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越窑青瓷莲花碗,系1973年浙江省宁波市遵义路唐宋时代渔浦门城门遗址出土的700多件唐代瓷器中一件,其上为莲花碗,下承以荷叶形托盘,是晚唐越窑青瓷器中极为珍贵的代表作之一。 越窑肇始于商周,青瓷成熟于东汉,历经三国、晋、南北朝至宋代结束。唐代陆羽《茶经》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越瓷类玉,……越瓷青而茶色绿”。可见越瓷在唐代就深受人们的喜爱,被后世所青睐,叹服为“李唐越器人间无”。晚唐,五代,是越窑的大发展时期,出现了余姚上林湖、上虞窑寺前等越窑制瓷中心,这一带创烧的青瓷器炉火纯青,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青瓷是指一种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以细腻的质地、晶莹的釉色、端庄的造型及内敛的气质闻名于世。浙江是青瓷之乡,其中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技艺已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世界上唯一列入“非遗”的陶瓷类项目。本课聚焦龙泉青瓷,从器型、釉色、工艺等角度探寻器物之美,  相似文献   

3.
龙泉青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瓷器之一,烧制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产量最大,对外交流影响深远,因此,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在《龙泉县地名志序》中写道:"在全省,甚至在全国,龙泉是个不同凡响的县份.一千多年以来,就是这个县份,以它品质优异的大量青瓷器,在世界各地为我们换回了巨额财富,赢得了莫大的荣誉.而龙泉一名,也就由此传遍天下." 龙泉青瓷始烧于三国两晋,发展兴盛于宋元,衰落于明代晚期至清朝,但在清末民国时期,仍有一批工匠烧造青瓷,气脉逾千余年不断,延续至今.根据龙泉青瓷产生发展的历程,可将龙泉青瓷的历史分为起源、鼎盛、衰落、恢复、复兴五个阶段. 一、起源 以往,学术界多数将龙泉窑的始烧时间定为北宋初期,这种看法沿用了民国时期陈万里先生几次对窑址考察后得出的结论.陈万里对龙泉窑的断代依据建立在对造型、胎釉、装烧工艺等诸环节的研究上,这种研究思路和科学态度,开创了国内古陶瓷研究的先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建国后冯先铭主持编写的《龙泉青瓷》和《中国陶瓷史》,在龙泉窑始烧年代的问题上,也沿袭了陈万里的思路和观点.耿宝昌主持的《龙泉窑瓷器鉴赏》一书则首次提出了存在早于北宋初的龙泉窑产品的观点.浙江博物馆出版的《龙泉青瓷》,则明确提出了五代龙泉窑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1954年南京光华門外赵士岡出土,通体淡青色釉。器腹的一侧在釉下刻划紀年銘文“赤烏十四年会稽上虞师□宜作”,赤烏十四年(公元251年),这是現存紀年銘文越窑瓷器最早的标本。越窑青瓷到三世紀中叶已经离开了早期釉薄而作淡绿带黄色的阶段,在烧制技巧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瓷器的发展史至此已走上了一个新的极重要的历史时期。近年南京附近发現吳、晋的青瓷器很  相似文献   

5.
青瓷釉色与“青”一词的内涵一样有着无穷丰富的变化,缥瓷、秘色、天青、粉青、梅子青各有不同的釉色偏重.梅子青釉为代表的绿瓷最能代表青瓷的沉静、幽远、朴素之美.“古瓷尚青”、“青瓷尚绿”,绿釉是青瓷的主流也是青瓷最自然悠远的釉色,是“艺术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浙东陶瓷文化的研究,始于三十年代前后。制陶文化在三十年代因浙江余杭发现了“良诸文化”才确立,但未及浙东。陈万里先生在《瓷器与浙江》中,论及青瓷出于晋代,所述绍兴出土陶器,实是战国时代陶器和原始瓷。日人小山富士夫氏所著《支那青瓷考》述及浙东陶瓷与外传。  相似文献   

7.
朝鲜从中国输入制瓷技术,仿烧中国的越窑青瓷、龙泉和耀州青瓷,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出了高丽青瓷。高丽青瓷的镶嵌技术是对世界陶瓷史的一大贡献,它在釉色、造型、纹饰和装饰技法方面的独特魅力也使之成为艺术品市场上的宠儿。  相似文献   

8.
邢窑白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器形多样、技艺精湛,发展至唐朝,成为与南方越窑青瓷齐名的著名瓷器。上可进贡宫廷,下供百姓使用,同时还有大量漂洋过海,销往国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外陶瓷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纵向考察邢窑白瓷的产生、发展与衰落历程,探求其中的原因,认识到其中的因果关联,对于普及陶瓷文化知识、提高地方历史文化知名度,以及今天的邢窑遗址发掘、保护和白瓷的仿制工作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韩偓不仅是唐末一位被清《四库全书》馆臣称为"内预秘谋,外争国是,屡触逆臣之锋,死生患难,百折不渝,晚节亦管宁之流亚,实为唐末完人"的忠臣,而且是唐末最后一名著名诗人。本文特为之编撰生平和诗文系年的简要年谱。  相似文献   

