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马克思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来透视现代性问题的,他的现代性思想与资本主义批判紧密相关.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看作现代性赖以存在、发展的一种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现代性”.但这并不是指现代性就等同于资本主义,而是说,资本主义制度是现代性的一种特定的发展形式或实现方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之外,还可能存在“社会主义现代性”等其他类型的现代性发展形式.马克思主要依据现代性的内在发展逻辑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的内在批判,寻求现代性的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的迅速成长在推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工具理性主义的蔓延,功利主义的盛行和主导意识形态的淡化,形成了社会浮躁和人们精神家园的荒芜。在这种背景下,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因此,必须超越理性主义视野,寻求现代性的意义;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化,探索内源现代化之路;消除单纯经济增长的影响,形成全面和谐发展理念。这就要正确认识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潜能,树立批判超越的理想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问题是现代社会的理论缩影和主导话语,诸多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从各自的视角给予普遍关注,结论莫衷一是。因此有必要对现代性问题的前提进行反思。现代性的方法论之思表明必须超越狭隘的“视角主义”走向“视域共现”;与之相关的是,现代性的多重论域之思表明现代性问题研究的“领域共现”;作为哲学言说主题的现代性之思,旨在开显思入现代性问题的通路:启蒙——现代性的品格;自我——现代性的灵魂;理性——现代性的生命。可以说,启蒙、自我与理性共同勾勒和描绘出了现代性问题的全新图景。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中的知识与教育冲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知识谱系 ,可以发现 ,现代教育在寻求一种新的教化力量 ,也就是塑造“理性化的身体”,规范世俗日常生活 ,并在此基础上维持现代社会的整合与繁荣。现代教育的这种追求在扬弃古典教育问题的同时 ,也引发了教育的现代性问题 ,即知识教化权力与个人日常生活之间的冲突。围绕这一冲突 ,后期现代教育强化了学校的社会联系 ,从而使得学生必须融入现代社会体系 ,才能找到“体面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是一个强大的日常生活世界。它严重影响了中国迈进现代化的进程。我们的教育要有“文化自觉”精神,在立足于中国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实施超越现实生活世界的教育,而不是“回归生活世界”。超越不是简单的脱离,而是基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生活世界,追求更完关的理想生活。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规范和建立,是在西学的影响之下产生、发展的,西方的审美现代性给予中国现代以来的美学建设和社会启蒙以巨大的理论价值.当西方的异质资源面临本土化和中国传统,当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学科体系冲击传统的“诗文评”言说方式,内在的张力性差异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从朱光潜美学而言,从美感体验到艺术化人生、从感性直观到从形象中得解脱这一美学体系正是处在中国现代美学转型期的“风口浪尖”之上,是中西差异的典型代表.探求西方审美现代性与中国启蒙美学之间的差异,进而发掘朱光潜美学理论中的审美独立与审美超越之间的胶着和张力,将给现代美学的建设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地球科学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地学将在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协同发展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正在经历着横向的扩展和纵向的深化,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问世使现代地球科学成为一个分支交叉的多学科体系。地球科学的系统性、全球性、开放性、复杂性、综合性和现代性,对地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地学学生在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诗歌的重要价值之一就体现在其展现的自我批判意识和内在超越精神。从身份认同的尴尬到社会理想的幻灭,从多重哲理的思辨到审美活动的全情投入,都能体现出陶渊明对自我的认识以及批判的力度,是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的。而且,陶渊明并不满足于仅仅找出问题,提出批评意见,而是更在意寻求答案、寻找解决之道,最终他找到了内在超越的方式,实现了从“小我”转向“大我”的跃迁升级,也成就了其人格和诗歌的永恒经典。  相似文献   

9.
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现代性、后现代性、全球性”已经形成了一条特殊的逻辑线索,并以主题的形式进入了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教育社会学在现代性的主题思考与建构中,其理论如同社会学理论一样形成了“宏大叙事体”和“基础主义”;后现代性试图在超越现代性的同时,将教育社会学理论变成多元和具有反思性; 当一种扩展的现代性——全球性进入我们的视野时,教育社会学家不得不把自己的研究视野从传统单一的“民族”、“社会”、“国家”扩展到国际乃至全球社会,并在研究范式上打破以民族国家中心论、人类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性研究范式”,使得建构一种适应全球的教育社会学概念和理论体系日益成为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性的视角下开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把事物发展的历史与现时、传统与现代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来分析.在“历时性”维度上,体现传统与现代的传承与发展;在“共时性”维度上,彰显一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它涉及中西关系、场外理论借鉴等问题,旨在解释与澄清社会实践领域诸多理论疑惑.  相似文献   

