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李子 《新闻知识》2003,(12):35-36
在笔者见到的中外新闻学著作中,关于新闻背景的理论很少,关于新闻背景的研究仅限于基本业务技巧层次。实际上,新闻背景在新闻中的作用,远远大于我们原先的理解;新闻背景理论应该是新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以笔者浅见,谈几个有关新闻背景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刚 《新闻前哨》2004,(4):31-32
如何培养和提高新闻写作创新能力,这是每个记者探索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按新闻写作载体的主要要素:新闻材料、新闻主题、新闻结构、新闻语言进行长期反复的单项训练以及综合训练,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和提高我们在新闻写作实践中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新闻价值的大小是由新闻事实本身所决定的,然而,恰到好处的新闻背景运用,又会深化作品的主题,提高它的新闻价值。如何通过新闻背景的运用深化主题,提高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4.
吴允波 《青年记者》2007,(22):76-77
笔者从事新闻工作9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采写法制新闻。结合自己的工作,简要谈一下党报法制新闻采写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5.
诗有诗眼,文化新闻亦有其眼。笔者认为文化新闻的一只眼睛是常规报道,而另一只眼睛则是有一定深度、能给人启迪的稿件。新闻贵在不甘平庸,不步人后尘,笔者在文化新闻的采写中,努力探寻着文化新闻的“另一只眼”。多思一点古人有一叶知秋的说法。新闻应从偶然中的一件小事,看到一件  相似文献   

6.
宋黔云 《新闻窗》2006,(6):65-65
笔者认为,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新闻策划的依据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或者是即将发生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新闻事实,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事实的有机统一体。这里之所以说是“新闻事实”,是在强调客体的新闻价值。如果没有新闻价值,就没有进行新闻策划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新闻策划是以主观行为左右客观事实,故而带有明显的唯心色彩,是不足取的。笔者认为,这是对新闻策划简单化的理解。作为一种新闻手段,新闻策划是对客观事物的因势利导,是促成新闻事实由潜性向显性转化的一种手法。  相似文献   

8.
大干世界瞬息万变。针对突发的新闻事件,新闻策划能使朦胧的意向变成清晰的思路。从1998年至今,笔者组织参与策划了多次新闻宣传报道活动,感触最深的仍然是那几次由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而引发的新闻宣传报道,如’98抗洪、2005年九江地震和2008年抗冰雪灾害等。这些突发事件报道的新闻策划给笔者以下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鲜是新闻的生命,而写新闻要有新闻由头则是最起码的原则.因为,没有新闻由头的"本报讯"与其说它是新闻,倒不如说它是理论文章或工作报告更确切一些.新闻由头多种多样,而笔者则认为,"记者昨日获悉"不是新闻由头.  相似文献   

10.
贺东梅 《记者摇篮》2000,(4):22-22,21
新闻,可不可以用幽默手法来写,新闻能不能幽默?这是个挺有争议的问题。笔者结合新闻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新闻可以用幽默的笔法来写,新闻可以幽默。这是因为:幽默是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做为现实生活最新记录的新闻,为什么不能反映这种存在呢?有位哲人说:“幽默是聪明人的财富”,而聪明人应该也经常是新闻报道的对象。这个人讲话很幽默,把深刻的道理寓于浅显有趣的比喻之中,使人听了会心微笑或大笑,笑中受到启发。记者把它写进新闻,既能使新闻生辉,又不失于新闻真实,有何不可呢?还有些新闻事  相似文献   

11.
新闻敏感也是新闻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或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笔者有幸连续两年参加了2002、2003年度的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颁奖会,学习观摩了众多获奖佳作,并聆听了众多领导和专家对获奖作品的分析评价,对照自己的工作体会,笔者认为,有许多新闻事件是由于我们在工作中缺乏"新闻敏感"这双"慧眼"而错失了良机.  相似文献   

12.
任杰 《青年记者》2002,(9):25-25
笔者认为,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新闻策划的依据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或者是即将发生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新闻事实,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事实的有机统一体。这里之所以说是“新闻事实”,是在强调客体的新闻价值。如果没有新闻价值,就没有进行新闻策划的必要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杨琴 《当代传播》2001,(2):66-68
一、档案新闻的定义及其特点 档案新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闻新品种,已引起读者广泛的兴趣.目前对其进行的研究还不多,笔者根据其实践运用试作一描述性定义.档案新闻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相似文献   

14.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那么新闻语言就要有其独特的要求,在多年的学习和新闻采编实践中.笔者认为新闻的语言要求不外乎四点:  相似文献   

15.
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新闻的生命之源。围绕这一原则,当前,各新闻媒体越来越重视民生新闻的传播,从而在新闻媒体形成了民生新闻热潮。这是适应时代发展进行新闻改革的成功尝试,因此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然而,笔者发现,一些媒体把关注老百姓生活理解为对民生市井、日常琐事的关注,甚至将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严格划分开来。笔者认为,这样  相似文献   

16.
新闻摄影是新闻与摄影有机结合的一种独特的新闻宣传形式,有着自己的特征,那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瞬间纪实.搞好新闻摄影,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17.
钟贤 《新闻前哨》2003,(9):70-70
经济新闻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经济新闻。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新闻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经济新闻的时代特征也越来越鲜明。同时对记者采写经济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在对经济新闻的界定、本质把握的同时,作为一名驻站记者,采写经济新闻时  相似文献   

18.
童兵 《当代传播》2021,(2):4-7,30
本文讨论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的三个问题。一是关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组成。笔者认为可从理论研究、特别是新闻哲学的角度,新闻信息传播历史演变的角度,新闻实践尤其是新闻业务的角度,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四个维度考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组成;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来源。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四个来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五千年形成和积累的传统文化成果继承光大、合理借鉴国外新闻观研究成果、新闻科学研究对新闻实践经验的理论抽象;三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的研究。笔者认为,中国特色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观的呈现应符合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考量和具有中国风格,用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价值观考量新闻传媒的观念与机制,应反映中国实际、拥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话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记者要多走基层多思考多实践,好新闻出自基层。”这是笔者最为深刻的体会。 1998年7月,笔者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在福州日报社采访部工作至今已有13年,都在基层一线采访,参与了不少新闻策划,采写了大量鲜活的新闻作品。笔者2005年被授予福州市第四届“双十佳”新闻工作者,采写的新闻作品有74件获全国、省、市各类...  相似文献   

20.
所谓新闻背景,通常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在多数情形下,新闻是不可能不写背景的.尤其是经济新闻,涉及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不交代必要的背景,就很难显示出它应有的新闻价值.而恰到好处地运用背景材料,就会使经济新闻增值生色,给人以厚重感.据笔者研究,经济新闻背景的写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