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瑛  刘洋 《科研管理》2015,36(11):11-20
通过系统的、定量的文献综述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引用分析和共词分析等计量手段,对263篇后发企业追赶文献进行全面综述,首先展示了论文发表的趋势、主要期刊群、主要组织与国家、主要作者及引用率最高的文章,并做简要分析以期给出后发企业追赶研究的全景图。而后通过引文分析,重点梳理了研究发展脉络以及讨论了后发企业追赶文献在技术创新、战略管理,以及国际商务等领域进行寻找理论基础的努力。接着,通过共词分析讨论了现存文献的研究热点和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最后从聚焦于创新追赶与聚焦于转型经济背景两个角度对转型经济背景下后发企业创新追赶研究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和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正呈现出起点更高、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等"新型技术追赶"特征,而传统技术追赶理论并未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背后的创新能力演化过程与机理。本文依据动态能力理论,通过对中集集团罐箱业务的技术追赶与创新能力演化过程进行纵向案例分析,探讨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开放式创新实现新型技术追赶和推动创新能力演化。研究发现:(1)技术并购日益成为开放式创新条件下后发企业实现新型技术追赶、快速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2)企业动态能力在后发企业新型技术追赶和较快积累创新能力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动态能力本身也可以在运用中不断提升。本研究可以为后发企业实现快速技术追赶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提供了新的情境。中国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中表现突出,一些企业已经从追赶进入赶超阶段。通过对互联网科技领军企业阿里巴巴的纵向单案例研究,探索了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过程中商业模式设计和技术创新战略的共演机制,建立了一个将环境、商业模式设计—技术创新战略、技术追赶以一种复合视角联系起来的框架,得出主要结论:(1)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动态匹配及其共同演化,是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重要模式;(2)该共演过程会与所处环境形成良好互动,从而更好实现技术追赶;(3)技术追赶的成效会反过来影响后发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和战略的选择。研究结论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现有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研究。  相似文献   

4.
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追赶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后发国家经济追赶战略的实现也应以技术追赶为基础.在回顾已有技术追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追赶的模式,将后发国家的产业技术追赶划分为同轨道跟随型、同轨道差异型、异轨道崛起型及后轨道创造型四种模式,深入分析了这四种模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李显君  熊昱  冯堃 《科研管理》2020,41(10):1-10
缺乏核心技术,一直是我国产业创新和国际竞争的“软肋”和“瓶颈”。 主流创新理论和技术追赶理论专门研究产业核心技术演化机理的文献十分匮乏,国内创新研究领域对我国产业核心技术突破还缺乏系统总结和高质量研究文献。中国高铁从无到有,是后发国家产业赶超发达国家的典范。与汽车等制造业大而不强不同,中国高铁产业不仅里程数绝对领先世界,而且在诸多核心技术领域也实现了突破或赶超。但目前学术界对我国高铁产业核心技术演化、突破路径及机制的系统研究还十分匮乏。本文通过我国高铁三个企业的三项核心技术突破过程的纵向案例实证分析,发现中国高铁核心技术经历了从功能性核心技术到性能性核心技术再到可靠性核心技术的演化路径;在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逆向学习和正向学习都发挥重要作用,不同核心技术突破阶段匹配不同学习模式。本研究揭示中国高铁产业核心技术演化路径与机制,充实了技术演化的微观机理研究,深化了中国情境下的技术追赶研究,丰富了后发国家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同时,本研究对于我国企业及政府认识产业核心技术演化规律、优化核心技术对策与机制、以及突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核心技术封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方伟  于淼 《科研管理》2015,36(1):63-71
基于企业技术知识系统升级的理论框架,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华录·松下电子有限公司的纵向技术能力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系统升级下后发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知识系统演化模型揭示了后发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本质规律,内在体现为企业技术知识系统能力与技术能力演化战略和策略的匹配,外在表现为由制造技术知识子系统向核心元件、产品架构乃至基础技术知识子系统升级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模块化背景下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追赶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模块化已经成为当今制造业的主流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研究模块化背景下以我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的产业技术追赶问题.从产业模块化的原理出发,指出产业模块化的发展推动了产业技术系统的层级化发展,提出基于“关键模块层”的技术平台概念,指出了不同层级技术具有协同发展的特点;后发国家模块化产业的技术追赶是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的双重追赶,并明确了技术能力同技术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模块化产业技术的不同发展模式,对后发国家模块化产业的技术追赶机理进行说明.以中国华录.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的技术发展为例,详细分析后发国家模块化产业的技术追赶问题.  相似文献   

8.