11.
嵇康的音乐和养生思想是嵇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嵇康的音乐和养生思想实则是其率真的个性与当时社会现实之间产生矛盾后,寻求主观超越的一条途径。嵇康认为音乐出于自然,音乐的本质属性在于“和”,即“五音之和”,“自然之和”,“人心之和”;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上,嵇康认为“声无哀乐”;在养生方面,嵇康主张通过情欲的超越,物的超越,抛弃智巧的滥用来达到其理想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克尔凯郭尔所理解的“个体形成了存在的领域,上帝形成了超越的领域”这一洞见出发,着力探讨了克尔凯郭尔对生存与超越问题所做出的积极思考。全文统摄在“个体在永福之下的生存”这一主题之下,并在与传统思辨哲学家与后世存在哲学家的对比中,彰显出克尔凯郭尔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有着天壤之别.飞速的变化和多元的选择不仅构成了现代社会变动的特征,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体验.现代性的诞生使人们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的愚昧和盲从,带来了理性的解放和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但现代社会中,人们享受着物质充裕、财富积累、科技进步、人性解放等现代性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道德意识被冲击,信仰、良心、人性缺失等一系列的问题.《福乐智慧》作为维吾尔文学传统经典,蕴含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进理念和思想价值.尤其是在人性与道德方面所包含的先进思想对改变现代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教学的“现代性”?我个人理解,大致有三层含义:一是时代性,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教学是时代与社会的一种表征,有什么样的时代与社会,就应该(大致)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桃花源式”的隔膜和落伍行为是“去时代性”的。自然更谈不上“现代性”;二是规律性,那种紧紧“追风”,与时代和社会“同辙合振”,纯粹成了时代和社会的“晴雨表”却缺乏应有批判力、独立性及超越精神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具有二重维度.第一重维度是批判,首先体现在对现代性理论内核--理性主义进行了批判,瓦解了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基础;其次,针对现代性的"原本"--资本主义制度,利用"异化劳动"理论和"物的依赖性"理论对其进行了卓越的批判,指出它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是历史之必然.第二重维度则是建立在批判基础上的超越,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运动是超越现代性的唯一路径.  相似文献   

16.
审美文化自20世纪末崛起以来,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并毋庸置疑质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传统审美文化与现代审美文化的生活化趋势日益不符,迫切需要建构向日常生活回归的美学。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的日常生活美学在美学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其存在质疑和颠覆了传统日常生活的审美原则和价值,背离了传统审美文化。生活美学是在倡导现代生活的基础之上建构的,其既继承了传统美学中的精髓,又超越了传统美学的审美原则和价值立场。因此,构建现代生活美学,既须与传统审美文化有机结合,又要超越传统文化的审美原则,进而升华出新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显示出生活美学在现实社会中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在有限的生命存在中,人何以超越其生命的有限性,中外古典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稍有不同。西方哲学家是通过否定人的有限存在来寻求对生命有限性超越的解决,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则是从承认人的有限存在,并在人的有限性存在中寻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儒家和道家而言,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存在一些差异。儒家走的是“有为”式的超越之路,而道家走的是“无为”式的超越之路。事实上,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最终是一种价值的超越。这种价值的超越既可以是一种个体的行为,也可以是一种群体的行为,在今天仍有思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德育超越论奠定了将“超越”作为德育之本职的理论基础,但它在逻辑上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对立起来,从而导致它在回答超越的内涵、超越的对象、如何实现超越这三个根本性问题时存在不足之处。究其根源,在于研究者对社会转型期层出不穷的“假丑恶”现象和软弱无力的德育现状极度失望,由此导致了否定现实世界的极端思想。德育的超越性不是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而是对德育自身的否定;超越的对象不是整个现实世界,而是现实之恶;实现超越的途径不是回归生活世界,而是联系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先后断裂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而后者是对前者在美学上的反思和超越.作为美学范畴之一,审美现代性的建立自然离不开审美距离这一理论.德国社会学家和美学家的西美尔正是在审美距离的基础上,从生活距离和艺术距离两个维度丰富了前人的“距离说”,并将其运用到时尚理论,他详细深入地分析了时尚如何同过拉开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实现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救赎的.这对我们今天的时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民族呈现为二重性的存在,它既是一种社会实体,又表现为一种文化观念。作为社会实体,民族的形成发展伴随着漫长历史过程中社会各领域关系的扩展,是人类超越血缘在更大的范围内结构社会的产物。与社会的这一变迁相适应,民族观也经过了一个由传统的族类观念向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民族的转化过程,民族就是在社会、文化的这一流变中形成的,其本质寓于社会的现代性之中,是人类步入近现代后用文化整合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