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陶渊明的幽灵》和《天地之间说聊斋》是代表鲁枢元生态批评实践的两部著作,它们共同展现了自然生态、人类精神生态和文学艺术生态的完美统一。在这两部著作中,鲁枢元让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自然浪漫主义”情怀与西方现代生态理论互相阐释,将个人独特的学术追求、诗性体验与当代的生态文明诉求融为一体,不仅形成一种独具个性的绿色学术话语,而且彰显了中国学者的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文化特质——诗性智慧、游戏精神诗性的智慧,蕴藏着对真、善、美的渴求。游戏的精神,张扬着快乐、自由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和审美文化现象的左翼文学,具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和巨大的阐释空间.在新世纪左翼文学研究成果中,方维保<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以开阔的学术视野、独立的文学立场、高远的理论识见、建构阐释模式的创新意识,以及独到的文本细察能力,对左翼文学的精神传统进行了考辨,充分彰显了左翼文学研究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广义的左翼文学观在研究视角与理论限度方面亦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文艺心理学研究到文学言语学探求,从精神生态的追问到生态文艺学的建构,鲁枢元以其富有原创精神和开拓气质的研究实践不断开拓了文艺学学科研究的领域,为推动我国当代文艺学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当文艺学自身存在的合法性遭到质疑、文艺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对象时,将鲁枢元的文艺思想作为个案加以反思,可能成为新世纪文艺学学科建设的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5.
《年月日》是阎连科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代表作.在作品中阎连科用寓言的方式表达了对勇于同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同苦难命运抗衡的品质和精神的认同与推崇,进而延伸到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并以这种独特的主题意蕴在当代文坛上占据一个特殊位置.然而这种特质文学在产生极大现实意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某种局限,悲剧意味有所消解.  相似文献   

6.
延廷云 《文教资料》2009,(18):160-162
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百年孤独>曾以"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响誉全球,其跨越时空的轮回叙述手法已被20世纪许多作家奉为圭臬.然而其经典性并非止于此,<百年孤独>呈现的"魔幻的现实和现实的魔幻",渗透着加西亚·马尔克斯浓厚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浓缩着作家对拉美人民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永恒思考,无愧于20世纪文学经典的称谓.  相似文献   

7.
自从20世纪90年代转向精神生态研究以来,鲁枢元先生在文明互鉴的语境中汲取各种生态思想和观念体系,以丰富其生态文艺学、精神生态学的研究内容。近些年来,他调整了目光聚焦,将视野从西方收回到东方,在中国古典资源的上溯过程中,鲁枢元重勘历史现场,发掘出大诗人陶渊明、大作家蒲松龄两位文化贤达身上不同寻常的精神生态底蕴。开掘不同向度的生态路标,以充实生态批评实践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与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发展密切相关.该研究方向在发展初期吸收了影响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20世纪中外文学的交流和比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研究者们对影响研究的质疑、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的提出、对"文学性的重申"等,都是试图使20世纪中国文学能以对等的姿态进入世界文学的多元格局中,并以自己的独特创造丰富世界文学,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也将在不断的质疑与尝试中,寻求自身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大众文学,凭借其可亲性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扎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茁壮成长。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技术的张扬以及传统意识形态结构的变革,大众文学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理性让位给了感觉,精神让位给了欲望,世俗的鄙俗与媚俗铺天盖地,大众文学渐失其本有的精神维度和应有的文学特质。什么才应是真正的大众文学?大众文学应该走怎样的发展之路?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历史主义,自上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已经经历了近30个年头,其一度在中国掀起了新历史主义研究的热潮,至今仍对中国的学术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此背后所彰显出的是其巨大的理论优势和话语空间,这里试图着眼于新历史主义理论优势和当代意义的梳理和挖掘,进而辩证思考当下学术界对它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诗歌艺术的抒情性决定了它与浪漫主义的密切关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浪漫主义的误读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精神的张扬,但在政治抒情诗创作中仍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抒情强度、厚度和力度,这在政治热情激荡的时代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文学反响。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的诗歌有着独特的诗学内涵,其特有的诗思、诗情、诗性在20世纪中国新诗尚未成熟的背景下,创导和彰显了一种新型诗学魅力,其特点为,布尔乔亚情结的西学理念与江南文化底蕴的诗学构图,这使他的诗歌创作既引领了时代,又确立了自身诗界席位,更留下了何为纯诗珍品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3.
老舍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登上文坛,到其后的整个创作过程,都比较好地处理了平民化写作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有效地保持了文学艺术性和大众性之间的平衡,实现了雅俗之间的沟通和融合。这使老舍不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继承了新文学的启蒙精神,而且以自己平民化的特质完成了对大众化理论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因素逐渐影响文学的格局,文学开始表现个体的独立价值,先锋文学的这一特质在余华小说中显露无遗.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意蕴模糊,余华的创作随之发生转型,对苦难的表现由决绝趋向于温情,这种变化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嬗变更迭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20世纪50年代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源于科学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辩护的语境”与“发现的语境”的二分;20世纪90年代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源于文化或社会建构论.关键问题在于,科学哲学和科学的文化建构论都将科学视为一种“理论”而不是“实践”.如果我们从“理论优位”转向“实践优位”,就会发现科学实践的多维度性,导致对科学进行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才能给科学以完整的解释,从而表明在科学实践中,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是相互融合的.在全球化政治经济格局中,这种融合同样会彰显科学的政治、经济乃至伦理的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16.
"陌生人社会"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逐步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这种转型体现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信任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面对"陌生人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文学作为人类精神建设的重要维度,应当提升文学教育的诗性境界,张扬文学经典的精神价值,发挥其制衡性、补充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鲁枢元先生长期从事文学批评及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创作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精神生态学诸领域均有开拓性研究。贯穿其文论研究的主线是对人与自然始终如一的热切关注。其治学特点表现为:面对时代提出的现实问题,及时发现学术新的生长点,从学科的特点出发,致力于文艺跨学科研究的实验。他论及的学术话题常常引发热烈的反响,这源于其常常是具有边缘性与前瞻性的文艺观念。同时,鲁枢元先生还以他曲折的学术生涯,展现出其诚实、敏锐的治学风格。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价值观伴随着社会转型发生的变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大学生主体意识觉醒,爱国情感浓厚,但缺乏民族精神,同时新旧价值观更替引发大学生思想迷茫和困惑;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大学生爱国主义进一步深化,民族精神意识强烈,个体价值得到张扬,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盛行;20世纪90年代末至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同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赵树理曾被用以命名其所置身的文艺时代和文艺方向。本文从赵树理的文学特质和内在分歧入手,试图重新发现其创作如何支持了四五十年代文学的自我想象,又如何被这种时代文艺的整体想象遮蔽了赵树理文艺内在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相似文献   

20.
九十年代都市小说命题及其研究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文坛风行文本探索、形式至上;而90年代似乎是文学题材革命的年代,都市文学潮流的异军突起无疑是其中最为显在的符码。本文拟在90年代用至整个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大语境下,来简要论证都市文学存在的合理性、审美意义和鲜明的现实参照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