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后发企业追赶提供了跨越式发展途径。通过对后发企业追赶和破坏性创新理论相关文献的梳理,基于后发企业视角重新阐释破坏性创新内涵,从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技术及政策的多维角度整合破坏性创新影响因素,继而从破坏性创新的时机选择和路径两个方面总结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实现方式,探索性地构建基于后发企业视角的破坏性创新的理论框架。最后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提出高端破坏性创新、破坏性商业模式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定量研究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技术追赶历史和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从一个更广的视角提出技术追赶路径选择框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政企共演模型,分析政府与企业在不同阶段的战略选择及频繁互动的内在机理,指出在追赶起步、追赶提升和后追赶三个阶段中,政府技术战略"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升级—创新驱动"演化与后发企业"技术模仿和二次创新—技术集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演进同步发生,共同推动了社会环境的改变,并反作用于自身战略选择的变迁。在这一进程中,基于政府意志或行为而形成的政府干预、制度型市场和产权差异等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有着持续性的影响。本文认为要推动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赶超并形成持续性的技术引领,还需要在企业、产业、政策层面持续性地完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0.
王鹤春  苏敬勤  曹慧玲 《科学学研究》2016,34(11):1637-1645
为解决后发国家制造业在国际范围内实现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迁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如何实现技术追赶问题。文章以我国成熟产业的典型企业为样本,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后发国家实现技术追赶的过程进行研究,力图在后发国家的独特情景下,提炼具有潜在社会应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基于文章所提出的后发国家成熟产业实现技术追赶的惯性传导路径模型,研究发现:(1)与多数研究结论不同,惯性因素在特定条件下不是企业实现变革的阻碍因素,而是促进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本源性推动因素;(2)在实现技术追赶的不同阶段,主导惯性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并通过不同惯性间的交互作用,驱动技术追赶过程完成;(3)作为惯性贯穿技术追赶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吴晓波  房珂一  吴东 《科学学研究》2020,38(11):1944-1953
中国的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时期积累了一定的创新基础,一些企业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跨越。后发企业通过技术追赶,到达了相对成熟的技术水平,新的价值主张能够帮助后发企业继续提高市场份额。服务化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帮助制造企业更加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为后发企业在超越追赶阶段持续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通过杭氧2007~2019年服务化过程的纵向案例分析发现,后发企业所构建的服务化能力发生了从离散型到合作型再到融合型的动态演进,同时用企互动和技术能力共同影响了这一演进过程。研究结果加强了对后发企业服务化能力动态演化的理解,并为制造企业进行服务化实践提供了新的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12.
