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作文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的培养,使学生在学校里就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注重信念、培养能力,做到说老实话,做诚实人,抓住关键,渗透教育,同时注重身教,严于律己.  相似文献   

2.
通过初步梳理形成的广义“德育”的思路是什么呢? 1.广义“德育”的结构,按教育的性质,包括:旨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道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社会政治教养的“社会政治教育”,或“公民教育”;旨在陶冶学生以正当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世界观念  相似文献   

3.
"公开课"的德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开课”的最初出现,是作为一项教学教研活动,用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策略、推广教学经验。然而,由于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公开课”的功利作用被强力扩张,“公开课”也逐渐演化成“表演课”、形象课”,甚至还出现了“公开课”作假的现象。但是,对“公开课”  相似文献   

4.
通过这次事件,我想到,我们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着力培养厂一代所谓各种能力各种素质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意识到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当前在德育领域内普遍采用的"德育实效性"一词提出质疑。"德育实效性"在蜕变为德育口号后,容易使人们对德育实践产生许多误解。它使人们过分关注德育结果,忽视德育过程,把德育当作工作来做。对所谓"德育实效性"的追求是导致当前学校德育形式主义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地实现高等学校德育任务的落实,增强德育的有效性,高等学校德育必须创新。本文认为“创新性德育”是德育创新的一种理念,并就“创新性德育”的概念和“创新性德育”的观念体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德育模式建构是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论题。″生活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在生活德育理念指导下的德育模式建构应以道德功能相融合,教育机制相融合,知情交融等原则为指导。  相似文献   

8.
张晶 《考试周刊》2007,(41):46-47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界定我国普遍认同的"德育"(实践)入手,对"成文的德育目标"(规范)与"不成文的德育目标"(价值观念)进行分析,进而揭示这种德育(实践)与人们构想的"德育"价值观念以及规定的德育目标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如今,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变得越来越数字化,数字技术现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时刻感受着信息时代前进的脚步。然而,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仿佛由此而卷入了一场“数字化”的浪潮,这就叫人感到有些担忧了。据《中国青年报》一则消息,南京市的一些中小学近来正积极投身于一场“盖章运动”。原来,该市要求中小学生毕业前必须去雨花台、梅园新村、孙中山纪念馆、江东门纪念馆、市博物院和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6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参观结束后,由各场馆在中小学生随身携带的手册上盖章,盖章不齐者不予毕业。于是乎在毕业…  相似文献   

11.
"德育目标"引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把“德育目标”作为考察对象 ,从成文的德育目标与不一定成文的隐性的德育目标之别 ,着眼于德育必要性的德育取向与着眼于德育可能性的德育取向之别和古今德育之别等角度 ,揭示中西德育价值取向的差异和中国长期存在“德育目标过高”现象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的理论视角,结合体育的实践性特征,探讨体育课的"生活德育"价值.体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态度",体育培养的德性与日常生活的天然孕育所形成的德性是同一的德性,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生命表现.体育课堂是在知性洪流侵吞下适合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块"宝地",依托体育情景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德育"的实践阵地,使德育之花在体育生活中扎根、发芽、生长.  相似文献   

13.
德育"以人为本"是关于高校德育的哲学本体论概念,既是一种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也是一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赵佩玲 《天津教育》2004,(12):32-34
需要是人的本性。在德育活动中,忽视、压抑学生的需要,也就是忽视压抑学生的人性。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合理的内在需要,以人性关怀为己任,切实推动德育过程的人性化。所谓德育的人性化就是强调对学生需要的尊重。它要求德育工作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需要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他们的行为,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满足需要的不同行为,分别进行分析和引导,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创造、提升需要,并创造、利用条件,使自己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促进他们完善德性,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德育"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嘉善县的"生态德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生态教育"和"生态环境教育",主要是为了克服传统学校德育所存在的种种不尊重人成长规律的"非生态性"的弊端,适应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学校德育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关于"德育"活动的运行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既然以学生为对象,按理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长其善,救其失。这是谁都懂得的道理。问题是我国的德育实践往往并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是由于学生的外在行为及其内在动机以及影响其动机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世界观念,都不是德育据以实施的标准,而德育据以实施的标准,是社会国家基于对学生的诉求而确立的德育价值规范体系与目标。如果说学生的道德(或不道德)行为、社会(或非社会、反社会)行为及其内在的精神反映学生德性(广义)的实然状态,那么社会国家的德育价值规范体系与目标则是学生德性的应然状态。即他们应当具有的德性。按理,德育便是一个促成学生从德性的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转化的过程。这也是不难懂得的道理。问题在于学校往往以德育目标及由此派生的德育内容为出发点。即以学生德性的应然状态为"出发点"。这样,德育缺乏实效,也就不足为怪了。惟其如此,关于如何沟通学生德性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便成为德育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德育形态研究是德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对德育历史研究、德育比较研究、德育现象研究和德育本质研究有重要意义.德育形态除了普遍性特征外,还有不确定性、重叠性、复杂性特征,在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出场过程中,经历了政治形态德育、知识形态德育、生活形态德育、生命形态德育的嬗变过程.每一种形态的德育都有自己的出场背景、主要理念和优缺点.在责任教育和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通过对以往形态德育的扬弃和融合,"责任形态德育"这一新德育形态得以出场,满足了德育工作者的实践需要,弥补了责任教育的缺失移位.  相似文献   

18.
吕浩利 《教育艺术》2009,(11):27-27
2008年我市教体局的领导在检查学校工作时采用了“突然袭击”、“微服暗访”的方法。教体局领导在事先不打招呼的情况下,悄悄地走进校园,用自己的眼睛“看”,而不是坐在会议室里“听”.这样了解到学校工作的真实情况。笔者为这种检查方法击掌叫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每逢评比检查,往往是上级先发通知,学校精心准备.结果是检查时“旧貌换新颜”,检查过后旧态复萌,依然故我。  相似文献   

19.
大学德育要与时俱进,就要与“实”俱进,与“是”俱进,要考虑到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学学分制这些“实”,然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探求学分制条件下的大学德育体系这些“是”。  相似文献   

20.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把"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这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为目前正在全国热火朝天进行的"减负"工作确立明确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