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朱崖、益州二郡皆属汉中央王朝开发经略的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郡地。汉王朝对两地的治理在形式上虽都采取了郡县制 ,但具体实施方略却不尽相同 :南方朱崖郡守皆自中原 ,却对朱崖郡的治理收效甚微 ;而益州郡守多来自邻近的巴蜀 ,汉王朝利用巴蜀人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就成为导致两郡之不同结局的最重要原因。从这其中也可看出汉王朝开发治理西南政策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朱崖、益州二郡皆属汉中央王朝开发经略的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郡地。汉王朝对两地的治理在形式上虽都采取了郡县制,但具体实施方略却不尽相同:南方朱崖郡守皆自中原,却对朱崖郡的治理收效甚微;而益州郡守多来自邻近的巴蜀,汉王朝利用巴蜀人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就成为导致两郡之不同结局的最重要原因。从这其中也可看出汉王朝开发治理西南政策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四川,古时称"巴蜀"或"蜀",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了其独有的历史文化.这里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山清水秀,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巴蜀桑蚕丝织业起源很早,是中国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传说先蚕(蚕神)嫘祖曾在此首创养蚕缫丝之法,"治丝茧以供衣服",故又被冠之以"蚕丛之国"的美名.  相似文献   

4.
汉代巴蜀地区的教育活动包括地方官学、私学和游学。其中官学教育最受重视,也最发达。地方私学教育在官学的影响下十分繁荣,为官学之补充。巴蜀士人在两汉间的游学活动也一直没有间断。这三种教育活动共同促进了巴蜀地方教育的发展繁荣,也为汉中央王朝培养输送了大量的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5.
鸟图腾与巴蜀族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星堆以鸟形器为代表的动物符号与纹饰,构成了一个把自然界与人问召唤在一起的神秘系统,形成以鸟图腾为特征的巴蜀族徽.从空间上看,以鸟图腾为巴蜀族徽的器物分布得最为广泛;从时间上看,鸟图腾有自身的发展历史.三星堆文化在其晚期核心宗教观"祖先崇拜"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鸟兽自然图腾崇拜时期,它经历了由氏族徽铭图腾向文化图腾的演变.鸟图腾的成因与作用反映了巴蜀部族图腾信仰背后的人格化因素,也反映出因特殊地理位置而形成的其它图腾不可替代的结构性作用.三星堆文化特征中有将天体崇拜与鸟图腾一体化的倾向,经过早期图腾的自然选择,不断注入宗教的内容与世俗需要,表现出"祭天"与"齐天",升腾与自由的原始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6.
杜甫,被尊为"诗圣",给世人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作品被誉为"诗史",其中蕴含了巴蜀文化的诸多特质,彰显了巴蜀文化之美;其草堂文化不仅唤起了城市的记忆,而且传承了历史文脉;杜甫与巴蜀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人们从杜甫诗歌中了解、赞美、品味成都和巴蜀文化,对巴蜀文化的发展、弘扬和传承影响深远。现如今,人们大力推崇弘扬巴蜀文化,作为诗歌文化代表的杜甫诗歌、其精神及草堂文化无不得以传承和传播,从而不断地推动着巴蜀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四川(重庆)古称巴蜀,自来山水雄秀俊奇,人杰地灵.巴蜀画派在历史上曾光彩叠现,影响中国画坛格局.元明以后(包括新中国时期),尽管有张大千等大师出现,但巴蜀地区的国画体系整体上处于式微状态,长夜无歌,暗淡了巴蜀画派的色彩.当代中国艺坛推陈出新,巴蜀艺术应有新的光辉闪耀.  相似文献   

8.
从战国末叶秦灭巴蜀到秦汉之际,是巴蜀文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巴蜀文化从先秦独立王国形态和民族性质的文化,向秦汉统一帝国内的地域形态和以秦汉文化为符号的中华文化的亚文化转化.巴蜀文化在转型过程中,发生了极为深刻的文化解构、文化重组和文化整合.其结果,一方面,巴蜀文化经过分化和重组,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生机;另一方面,通过与秦汉文化的整合,使它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表现出整体进化的新姿态.创造性适应(变革)与连续性发展(继承),成为巴蜀文化转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徐中舒先生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中国古代史和巴蜀文化史研究。基于1949年以后巴蜀地区的考古新发现,徐先生运用新的史学观,于1959年和1960年发表了《巴蜀文化初论》和《巴蜀文化续论》。在"两论"中,徐先生论述了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紧密关系,梳理了巴蜀民族、部族之间杂居迁徙与相互融合的历史轨迹,进而得出中华各族"原来就是一家","中国"是因文化而立国的结论。徐中舒先生的"两论"与同期蒙文通、缪钺、冯汉骥、任乃强、邓少琴等先生关于巴蜀文化的研究争鸣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巴蜀文化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40年代学术界开始研讨巴蜀文化并最终确立巴蜀文化命题以来,巴蜀经济一直都是巴蜀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在巴蜀经济研究中,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巴蜀手工业是最"热门"的课题,甚至在整个巴蜀文化研究中,巴蜀青铜器的研究也是最引人注目、成果颇丰的课题。本文将以学术史的角度,对学术界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巴蜀手工业中巴蜀青铜业、巴蜀金银制造、巴蜀玉器制造、巴蜀纺织业、巴蜀矿业、巴蜀建筑等方面研究的进展、成果与分歧,作出概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和发掘工作的推进,关于先秦巴蜀城市的研究获得了新的进展:既有对先秦巴蜀城市的专门研究,也有涉及先秦巴蜀城市各方面问题的研究;既有对先秦巴蜀城市的总的研究或论述,也有对先秦古蜀国城市和巴国城市的专门探讨.  相似文献   

