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明清白话小说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材料,其中大量的方俗语词为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研究这些特殊的词语对汉语词汇史、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以及古籍的校勘整理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摘取明清白话小说俗语词十余条,分“字面普通而义别”、“字面生涩而义晦”及虚词三类,试加诠释。  相似文献   

2.
从新旧白话的差异看现代小说的语言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语言转型以往被认为是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型,但是在小说领域中,它其实也是从古代白话到现代白话的转型;因为“五四”之前,白话小说已经成为主流。现代白话是经过欧化以后产生的,它的身上有许多异质成分,在构成方式和言说方式上与旧白话都有重大不同。现代白话是现代小说的前提与基础,没有现代白话,现代小说的发生、发展都是不可想像的。  相似文献   

3.
“小说”一词由古代的过于宽泛到现代的相对节制的界说,呈现出从化小说到学小说的古今历程,其中具有标志性的正是言小说、白话小说、现代小说的前后出现。现代小说的生成与言一致的现代汉语之间形成互补的同构关系,而“小说”一词也因之真正获得了作为学样式的当下界定。只有从这一界定的基点出发,才有可能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源流避免历史的误认,同时也才可能对中国现代小说的价值进行现实的确认,从而有助于较为准确地把握中国小说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4.
沈阳 《文教资料》2014,(36):33-35
《何典》是一部奇特的近代白话小说,其藐视一切的魄力,无规无矩的写作方式,以及彻底的口语化、俗语化,既是对传统文学的叛逆,又是对俗文学的真实回归。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何典》在颠覆经典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了经典。  相似文献   

5.
【文体概说】明代小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才充分显示出它的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地位,在文学史上,取得了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地位。明代小说按文体总的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通俗小说两个系统。其中文言一支大体上是依循“志怪”和“传奇”的两种格局,注重于满足士人的审美情趣,几乎没有产生对小说创作有重大影响的优秀作品。所以相对来说,有明一代,实际上是白话通俗小说的天下,它的发展和成熟,造成了小说真正繁荣的局面。明代小说可分为四大类:以《三国]义》为代表的历史]义小…  相似文献   

6.
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成书于清乾隆年间。作者李绿园系河南宝丰人,他“用带有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写清初的河南社会生活,语言朴素而生动。”这部著作不但在古典长篇白话小说发展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同时也是研究清初河南方言的不可多得的资料。栾星先生在校本中对其中的一些方言俗语作了注释,行家们咸称精当。但里边还有不少类似的词语没有人解释,一般的辞书也未收录,或虽见收录而释义不全、不确。本文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参照现代河南方言,对书中“擘画”等十五个词语作了初步说解,希望能对阅读《歧路灯》的人略有帮助,同时希望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深刻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 ,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家族制度的罪恶。本文针对“狂人”是封建制度的“奴才”还是启蒙的先驱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学教育是一个关涉到知识与权力、知识与传播以及审美与意识形态、审美与化等复杂结构的问题域。它又是现代人教育的主导形式之一。个体的小说阅读是学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如何从理论、历史和现状等层面对小说阅读的教育功能进行探讨,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论题。本以论纲的方式,选择学教育视野中“知识/权力”的隐秘关系,小说阅读与传播的历史功能以及当前我国学教育现状等三个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扼要论述。试图为学教育研究提供一种个案(小说阅读)分析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死水微澜》的作者李劫人,现在的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但他的作品在中国长篇小说的现代演进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是新文学中最早试验做白话小说的一位作家,1912年就发表了以讽刺四川立宪派的共和党人选举为内容的白话小说《游园会》,是传统小说向“五四”新小说过渡的一个代表人物。“五四”运动期间,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经济的普遍破产是三十年代前期中国社会极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引起小说家们的普遍关注,以致破产小说的兴盛成为这个时段现代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创作现象.这里所谓的”破产小说”,主要是指称那些描写三十年代城乡经济普遍破产的社会经济大变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具体人生内容大变动的小说创作.因此,这一概念不只是一种指称以某一具体产业破产为描写内容的狭义概念;也区别于所谓“社会分析小说”的笼统概念.这种“破产小说’的主要特点是从经济角度切入展示社会的破产影像,从经济关系入手描写社会关系的恶化情态.从生存层面起始再现人性的变异程度,从而构成一幅幅整体性的反映三十年代社会现实的“破产图”.“破产小说”是三十年代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品味的现代小说种类.  相似文献   