10.
人民版高中《历史》(2009年版)必修第二册第15页“陶瓷业的成就”一栏第三段在叙述唐朝制瓷业的盛况时.写到:“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除越窑的青瓷享有盛名外。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在瓷器中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1.
宋代中国与高丽的陶瓷贸易代表了世界制瓷工艺最高水平的交流。日本学者小林仁先生所著《中国发现的高丽青瓷》一文对此作了探究与介绍,但其中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误。本文从高丽与北宋陶瓷贸易交往中断的原因、海运路线的形成、高丽瓷器入贡中原的路线等方面对高丽青瓷的历史背景予以补遗,以期使国人更多地了解中国古陶瓷与高丽青瓷成长的关系,更多地了解宋代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英文一词“china”不仅是“中国”的译名,也有“瓷器”一词之意。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陶瓷的国家。从几十万年前到今天,从原始的彩陶艺术到手工捏塑、泥条盘筑,再发展到“类玉类冰”的越窑青瓷、“类银类雪”的邢窑白瓷,精美的青花瓷……陶瓷艺术的形式和制作工艺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提陶瓷,你就会想到江西景德镇。其实,在中国能制作精美陶瓷的地方太多了,品种更是丰富。河北、陕西、福建、安徽等地,都有瓷窑分布,而且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咱们一起“看看”各地的瓷器,开开眼界吧!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最早的一首哲理诗——简论《诗经·小雅·鹤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雅·鹤鸣》在《诗经》中堪为一奇,历代学者颇为措意。或谓之“全用比体”,“三百篇中创调也”(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或谓之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陈子展《诗经直解》),或谓之为“中国最古的一首意象诗”(石天河一文题,载《诗探索》总第11期),等等,而我们在这里所要说的是:《鹤鸣》还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哲理诗。  相似文献   

14.
韩偓不仅是唐末一位被清《四库全书》馆臣称为"内预秘谋,外争国是,屡触逆臣之锋,死生患难,百折不渝,晚节亦管宁之流亚,实为唐末完人"的忠臣,而且是唐末最后一名著名诗人。这是特为他编撰的诗文系年的简谱。  相似文献   

15.
标题:一、龙泉青瓷的发展概况 二、龙泉青瓷的形成条件 三、龙泉青瓷的烧造工艺 四、龙泉青瓷的化学组成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由低级到高级、由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践中,在不断地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就创造出了原始的瓷器。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陶瓷史家通常用多种瓷窑体系的形成来概括宋代瓷业发展的面貌。宋代瓷器在其配料、制胎、釉料、施釉和焙烧工艺上都有新的提高,而且许多名窑在釉色、花纹装饰方面各自形成独特的风格,造瓷技术已达到相  相似文献   

16.
童文山 《历史学习》2005,(12):38-38
1.下列诗句能反映隋唐商业特点的是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C.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楼上酒楼D.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2.刘禹锡的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和温庭筠的诗“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反映了①开垦山地的现象很多②围湖造田普遍③自然环境遭到破坏④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这首《乌衣巷》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唐末贫富差距的缩小B.唐末城市的衰败景象C.唐…  相似文献   

17.
库万晓、木斋二位先生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期刊登的《论文同诗中之“子平”为苏轼》一文中认为文同诗文中的子平当为苏轼,而孔凡礼先生却提出了异议,他提出文同诗中的“苏子平秘丞”不是苏轼的文献依据,文章并论及了苏轼未作舒州团练副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青瓷从商代发展到清代,没有间断,并随着各个朝代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唐宋时期青瓷发展到了顶峰,以唐代越窑和宋代龙泉窑最为兴旺。同时北方青瓷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陕西耀州窑为代表。转而进入元明青,随着青花五彩的盛行,青瓷失去了他以往的主导地位,开始停滞不前,慢慢衰落。青瓷在中国这个特有的经济文化氛围中产生发展,远销海外,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是中国陶瓷的骄傲。  相似文献   

19.
香奁诗探微     
香奁诗探微袁曙霞香奁诗也称奁体、艳体,是唐末流行的一种诗风。其代表人物是唐末的韩,编有《香奁集》。严羽((浪诗话》说:“香奁体、韩之诗,皆据裙脂粉之语。”韩在《香奁集序》中也称:“遐思宫体、未降称庚信改文……柳巷青楼、未尝糠批、金闺绣户、始预风流。咀...  相似文献   

20.
韩偓是唐末著名的忠臣义士,也是唐末诗坛上一大家.今存诗340余首,有《韩翰林集》和《香奁集》,收于《全唐诗》内.韩偓字致尧,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曾以左拾遗、翰林学士承旨之职,辅弼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昭宗七年.时以朱全忠为首的强藩虎视.唐室岌岌将亡.致尧置生死于度外.多次冒死捍卫唐室.后触怒全忠,被贬逐,遂弃官远徒.晚年寓居福建王审知辖内,亦不赴其利禄引诱,并三拒朱全忠召复他为故官.他的诗中多次流露出图谋恢复故国政权的情绪,故被王夫之称为唐之际唯一的以身殉国之士(见《读通鉴论》卷二七“唐昭宗”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