问题就成为头等重要的大问题了。  相似文献   

6.
宋学清 《中文自学指导》2009,(3):79-80,F0003
费孝通曾说过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而这个“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乡土中国”说。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传统中国,“乡土中国”真切地反映了现实中国的真实情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的新视角,研究现代文学的新视点。但是在中国作为主体社会阶层的农民,他们虽然经常成为传统中国关注的重心,却永远成为不了“乡土中国”的真正主人,这是一种悖论性存在: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农民主体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存在困境.只有让农民既能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又能与其他社会主体一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内在地统一于生活实践中,才能真正重塑农民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钱理群 《学习之友》2010,(12):27-28
我国的改革开放使大量的农民脱离了土地,流向城市,这也可以算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吧:但农民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迁徙权,城市吸纳了农民工作为劳动力使用,却没有给予相应的权利,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吸纳他们,既允许农民脱离土地,又保留着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这就有了形成“游民阶层”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当前,农民子女受教育的年限和受教育的质量都与城镇居民的子女有较大的差距,现在的首要问题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真正使农民的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时,采取各种途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时期基本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靠了农民取得了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必须靠农民才有坚实的基础。但近十多年来,我国农民问题虽然成为党和政府关心的重要问题,却没有得到从根本上的解决,"三农"问题依然是困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的问题。这是因为对农民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没有从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解决农民问题,因而得不到农民真正的认同和积极的响应。  相似文献   

11.
孟晓花 《农村教育》2006,(11):40-41
培育新型农民,要强化农民群众主体意识,确立农民群众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培养新型农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新农村建设需要来看。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无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看.  相似文献   

12.
在胡锦涛"两个趋向"论断的指导下,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发展现代农业;而发展现代农业,则需要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为使传统的农民成为新型农民,就要发展农村教育、重新构建农村大教育体系,促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尽快地转化为人力资本,从而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文学复苏伊始,路遥出于对土地的执着和热爱,将目光投向了“城乡交叉地带”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迷茫、奋斗的新一代农民。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模式之下,这些农村中的知识青年看到了乡村的蒙昧和城市的富足。他们欣羡现代文明的成果,渴望投入城市的怀抱,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然而,由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体制及意识观念的因素,他们身份习得的过程倍显艰难,进入到城市之中却通常得不到认可。其进城农民的身份彰显了他们自身在城乡交叉之中非城非乡、亦城亦乡的特殊定位。他们的这一身份略显尴尬却也生动地映射了改革之初那一批不安分的农民向城市进军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农业生产转为面向市场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以种地为生的广大农民,正举步走向十分陌生的市场。笔者下乡调查了解到,不少乡镇在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时,强调把农民推向市场,强调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什么赚钱种什么”,确实给了农民更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但是,不少农民对此则忧心忡忡,茫然不知所措。他们说,我们发展什么呢?传统农业不赚钱,效益不好,市场农业又不熟悉,且不懂生产技术,难得  相似文献   

15.
一、“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的基本理论渐趋明晰现代农民教育是要引导农民成为农村经济产业化的主体,成为勇立市场经济潮头的弄潮儿,是要引导农民投入国际市场的大竞争。“现代农民教育工程”从教育内容来说,突破了以往思想教育的旧框架,将教育内容拓展为以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科技、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涉及到与农民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知识的教育,这些都是农民迫切需要的实实惠惠的到嘴到肚的知识,这样自然就提高了农民参与教育的兴趣,也增强了吸引力。从施教的时限来说,以往的农民教育表现为零散性、变动性、应急性,仅仅是为了配合…  相似文献   

16.
泰顺县“农民知识化”工程是指在全县搭建一个提高农民谋生就业能力的培训平台,设立专门面向农民、形式灵活多样、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育与培训项目,为农民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在县农民的致富能力和外出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调动他们学知识、用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讲诚信、觉悟高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农业生产的骨干和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相似文献   

17.
一、“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的基本理论渐趋明晰“现代农民教育工程”有别于传统的农民教育。传统的农民教育是要教育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将农民从愚昧、贫穷、落后的困境中解救出来,而现代农民教育是要引导农民成为农村经济产业化的主体,成为勇立市场经济潮头的弄潮儿,是要引导农民投入国际市场的大竞争。现代农民教育工程从教育内容来说,突破了思想教育的旧框架,将教育内容拓展为以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科技、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涉及到与农民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知识的教育,提高了农民参与教育的热情。从施教的时限来说,以往的农民教育表现为零散性、变动性、应急性,仅仅  相似文献   

18.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随着农村改革目益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互助合作经济组织,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中呈现出数量增长迅速、兴办主体多元且类型多样、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发展不平衡、存在制约发展的“瓶颈”等特点。从前景看,河南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能够适应生产经营和市场发展需要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同时提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农民,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民为标识和归宿。没有农民科技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培养新型农民。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这里的培养新型农民,不仅包括培养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还包括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促进农民向新型市民、现代产业工人和企业家的转化。培育新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有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刘庆春 《成人教育》2001,(11):46-46
农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跟着市场走”正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然而令人深思的是,许多农民刚刚发现“什么”能赚钱,就急着也种“什么”,谁知上了市场,这个“什么”偏又成了赚不到钱的“昨日黄花”。农民兄弟困惑了,这市场到底怎样跟呢?面对这一状况,教会农民朋友“如何跟市场,怎样搞调整”已成为农村成人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