刘海兵  许庆瑞 《科学学研究》2018,36(8):1442-1454
本文力图归纳后发企业战略演进的理论逻辑,在探讨战略演进轨迹、创新范式转换、核心能力演化路径的基础上,架构一个基于战略、创新和能力关系的整合性理论模型。依据这一研究框架,文章对在战略、创新、能力方面有代表性的海尔集团作了1984-2017年纵向案例研究。研究结论发现,后发企业在追赶和超越过程中,战略规划的理论工具,随着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在沿着"资源基础观——竞争力理论——战略冲突理论——动态能力观——生态观"的轨迹演进,战略总体特征呈现出"控制——主导——分权——支持——治理"的趋势,同时,战略在创新范式和能力积累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市场、组织、文化、创新都要随着战略调整而变化;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进行了创新范式的不断转换,大致经历了"技术驱动——技术追赶——技术与市场并驱——市场拉动——市场超越"的变迁轨迹,从先期的借助技术追赶到后期的借助市场完成超越;核心能力是一个随企业战略、创新范式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概念,后发企业核心能力正是在战略引领和创新推动下完成积累和提升的,形成了"学习能力——整合能力——吸收能力——动态能力——生态能力"的演化路径;提出了后发企业战略、战略、能力关系模型(LSIC模型),后发企业追赶过程中战略在创新和能力方面扮演了关键作用,战略引领创新,创新形成企业核心能力,从而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力,同时战略引领创新需要领导机制、学习机制和协同机制的战略管理机制作支撑,创新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能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基础,不同的创新范式形成了企业不同的能力。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丰富了战略演进的理论基础,总结了后发企业战略演进、创新范式转换和核心能力演化的轨迹,对战略、创新和能力的关系作了开拓性分析并提出了LSIC模型,探讨了支持后发企业完全超越的国家科技政策,为后发企业追赶——超越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后发国家消费电子企业核心关键件技术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兵  朱方伟  张坚志 《预测》2010,29(1):1-7
在消费电子产业,核心关键件技术位于核心技术链和核心产业链的中端,因此在后发国家企业的产业技术追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为此在对核心关键件技术系统解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对后发国家企业的技术追赶作用,并以此为依据选取华松公司系统阐释了后发国家消费电子企业核心关键件技术的发展路径,认为核心关键件技术的发展在已有技术轨道上需经历从制造技术、架构技术到部件技术的逆向追赶,而在技术轨道的变迁阶段,能否以逆向追赶为基础快速切入基础技术的应用开发是实现下一代核心关键件技术突破式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数字技术的迅速普及,给企业内外部环境带来巨大的变动性。现阶段,企业急需构建动态能力,以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作为技术、管理以及市场都落后的后发企业,如何通过技术、管理与市场能力的协同演化来构建动态能力,成为现阶段后发企业应对数字化挑战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中国华为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追踪华为公司追赶过程中的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行动,探究其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协同演化机制。研究发现,首先,“管理-技术-市场”能力协同演化推动后发企业形成应对环境震荡的动态能力,其中,管理能力为企业技术与市场能力积累提供管理基础,技术为市场能力的积累提供产品基础,市场能力对企业技术与管理能力具有资源反哺效应;其次,技术学习、管理学习、市场扩张是后发企业获取与改进技术、管理以及市场能力的重要渠道;最后,在不同追赶阶段,后发企业的能力积累依赖于差异化的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战略。案例企业的追赶过程显示,案例企业通过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的方式实现三维能力的协同演化以及可持续追赶,具体而言,其技术学习行动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产品仿制引发的技术学习,产品改进引发的技术学习,技术应用与推广引发的技术学习,全球创新网络引发的技术学习;其管理学习行动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产品质量改善导向的管理学习,组织(机构)建设导向的管理学习,流程改进导向的管理学习,流程融通导向的管理学习;其市场经验积累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来自于低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中高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国际中低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国际高端市场的经验积累。对现阶段后发企业制定追赶战略而言,本研究主要管理启示为:首先,应对数字化下的环境动态性,后发企业应注重推进多维能力协同演化;其次,针对不同追赶阶段,后发企业应该根据其所处阶段特征制定相应的管理、技术、市场能力改善战略;最后,后发国家应该为国内企业提供有助于其多维能力协同演化的支持政策,推动后发企业实现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的协同演化,进而全面推动后发企业实现可持续追赶。  相似文献   

15.
