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我国公民新闻报道内容的独特创造及公民记者报道某则公民新闻的主要目的之视角,可将目前我国公民新闻作品区分为三大类:利益诉求类、探询真相类、社会动员类.利益诉求类公民新闻是公民记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议题式抗争活动,是抗争政治的反映;探询真相类公民新闻是公民记者主动挖掘事件信息曝光事件真相的新闻,是对信息政治的吁求;社会动员类公民新闻是公民记者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参与相关社会活动的新闻,是责任政治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现代新闻行业在传播社会信息方面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闻采访活动数量也越来越多,记者采访形式也愈加丰富。在社会大繁荣的发展形势下,新闻业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闻采访的重要力量—记者,却开始出现良莠不齐的发展现象,新闻采访中的冲突事件也越来越多。为此,本文将从非规范性角度下,结合记者采访活动实践,探析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是各家报纸的品牌,也是抢占读者市场的主要武器.如何做好深度新闻,困扰着年轻记者的心. 采写深度新闻,必须有丰富的新闻采写经验,有深度的思考、分析、辨别、研究的能力.现在,一些年轻记者只是看到表面新闻,这就需要年轻记者在平常的新闻采写中总结经验,对新闻的思考多了、深了,就能采写出新闻背后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4.
正当一则新闻事件发生时,往往会有多路记者从四面八方赶往事发地进行采访,如何写稿,从什么角度写稿,取决于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和把握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采访经历,谈谈社会新闻角度的把握。报道事件要以人为本当一则新闻事件摆在眼前,新闻主题的社会意义往往是报道角度把握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参与新闻事件的"人",还是受新闻事件影响的"人"及受众,都是记者在把握新闻事件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把握积极的、人性化的报道角度,显  相似文献   

5.
谎言与真实     
新闻的真实为所有新闻人所追求.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媒体的表现却让人有理由怀疑:一直以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为傲的美国媒体是否是一直戴着面具的伪君子?本文选取的两个人物皆出自当今美国的顶尖媒体:近乎疯狂地制造虚假新闻的<纽约时报>记者杰森·布莱尔,对新闻真实性要求近乎苛刻的<洛杉矶时报>的记者索尼亚·纳扎里奥.似乎他们中的哪一个都难以真正代表美国新闻人,但从他们的事例中人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媒体对真实的追求从来都是社会对诚信的追求的镜子.  相似文献   

6.
正确把握新闻舆论导向是新闻摄影记者的政治职责,是指导记者采访实践的灵魂.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记者选择报道角度可以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这里存在着一个用不同的报道角度去表现和反映的问题.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来指导选择报道角度,才能较好地发挥传播信息、解惑释疑、稳定社会的作用,反之,就会帮倒忙,给社会添乱.对此,我多年来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圈中有两种记者,一种是富有的记者,一种是贫穷的记者.富有的记者每天都有写不完的新闻,贫穷的记者则每天为无新闻可写而发愁.这两种记者的差别在于,前者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敏锐地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后者却面对新闻则熟视无睹.新闻发现能力的强弱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一名记者业务素质的高低.新闻发现由于自身的特点,其发现的内核是求新,其思维具有明显的创造特征.从表层看,新闻发现是由独具的慧眼、独特的感觉.独到的见解所构成,从深层次看,它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凝集.由此可见,新闻发现与创造性思维是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创造性思维就是对习惯思维的突破,以多向性思维来拓宽思维的空间,更好地激发人脑的生理机能,步出俗套,另辟蹊径,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形成新的看法,发现新的角度,道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记者采访权的界定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要的工作方式,一般人都认为,新闻媒介及记者对于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有权进行采访。但是,现实生活中,新闻记者采访遇阻的现象越来越多,记者因进行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遭致暴打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另一方面,记者因新闻采访侵害了被采访人的权益而被告上法庭,新闻单位及记者“败诉”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增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有法律和新闻政策出发,对记者采访权的概念界定和具体限制作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周哲 《新闻前哨》2005,(11):39-40
新闻价值是客观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诸要素的总和。它标志着事实能给人们带来新信息的数量,反映着社会对传播事实的需求程度。新闻价值原本就存在,有经验的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往往就能敏锐地捕捉到,但要充分挖掘新闻事件的价值,就需要记者多从几个角度剖析新闻事件,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  相似文献   

10.
记者生涯中,遇到这样的尴尬不止一次:稿子发出后,记者认为都是事实,但有人说是失实新闻.出现这种情况,与读者和记者对失实新闻认识上的模糊有直接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是失实,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事实,一正一反的新闻认识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记者队伍的新鲜血液,越来越多地从高等院校补充。 先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再进入政治性很强的新闻工作领域;先在校园这个微观层面学习社会,然后再到广阔的社会投身实践。青年记者在这条成长道路,与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是很不相同的。战争年代的记者,有不少是来自于战争一线的军人;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记者从工、农等各条战线抽调。 新老两代记者从不同的道路走向新闻单位这个职业的交汇点。阅历的不同,带来了处世特点的差异。一位青年记者在谈到这一点时说:“坦率地讲,老一辈记者不一定比我们的思路开阔,文…  相似文献   

