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到“言教”,人们往往会将它与“身教”连在一起,并且很自然地就会想起“身教胜过言教”的说法。本文不想对“言教”“身教”本身的实施作太多的探讨,只想谈谈在学校语文教育中言教与身教的关系:学校语文教育应立足“言教”,“身教”只是“言教”的前提,“言教”才是学校语文教育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身教”和“言教”,是教育中的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古就有“身教重于言教”的说法。然而,时至今日,在语文学科独立百年之后,语文课堂教学究竟应该“身教为本”还是“言教为本”还不清楚,实在令人遗憾。希望下面这组文章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学校语文教育中身教和言教的关系,我们整合了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和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及多所中学教研资源,在上海、广州、东莞选取6所高中12个平行班做了小范围对比实验。实验以作文教学为例,以教师的“下水”作文为身教方式,以教师的作文指导为言教方式,对身教和言教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参与实验的语文教师自身语文素质都较好。为了使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作文水平,取得身教效果,我们设计了两个文学性较强的作文题,教师选取一个题目在两个不同的平行班级分别用言教和身教进行作文指导,然后学生作文。之后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这里仅择录其中的两个对比实验。  相似文献   

3.
“身教”和“言教”,是教育中的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古就有“身教重于言教”的说法。然而,时至今日,在语文学科独立百年之后,语文课堂教学究竟应该“身教为本”还是“言教为本”还不清楚,实在令人遗憾。希望下面这组文章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学校语文教育中身教和言教的关系,我们整合了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和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及多所中学教研资源,在上海、广州、东莞选取6所高中12个平行班做了小范围对比实验。实验以作文教学为例,以教师的“下水”作文为身教方式,以教师的作文指导为言教方式,对身教和言教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参与实验的语文教师自身语文素质都较好。为了使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作文水平,取得身教效果,我们设计了两个文学性较强的作文题,教师选取一个题目在两个不同的平行班级分别用言教和身教进行作文指导,然后学生作文。之后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这里仅择录其中的两个对比实验。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 ,教师既要言教 ,又要身教 ,且身教重于言教。其实 ,在言教、身教基础上深入人心的心教 ,才是教育水平的高境界。   兵家以攻心为上 ,教育家又何尝不是如此。进修学校的学员首先是教师 ,其次才是学员 ,言教不慎 ,或伤他们的面子 ,或引起厌恶和反感 ,身教不妥 ,又有装腔作势 ,故弄玄虚之嫌。所以进修学校的教师在进行言教、身教时 ,应以“心教”为追求境界 ,提高教育技术水平。   所谓心教就是受教育者不但对教者及所传习的知识、技能乃至思想易于接受 ,而且对其学识、教风乃至人品从心里佩服 ,从心理接受。这要求教师有扎实、过…  相似文献   

5.
吕平 《教书育人》2002,(4):22-24
身教重于言教,是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也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个哲学命题。但笔者以为,对于某些特殊的人群,例如教师,将身教与言教做孰重孰轻的判断多有不妥。作为教师,身教与言教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古今中外,许多满腹经纶、德高望重的先生,如孔夫子、蔡元培、陶行知、马寅初、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身教与言教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成为闻名世界的教育家,每每让后生晚辈们想来赞叹不已。为什么独独做教师的身教与言教同样重要?这是由于教师的特殊工作性质所决定的。为人师者,人类思想与文化的传人。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  相似文献   

6.
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中的组织领导者和管理教育者,其工作极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充满着艺术性和辩证性。要建设一个优秀班集体,作为班主任,就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用辩证法的原理处理好以下十种关系。1.身教与言教的关系。身教与言教统一,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是一个班的总负责人,对学生的要求也最多。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方式主要是言传身教,当我们一丝不苟地履行“言教”这一职责时,千万不可忽视“身教”这一职责。从某种意义上讲,“身教”的意义和效果大于“言教”。以身作则,既言传又身教,本身就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活生生的教材。…  相似文献   

7.
“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历代教育家教育实践的结晶。常言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样子看一看。”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对学前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要言教,也需身教,但身教重于言教。 身教不仅符合学前儿童年龄小,善于模仿的特点,而且易于被接受。因为身教不带任何强制性,它能通过教育者无声的行为影响儿童,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过:“‘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以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育者的模范。”教师经常动动笔,写点东西,久之,这种“不言而教”的行为就会在学生心目中定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作文兴趣具有较强的内驱作用。  相似文献   

9.
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有许多,其中教师是最积极、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言教和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在教师的心理品质中,教师的情感尤为重要,它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这是无形的教育力量,产生着强大的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10.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意思是说身教的效果要优于言教。然而,这句话有很大的局限性,至少在语课堂教学中言教是根本。我们以作教学为例进行了身教与言教的对比实验,这里仅录这次实验的两个片段。对比实验印证了我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言教”与“身教”陈旺先.无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是传技文化知识,都离不开‘言教’,可以说‘言教’是教师职业的一个特点。我们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两个教师的知识水平相仿、教育对象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相近、教学内容相同,但其教学效果却可能迥然不同:一个...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威信是学生对教师所持的一种信赖而又尊重的反应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师生间积极肯定的关系,成为教师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基础。笔者认为,教师在班级学生中建立威信的最高指标是能对班级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影响,并使他们朝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古语云:“身教重于言教”;“言教者讼,身教者从”。学生把教师看作榜样,产生在活动中模仿教师高尚品行和优良性格特点的意向。这就需要教师严于律己,加强思想意识修养,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心理品质。一段时间内,学生中出现了迟到、早退、上课不认真听讲、头发染色的现…  相似文献   

13.
园丁语粹     
教师肩负着塑一代新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净化的灵魂、纯洁的思想、崇高的品德、高尚的情操。所谓“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应体现在这些方面。  相似文献   

14.
身教和言教     
1984年叶圣陶先生写了《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叶先生说:“通常说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又说:“‘育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这说明了教育者的全部工作,归根结底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这是人们对学校教育和教师风范重要作用的形象概括。这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一直是各级各类学校严谨治学、严谨治教的标志。“身教重于言教”是教师职业劳动的特征,决定了教师的思想、行为、习惯、情感等对  相似文献   

16.
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必须注重身教,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是我国教育者的优良传统。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教育学生不重以“言教”,而重以“身教”,处处以实际行动感化、影响学生。孟子提出“教者必以正”。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2006第3期“知行合一”的主题是“言教为本”。桑志军先生对语文教育中的“言教”和“身教”的释义和认识言之在理。郑有才先生以作文教学为例的“语文言教方略”有理有据,可操作性强。本人持赞同意见。饶杰腾先生在一次报告中所说:“教师的语言是第二部教材”  相似文献   

18.
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身教重于言教。一部《论语》当然大都是孔子的言教,然而其中却有一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似乎他感到自己已经说得太多,还是多以身教影响学生为好。这也是人们的常识:说得好不如做得好,上杆下放么。不过,越是要有力地影响学生越须率真。要说真话,做真事,千万不可弄虚作假。不然,那不仅会失去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而且是引导学生做刁钻欺蒙不诚实的人了。近日就有老师写信反映:有的学校为评“优秀”、争“先进”、提高“升学率”,老师们不惜身教重于言教的传授学生弄虚作假。如上级来检查…  相似文献   

19.
言传身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突出语言的纯洁性和行为的完美性,注重言教与身教的统一,要讲究言传的艺术性和身教的规范性,做到言教和身教的示范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张彦文 《考试周刊》2012,(80):192-192
“身教最为贵,行知不可分。”这是叶圣陶先生曾告诫教育者们的一句话。无声的“身教”往往胜过有声的“言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优秀品质的养成,都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分不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