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说明本体论意义的形而上学怎样演变为方法论意义的形而上学基础上,论述形而上学里维实质上就是知性思维.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欧洲近代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和康德以前的唯理论哲学所共具特征.在批判这种思维方式时,应看到它不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人的认识不可缺少的环节.知性形而上学在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长足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各门具体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在实践和现实生活中,必须坚持它在相当广泛领域中的正当性和必要性,才能真正坚持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理性认识"知性思维",只能将其相对化而不能绝对化。相对化认识"知性思维",会使其通向辩证法;绝对化认识"知性思维",会将其滑向形而上学。知性思维之所以是国人所欠缺的一种思维方式,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重实践,弱化了对理论思维的追求;轻逻辑,淡化了同一律的地位;贵辩证,抑制了知性思维的发展。知性思维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有助于我们更好认识"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及目标追求;有利于我们深入分析并严密论证"中国梦";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吸收差异性知识,增强实现"中国梦"的活力与动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传统美学的三种知性角色:认识论角色,形而上学角色及意识形态角色。  相似文献   

4.
杨华丽 《重庆师专学报》2005,4(5):96-98,101
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史上,“知性”一词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知性概念本身迄今仍为许多人所误解。本文全面梳理了“知性”的哲学史渊源以及它在新诗史上接受与发展的轨迹,并从诗学观念和诗学策略两个方面界定了知性的涵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带来了旅游消费观念的悄然变化,由此引发的知性导游需求也越来越为旅游界所关注。文章透过导游人员素质已趋向“高知化”的现象,阐明开展“知性旅游”需要“知性导游”,并通过对国内外“知性导游”发展与需求现状以及我国导游队伍整体素质结构现状的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导游队伍建设中的弊端,提出了我国“知性导游”队伍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林徽因诗歌的知性书写是在20世纪2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基点之上进行的,较之更为成熟,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历史中,其价值也不容忽视.梳理并考察中国新诗知性化的书写历程,并将林徽因的诗作置入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框架中,系统考察其知性书写的具体内涵及存在价值,可以重新认识并评定其诗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康德自在的“知性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理论辩证法的开端。费希特克服了康德的二元论,将自在的“知性辩证法”推进到自为的“行动、实践辩证法”。但是费希特的辩证法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其缺陷。  相似文献   

8.
知性思维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作“教条式”的思维范式,人们对其有很多误读,对知性思维作绝对化的片面理解和神圣化的僭越使用,本质上是对知性思维外在化的异化解读,所以迫切需要对知性思维进行辨析和澄明,将知性思维内化于思维全体之中,打破其自身局限,实现对知性思维的自我扬弃。通过分析知性思维确定性、抽象性和片面性的三大特点,揭示知性思维适用于日常应用、科学活动和本体论哲学范畴的三大范围,探讨知性思维是国人所欠缺的思维方式,正因为如此,更有必要通过研究知性思维内在化来深化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继承与超越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知性体验是主体通过知性把握对象时产生的体验,知性体验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知性体验概念的阐述,提出知性体验是知性与体验的结合,着重阐述了知性体验能有效使受教育者的德性得到生长。  相似文献   

10.
知性体验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性体验是主体通过知性把握对象时产生的体验。知性体验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感性体验相比,它能深化对道德范畴及道德本身的认识,为道德规则提供存在的深层基础。并把道德及人生引向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1.
林徽因诗歌的知性书写是在20世纪2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基点之上进行的,较之更为成熟,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历史中,其价值也不容忽视。梳理并考察中国新诗知性化的书写历程,并将林徽因的诗作置入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框架中,系统考察其知性书写的具体内涵及存在价值,可以重新认识并评定其诗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活德育论在我国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原因,它对知性德育目标理想化和德育内容教条化进行了长期的批判.生活德育论的提出,对重建道德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未来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但生活德育论也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论的作用,辩证统一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准确把握它们的优势和不足,将二者从德育目标的点、德育内容的线以及德育过程的面进行融合,尝试提出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融通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论证的起点--论证的过程--论证的结果"的模式,通过深层解剖和考察认识的三种能力,得出结论认识有"先天接受力"、"先天时空形式"、"先天范畴"、"先验统觉"、"先验图型"、"先天知性原理"六个来源.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的任务不但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知性"的人,知性是一个人悟性的基础,是一个人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在大学生的知性培养需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注重在知识的教学和学习中培养学生对"理"的讲解和认知,二是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系统认知;三是注重实践动手环节,培养学生的操作认知能力。大学生知性操作认知能力的环节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实践、学习社会实践,还有就业实践和创业实践等。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研究多向度纵深展开,知性诗学研究是其重要成果之一。学界从知性理论、西方知性诗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中国现代知性诗歌、知性诗歌形式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成果丰硕。这里面有着某种共识,有少数突出的范例,也存在重复、视域狭窄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所谓知性,是指人的规定、判断、分析、推论、比较等认识能力,它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与感性相比,知性是人类思维的起点,体现了人的主动性和主体意志,是人作为"类"的象征;与理性相比,知性是坚定的、片面的、确定的,因而是个性化的,是人作为"这一个"的象征.缺乏知性基础的理性主义教育必然导致理性工具主义的教化、规训,扭曲人性的发展.基于知性认识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偏见、叛逆和误构,建构自由、幸福的生命教育,促进学生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试论道德知性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道德教育的提出虽然有助于走出传统道德教育重知轻行的误区,但如果过于强调生活、实践就有可能使道德教育走向另一极端,忽视基本道德知识的传授。由此提出道德知性教育概念及其特点,并就该如何进行道德知性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是知性班主任?如何做一名知性班主任?强调知性班主任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要有明晰的培养目标、要为学生的切实发展提供有效平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并要会用一些专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相似文献   

19.
“知性”是达斡尔族文人诗歌的重要特征。从自然中获得启悟,从日常生活中体味哲理以及对民族历史的深刻反思都是造成其诗知性维度的重要原因。对自然、生活和历史的沉思让达斡尔族文人诗歌具有冷峻的诗风。  相似文献   

20.
高校道德教育知性化的根源在于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以及技术至上主义的发展和过度膨胀。知性化道德教育成了“理性化”、“科学化”的教育,其根本缺陷在于将道德教育局限于科学理性的世界,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根基在于生活世界。要摆脱高校道德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必须超越这种知性化发展倾向,使“理性化”、“科学化”的道德教育重新“生活化”,真正实现高校道德教育从知性化向生活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