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社会分层与流动方面的研究,传统上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在阶级、阶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布劳、邓肯在分析美国社会结构时认为,在影响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自致性因素中,个人的教育程度极为重要和关键,但他们的理论分析中并没有明确将教育因素作为一个分层维度来看待。来自马克思和韦伯的传统阶级阶层结构理论,则把教育或者技术资格看作是划分阶级阶层结构的重要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互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是一种非线性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教育对社会阶层结构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这不仅发生在教育的纵向差异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上,而且也发生在教育的横向差异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上,另一方面。社会阶层结构也同样影响着教育的公平和受教育者的入学机会、学业成就等。而教育与社会阶层结构的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则充分体现在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与教育这一关系范畴中。  相似文献   

3.
高中阶段的社会分层和教育机会获得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通过对10个城市40所普通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揭示了高中阶段学生社会分层的状况:城市和中高阶层家庭’的学生更多地集中在重点中学,而农村和低阶层家庭的学生多在非重点中学。重点高中入学机会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学生家长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较量。显示城乡二元、重点非重点二元的学校制度,是一种基本的教育分层制度,重点学校制度存在一种复制和扩大社会阶层差距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阶层结构、社会流动机制正在重构,教育及因教育所获得的技能对现代社会流动有着重要影响.社会分层也影响着教育机会的公平.而就中等职业教育来说,它与社会分层互动作用的变迁是一个动态过程,其特点是既有融合,又有冲突.要缓解并解决现实冲突,必须转移公共政策,大力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的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弱势阶层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5.
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三方面分析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学校的层次、类型存在差异,基础阶层子女在一般公办本科院校和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较易获得入学机会;在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社会阶层差异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均最小;当父母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背景时,其子女进入各层次、各类型高等学校的机会均有大幅提升;家庭收入高低对子女是否进入民办性质的院校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三方面分析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学校的层次、类型存在差异,基础阶层子女在一般公办本科院校和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较易获得入学机会;在公办高职高专院校中,社会阶层差异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均最小;当父母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背景时,其子女进入各层次、各类型高等学校的机会均有大幅提升;家庭收入高低对子女是否进入民办性质的院校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中教育机会在人口中的分配形态,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等教育机会的阶层分布特征。研究者基于甘肃省Q县初中毕业教育分流的调查数据,对县域内的高中教育机会分配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初中毕业教育分流过程中存在性别、阶层结构再生产现象;在中等教育阶段验证和支持了MMI假设和EMI假设,"EMI假设"对于中国情况更具有解释力;非农化和非农职业流动并没有为农民阶层带来高中教育机会的提升,甚至具有反向作用;体现文化分层的父亲文化程度是决定高中教育机会最为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已经具备现代社会分层结构雏形,但不理想。当前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弱势群体向中上层流动。教育是社会阶层上向流动的主要动力,但是弱势群体及其子女在教育中又处于弱势地位,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致使他们无法通过教育程度的提升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要促进中国社会阶层的上向流动,必须对弱势群体及其子女进行教育弱势补偿。在现代社会,职业高度分化,而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经验大多是后天获得的,因而人们社会地位的取得越来越依靠自身条件的获得,而教育是最主要途径。因此,教育程度就成了社会测定个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一个标志,影响着个人选择职业,社会选择个人,并参与人们的社会阶级、阶层地位的归属过程。  相似文献   

9.
教育流层结构与社会阶层结构的对应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社会分层及教育分流的分析,可以找到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主要流入社会上层和中上层;初中、小学文化程度者主要流入社会下层或中下层;高中(含中专、技校、职高)教育程度者主要流入中层或中下层.这表明,个体在分流中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才能流入理想的社会阶层,要形成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必须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0.
虽然择校并不是目前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根本原因,但择校现象的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教育具有调节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社会作用,因而有坚持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必要性,而创造教育机会均等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1.
学业成就不单指学习成绩,还包括学业机会本身与工作搜寻结果。基于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在高等教育起点、过程与结果三个时间点动态考察了阶层背景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阶层背景对大学生学业机会获得和工作搜寻结果施加正向影响,对过程学业成就即学习成绩有着负向影响,阶层背景影响大学生学业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社会阶层拥有各类资本的巨大差异。高等教育扩招不能有效阻止阶层差距的扩大,相反,学业成就差异将阶层差异合法化,高等教育成为一种阶层再生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教育改革的困境与不尽如人意主要并不在于缺乏清晰而有说服力的改革蓝图,也不在于缺少懂得如何操作改革过程的教育精英,而在于教育所处的整个社会生态格局的复杂性,被围困其中的教育如果仅从自身完成彻底意义上的蜕变几无可能。其中社会阶层的分化趋势、社会阶层的结构固化、社会阶层的微观政治所形成的阶层生态格局对教育改革的内容、方向、立场与合法性构成了威胁,并形成了以单位保护、家庭投入、总体精英、关系资本等围困教育改革的路径,使得教育改革过程处处充满张力。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recent report of the Milburn Review into Social Mobility highlights the under-representation of young people from lower socio-economic group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encourages universities and others to act to remedy this situation as a contribution to greater social mobility. The paper uses data from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Young People in Englan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background, attainment and university particip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ces in school-level attainment associated with social background are by far the most important explanation for social background differences in university attendance. However, there remains a small proportion of the participation gap that is not accounted for by attainment. It is also the case that early inten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are highly predictive of actual particip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lthough there may be some scope for universities to act to improve participation by people from less advantaged backgrounds, a much more important focus of action is on improving the school-level achievement of these students.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高等教育的层次性是影响社会阶层定位的重要条件,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扩大了社会阶层分化的张力,高等教育机遇的共享性是社会流动的催化因素.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恢复设立,在近几年进入了一个迅速扩张的时期。目前,我国各类高等院校大都已纷纷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招生数量也急剧增加,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因而也面临新的任务与挑战。文章以我国转型期间的社会现代化为背景,分析了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在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三个方面的困境,并进一步探讨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健康发展的方向与出路。  相似文献   

16.
法治教育是商鞅思想的集中表现,以严峻的法律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从制度上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达到社会秩序稳定的目标。借鉴其法治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提供理论上的帮助以及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面向基础教育和服务基础教育的师范教育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师范教育因其终结性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我国目前师范教育的改革不在于是否建立定向或非定向性的师范教育模式,而在于改革其终结性的特征。改革这一特征,重要的是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这就需要以基础教育为中介,树立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公元七世纪,当藏文已经非常完善后,以藏文为载体的藏族教学活动便兴起,藏族传统教育穴与现代教育相比而言雪史从这时便开创。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寺院教育成为藏地传统教育的主流。这种教育有它特殊的教育方式,其中辩经、自由学习和强化教育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19.
农村不同阶层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农村不同阶层对土地流转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农村各阶层土地流转速度和规模存在着显著差异,对土地依赖程度低的阶层其土地流转的速度快,流转规模也大;其次,农村各阶层构成特征、对土地价值的认知和土地流转的动机是影响其土地流转速度与规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