12.
2005年5月10日,一组记者抓拍骑车人雨中摔跤的照片在社会上引起了关于记者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的议论.本文从新闻伦理学的角度运用著名的波特图式探析拍摄这组照片的记者的行为与新闻伦理道德间的冲突,阐述新闻伦理原则是体现现代人的人道进步和人文关怀的重要尺度等观点.  相似文献   

13.
新闻背景是新闻写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少记者对于新闻背景的运用与寻找其正确来源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新闻背景的来源有多个渠道,本人试图从图书馆一个层面,探索新闻背景的来源,试图引起新闻从业者对其的思索。  相似文献   

14.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和这个问题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一个新闻人的天地能有多大? 就从艾丰说起吧.从新闻人的角度看,我认为艾丰堪称当代中国第一“大”记者.1961年,艾丰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1981年进入人民日报社.就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时,他说,担任经济部主任要具备三个条件:对全国经济有一个总体把握;在若干经济领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善于把经济转化为新闻.他把自己的新闻之根深扎在经济的土壤里,以大胸怀想大局,以大视野抓大事,以大思路说大理,以大手笔做大新闻.  相似文献   

15.
草壮 《报刊之友》2010,(2):64-64
“记者被打不算新闻!”不知这一“论断”出自何人之口,反正已有大量事实为证。从眼下来看,记者被打已是司空见惯了,确实不该再算“新闻”。在网上搜索“记者被打”,居然搜到了1740万条!当然,这并不表明有那么多记者被打,但记者被打的事件一再发生并引起社会关注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记者,是新闻单位派往社会独立开展工作,广泛接触人际生活,有目的地深入采访研究其中有新闻价值的新人、新事、新动向、新信息并及时写作,不断向广大受众(读者、听众、观众)传播真实的有意义的新闻的社会活动家。记者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对新闻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社会职业。职业化记者,从问世至今,已经经历了几个世纪。漫长的职业活动,形成了记者的职业特点和内容。它要求记者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熟练地运用新闻价值观,还要有较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文笔和健康  相似文献   

17.
新闻要新,是当前新闻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这里有主要是记者如何采写新闻的主观因素;也有客观上的一些原因,结果往往使新闻变成旧闻。我想就后者谈点看法。(一)记者为本报写的昨日新闻,第二天应当见报,如果两三天内见不了报,应允许记者将稿件另投其他新闻单位。不属于昨日新闻的稿件,最好也规定个见报期限,比如十天、十五天,过期还不见报的,应允许记者撤稿,另作处理。这样做,一方面能调动记者抓新闻的积极性,抓到了新闻有处发表,促使其多抓昨日新闻,多写好新闻;另一方面,各新闻单位之间有竞争,看谁家的昨日新闻多,总之,达到一个目的,使报纸上的新闻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8.
摄影已不是记者的专利,在当今时代拥有高档照相机大有人在。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摄影爱好者达700多万,这是一支庞大的摄影队伍。而在媒体从事新闻摄影的记者只占到其中极少数。既然拥有如此庞大的摄影队伍,为何难以见到具有焦点、易引发社会共鸣的新闻图片?
  笔者曾经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记得当初作品能在报刊杂志发表就是一种荣幸。今天看来,虽然有多幅作品发表,但从真正意义上说还称不上新闻摄影,大多是给报刊杂志配图。  相似文献   

19.
王克勤 《青年记者》2012,(31):43-44,42
谈到记者的光荣,我不得不先说说记者的尊严。从整个社会环境而言,这些年,记者权益遭到侵犯的事件愈演愈烈,记者被跨省抓捕、上网通缉、擅自扣押、殴打辱骂的事情时有发生。记者的采访报道权、舆论监督权及个人公民权利屡被伤害。从新闻队伍看,在许多记者殚精竭虑追寻真相、揭发黑幕的同时,也有些记者或者整天忙于做吹鼓手,或者热衷于软文写作,或者在不断炮制虚假新闻,有的甚至以新闻为手段进行敲诈勒  相似文献   

20.
正角度,泛指客观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指记者以新闻敏感,挖掘、表现事物的新闻价值时所取的角度,是记者采访报道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一个新闻事件,可以有多种报道角度,有人从工作角度报道,有人从生活角度报道;有人从经济角度报道,有人从社会角度报道。选取报道的角度不同,体现的新闻价值、表达的思想意义自然不同。而"选择最佳报道角度,就是选择新闻事实的最好观察点,是选择表达主题思想的最佳集合点,是实现新闻的社会价值最好切入点",这是许多记者苦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