12.
《巴蜀文化图典》和《四川50年图集》首发式,于1999年9月27日在成都蜀兰大酒店隆重举行。这是四川、重庆两地1亿1千万巴蜀儿女向新中国成立50周年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在此,我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四川省老领导、编委会名誉主任杨超、杨析综到会。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席义方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高度赞扬了两图集的出版发行。编委会主任、四川省社科院院长刘茂才教授作了工作报告,重庆社科院院长俞荣根教授宣读了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滕久明的书面发言。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贺国强打电话表示热烈祝贺。巴蜀文化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3.
巴蜀文化的演进与其它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本文从巴蜀古代神话传说为代表的口头(语言)传播和以"巴蜀图(腾)语"为代表的符号(文字)传播,试图追溯古代巴蜀文化传播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巴蜀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巴蜀民间艺术经历着历史的巨大考验的同时,也迎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然而,多方利益的诉求又可能使巴蜀民间艺术的发展违背自然规律,走向加速灭亡的境地。笔者认为,运用艺术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对巴蜀民间艺术进行解读和阐释,通过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探寻其整体性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是以学术研究带动文化保护的积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十三五"期间,巴蜀文化研究成就斐然,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新论迭出,研究旨趣和研究内容集中表现为坚守巴蜀文化的地域精神与探索巴蜀文化的创新转化机制,形成了探究巴蜀文化自身客体衍变规律的本体论、考察巴蜀文化历史地位的价值论以及探索巴蜀文化创新转化机制与提升巴蜀文化国内竞争力和国际传播力的认识论等多个维度并行发展的研究模式。这一成就带来的重要启示是:未来巴蜀文化研究需要立足成渝双城经济圈,秉承地方文化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主旨;放眼国际学术视野,在区域文化研究中构建巴蜀文化研究的学术话语权;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巴蜀文化学术研究进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推动巴蜀文化纵深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巴蜀文化通史·哲学思想卷>、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四川省朱熹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巴蜀哲学研讨会"于2007年11月17日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17.
唐五代是巴蜀地区民间信仰的大发展时期,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祇大致可分为先贤、自然、创世神及其他共四类.神祗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巴蜀"重淫祀"的民俗文化氛围,神祗祭祀与经济活动及教化相关,所崇拜的先贤大都活动于经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四川酒文化考古捷报频传,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和泸州老窖酒具窑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巴蜀酒文化传统历史悠久,酿酒科技基础雄厚,并且经常与外地进行科技交流活动,巴蜀又是道教发源和道教活动盛行的地区,道家炼丹术的发展与蒸馏技术的发明和演进又有密切关系,巴蜀大地可能是我国较早掌握蒸馏酒技术的地区.巴蜀大地早在唐宋时期的酿酒生产就已达到了较高的专业分工协作程度,到明代更是出现了具有较大规模的白酒生产活动及工艺,走在了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19.
经过两宋巴蜀学术人才辈出的鼎盛局面之后,元明清三代的巴蜀学术,除明代及清初的巴蜀学术较为可观外,总的状况是人才凋零,学术不振。但是,巴蜀学术在这一时期仍有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有全国影响的大学者,如杨慎、唐甄等人。 按照《四川通史》一批学者们的划分,清代鸦片战争以后,作为四川近代史的范围,本文所指清代,也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界。然而,这种分界,就学术史来说,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因为学术史与社会的历史发展二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1.元代的四川学术大略 建立元代统治的蒙古族,在社会发展诸方面都远远…  相似文献   

20.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保护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绚丽多姿、丰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巴蜀人生命记忆的根,是巴蜀文化之根,也是“中国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它更具有活态流变、口传心授的特色.它体现了巴蜀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活动,集中表现为巴蜀人浪漫奇特、梦幻迷离、不循故辙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