概念内涵及其特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现有文献对突破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研究存在概念内涵交叉重叠的现象,对各自特征的分析和演化过程研究也尚未达成共识。本文采用系统性综述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主要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明确了突破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概念内涵,探讨了突破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演化的底层逻辑,厘清了颠覆性创新的源起、发展及其与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复杂关系,为颠覆性创新的系统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认为,突破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具有显著差异,从突破性创新到颠覆性创新是一个梯度演化的过程。突破性创新属于技术创新层面的概念,是基于组织战术层面的创新活动,而颠覆性创新是基于组织战略层面的创新活动,是以“颠覆性打破”为导向的复杂创新,注重技术和组织资源的深度融合,涵盖了创新的所有范畴。本文提出,在数字经济时代,进一步探讨突破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内在演化逻辑、构建颠覆性创新理论分析框架、寻求颠覆性创新开放与控制的战略平衡治理方式、发现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方法以及剖析中国情境下颠覆性创新的演化机制与实现路径等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对外直接投资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直接投资与后发企业技术追赶之间的作用机制是企业国际化及后发企业追赶领域的前沿问题。本文以跨国公司理论和后发企业追赶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对对外直接投资、研发强度和制度质量影响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选取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通过研发强度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制度质量越高,对外直接投资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绩效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且对研发强度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C919干线客机一飞冲天标志中国在复杂产品创新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旨在复盘C919研制及技术追赶过程。研究发现:(1)中国从航空产业链最顶端——总体设计开始技术追赶。(2)后发国家实现复杂产品技术追赶的独特模式——主制造商与组件供应商构成的“主供模式”内涵与成长型主供关系特征。(3)国家意志与企业抱负的有机统一是后发国家技术追赶模式成功的重要条件,且以技术追赶与共同成长为导向的成长型“主供模式”不同于以全球价值链低成本采购为导向的成本型“主供模式”,前者强调突破关键技术和推动产业升级。本文既填补了后发国家如何实现复杂产品——干线客机技术追赶的空白,也为后发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提供重要管理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双元性对后发企业追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次序双元实现技术追赶的过程机制仍不清楚。慈星1988~2018年的纵向案例研究发现,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过程中可根据行业技术变革性质开展不同的组织学习,技术范式发生转变的根本性变革期以探索性学习为主导,可由独立的自治机构负责,技术范式趋于稳定的收敛性变革期则以利用性为主导,可在主流机构内完成,同时随着追赶技术难度的增加,企业研发团队由轻量级升级为重量级。技术变革性质、组织学习类型与企业内部要素三者之间的动态匹配,使后发企业有节奏地在探索与利用之间进行转换,形成了次序双元,进而实现了对国际领先企业的技术追赶。本文研究结论对技术追赶和双元学习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9.
立足后发企业如何实现赶超领先企业这一理论与实践问题,借助对华为和长虹两家企业的跨案例研究,尝试探索在不同产业技术体制及不确定性技术变革的条件下中国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追赶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不同产业技术体制下制造业企业获取后发优势的过程存在显著差异;第二,不确定性的技术变革在技术追赶过程中影响制造业企业获取后发优势,技术变革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越强,为制造业企业获得后发优势创造的机会越大;第三,在不同技术体制内和不确定性技术变革条件下,采用突破性技术追赶战略的制造业企业更容易获得后发优势,采用渐近性技术追赶战略抑或不能获取长期的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20.
张娜娜  梅亮  谢伟 《科学学研究》2023,(10):1844-1853
随着后发企业进入后追赶阶段,可持续追赶逐渐成为后发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社会-技术系统观下,后发企业的成长取决于其技术子系统与行政子系统的发展状况。因此,如何改善企业子系统发展水平以及实现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是后发企业实现整体能力持续积累以及可持续追赶的关键。鉴于此,本研究聚焦于技术与管理两个维度,通过采用案例研究法追踪三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追赶过程来解析后发企业改善其子系统以及实现可持续追赶的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后发企业的追赶行动受制于其子系统发展情况,其内部技术系统与行政系统发展缓慢引致技术与管理滞后,进而制约企业实施可持续追赶。具体体现为生产设备与生产线、研发软件与工具等技术系统方面发展缓慢,并直接制约了技术能力的持续积累;人员管理、组织结构等行政系统滞后,并直接制约了管理能力的持续积累。第二,后发企业可以通过开展技术学习与管理学习改善子系统滞后性进而实现能力的可持续积累,主要体现为企业通过开展技术学习从生产、产品开发、技术研发等环节改善其技术系统的滞后性并实现技术能力积累,以及通过开展管理学习从组织结构、人才培养、管理手段等方面改善其行政系统的滞后性并实现管理能力积累。第三,技术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