11.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学家。一生使用了许多笔名,如“神飞”,“唐俟”、“巴人”等,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鲁迅”这一笔名。  相似文献   

12.
明代文言小说总集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创作发展到明代,已成为白话小说兴盛的时代,言小说创作相对处于不太景气的状态,但言小说总集的编选却出现了异常繁盛的局面,并与白话小说融合为这一时代学的主流。但长期来,研究对明代小说研究的兴趣,多集中于白话小说,研究言小说的,也多注意明代新创作的作品,明代言小说总集的研究基本上处于无人问津的状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相似文献   

13.
在“1+X”阅读视角下,针对初中白话小说的教读和自读开展相应的探索,有助于这种新兴教学策略的贯彻落实。通过明晰“1+X”的内涵,阐明其在初中白话小说教学中的必要性,剖析教读课文采用“X→1”,自读课文采用“1→X”的方式来解构“1+X”拓展阅读,这对于初中白话小说教学策略的创新具有较为明显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白话散文的出现,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场深刻革命。中国现代散文革命是以中国近代散文的变革为先导,同时又是对近代散文变革的历史成果的更进一步、更彻底的发展。对此,前人早有论列。文学革命伊始,钱玄同就在《寄陈独秀》中指出:“梁任公实为创造新文学之一人。虽其政论著作,因时变迁,不能得国人全体赞同,即其文章,亦未能脱帖括蹊径,然输入日本新体文学,以新名词及俗语入文,视戏曲小说与论记之文平等,(梁君之作《新民说》,《新罗马传奇》,《新中国未来记》,皆用全力为之,未尝分轻重于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宋代,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种以白话为基本特征的小说大量产生。宋前小说如魏晋南北朝之志怪小说,唐之传奇小说多用文言,亦且较多掌握在文人手中。至宋代,以志怪为主体的文言小说创作日益消失,而所谓“市人小说”却迅速发展起来。排斥俚鄙的文学传统不能成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一现象的产生应归结于两宋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特别是瓦舍勾栏的出现,直接为“市人小说”的大批出现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陈翠岚 《广西教育》2012,(18):58-59
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上,发表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一篇“表现深切,格式特别”的白话创作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从《呐喊》到《彷徨》,鲁迅的小说是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块奠基石。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人们”,目的是“要将旧社会的病暴露出来,催人留心”,写出“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同时也留下他在追求探索中孤独、苦闷、彷徨的心灵轨迹。  相似文献   

17.
乔根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05-108
20世纪初,两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和鲁迅在“白话小说乃文学之正宗”这一观念的引领下,都不约而同地对《儒林外史》展开了批评。仔细地比较一番,就会发现他们的批评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异。从这些同特别是异的批评中,可以看出这两位古典小说研究者在艺术鉴赏上的差异和小说审美境界上的高下。  相似文献   

18.
"VV/V-V+结果补语"格式源流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法研究者普遍认为,动词重叠后面不能带结果补语。实际上,“VV/V—V+结果补语”格式明末清初白话作品使用较多,其余一些明清白话小说中也可见到这种用法。“V—V+结果补语”格式似乎“五四”以前就被淘汰了,“VV+结果补语”格式则被上海话、绍兴话、昆明话等现代汉语方言所继承,在现当代的一些文艺作品中,也不时可以见到这种格式,近年来这种格式的使用有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小说表现在形式上的创新,应该说,自清末新型白话短篇小说开始。具体表现为:题材的横截面取代了传统的纵截法,倒叙方法的输入本土,打破了传统小说一叙到底的叙述模式,而追求一种“惊赞”的审美效果;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运用,加强了小说表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运用新式标点,使小说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度。在继往开来的历史长河中,清末新型短篇小说在艺术上影响了五四一代作家,为五四作家跨入现代小说的大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宋元"讲史"中融入诗词韵语对于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影响较大。它开创了后世长篇白话小说卷首卷尾设诗的形式;"说话"艺人用诗词韵语进行细节描写来增强小说艺术表现力,这对于白话小说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贡献;其通过诗词韵语说理议论,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以丰富小说故事的内涵,对于后世历史演义小说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