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舆论场"和"主流舆论场"在互联网时代,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打通"两个舆论场"。以期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既是媒体的责任,也是媒体赢得受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刘鹏飞 《今传媒》2013,(5):111-113
本文从新华社前总编南振中先生"两个舆论场"的概念出发,分析了"两个舆论场"态势极其严重危害,讨论了造成"两个舆论场"缺少交集、共振的根本原因,研究了我国媒体生态、媒介关系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阐释了新闻专业领域理论前沿问题,剖析了政府、宣传主管部门错误的新闻观念和影响,总结了主流媒体违背新闻规律的典型表现形式,概括了当下主流媒体新闻模式的新变化、新气象,指出了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应秉持的新闻理念,在理清各媒介要素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给出了打通"两个舆论场"的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3.
传媒视点     
《青年记者》2012,(30):4-5
实现两个舆论场的最大化交集提及当下的舆论生态,不可回避的是对"两个舆论场"的讨论,即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和以新兴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一段时间来,两个舆论场的媒介、受众和评判标准存在差异,有时在同一个问题的讨论中自说自话,缺乏沟  相似文献   

4.
提及当下的舆论生态,不可回避的是对"两个舆论场"的讨论,即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和以新兴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一段时间来,两个舆论场的媒介、受众和评判标准存在差异,有时在同一个问题的讨论中自说自话,缺乏沟通,造成了舆论被撕裂、讨论被局限、观点被垄断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曾提出,两个舆论场在中国是客观存在的。一个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另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自媒体的"民间舆论场"。1研究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对峙对于两个舆论场的融合、促进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凝聚正能量,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官方媒体的公信力与话语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下,我国存在官方和民间两大“舆论场”,两个舆论场由于视角各异,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但是,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与以微博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在公益传播的领域开始找到了交集,并以此为平台寻求融合共赢,开始了一些良性互动.在“两个舆论场”讨论盛行的当下,文章重点分析了我国公益传播实践中官民舆论互动的模式、原因、问题及对策,对两个舆论场的互动具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媒介融合改变了我国传媒业既有的传播格局和生存方式,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分化与冲突,迫切需要新型主流媒体担负起价值沟通与共识达成的桥梁职能。通过分析媒介融合的特征,官方话语权建设的目标等,探讨我国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要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沟通能力结构优化,以打通两个舆论场、形成更高程度共识,体制创新、形成有效政治传播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唐伊娜 《东南传播》2015,(12):54-56
中国的两个舆论场由来已久,官方媒体曾长期占据舆论场舞台,一枝独秀的格局直到互联网的普及才被逐渐改变。这一变化体现在新闻传播现象中,浅层的是传统媒体受到新兴媒体的冲击;更深层次的表现在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之间的互动。本文将以"夏俊峰案"为案例,梳理案件从发生到落幕的四年多时间里,两个舆论场的互动过程和各自观点的转变,以探索两个舆论场未来的离合关系。  相似文献   

9.
传媒视点     
《青年记者》2012,(36):4-5
"正确的废话"现在有"官民两个舆论场"之说,两个舆论场,首先表现出的就是语言上的巨大差异。"打通两个舆论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首先要求用普通人听得懂的话来进行,其中的道理并不深奥。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场域的深刻变革与新媒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舆论场格局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民众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官方"下场"参与对话以及境外舆论介入,对两个舆论场的合意产生新的机遇与挑战。在社会热点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需要从各方面行动,"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迫切需要进一步打通"两个舆论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网络传播逐渐显现出海量性、平民性、无界性、即时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为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提供了平台与媒介,有效打通了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使得媒介真正发挥了协调社会的功效,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国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工作出现困境。本文就目前网络舆论中出现的信息茧房、群体极化、情绪化等现象一一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根据媒体自身情况,从推陈出新与继续坚守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遵循新闻规律、打造“四全”媒体、加强网络治理、深化媒体融合等合理化建议。以期对我国各级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及社会凝聚力的增强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常志鹏 《中国广播》2012,(12):87-87
提及当下的舆论生态,不可回避的是对“两个舆论场”的讨论,即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和以新兴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一段时间来,两个舆论场的媒介、受众和评判标准存在差异,有时在同一个问题的讨论中自说自话,缺乏沟通,造成了舆论被撕裂、讨论被局限、观点被垄断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王庆华 《传媒》2012,(7):65-66
近年来,网络舆论的发展势头凶猛,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秩序与舆论格局。传统媒体的主流表达能力被弱化,一些网上的不实言论和极端情绪被放大、扩散。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政府和民间"两个舆论场"的隔阂与反差。打通官方和民间的"两个舆论场",促进二者沟通并良性对话,减少社会舆论对抗,成为在新媒体格局下,党报创新的关键点。《安阳日报》开辟的《民生网事》栏目,是报网互动专版,它与电子政府网联姻,以"网络问政"为重点,是政府与网民对接的平台。把办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关于“两个舆论场”的讨论越来越多。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话语权;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日渐暴露,但是官方及官方媒体尚未跟上变革的步伐,“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说法出现,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网络舆论场。碎片化的网络舆论场一方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互联网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个体借助自媒体发声,民间舆论场形成。个  相似文献   

15.
“两个舆论场”的融合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2018,(7):82-86
当前"两个舆论场"的差异和冲突更加复杂,社会共识的达成更加困难。党和政府的舆论引导工作迎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需要对两个舆论场的融合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考察。"两个舆论场"融合的具体路径包括:推进传统舆论场言论生产机制转型;积极发展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吸纳和鼓励民间化的话语方式;扩大传统主流媒体声音在社会大众中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6.
纵观目前的媒介环境中,有两个"舆论场"客观存在,一个是主流媒体的舆论场,主要是以党报党刊、通讯社、出版社为主。还有一个则是以新兴媒体为主的舆论场,其主要是以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兴的互联网媒体为基础。尽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个舆论场客观存在,甚至此消彼长,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还将会是中国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面对这样的局面,寻求两个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是当务之急。好在近几年来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官方媒体出版单位与以微博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在公益活动领域找到了交集,并且以公益的平台开始了良性的合作。本文通过研究官方与民间舆论场在公益出版传播实践中的互动情况和模式,分析它们的互动动因和互动关系,探讨互动面对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关于“两个舆论场”的讨论越来越多。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话语权;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日渐暴露,但是官方及官方媒体尚未跟上变革的步伐,“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说法出现,二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网络舆论场。碎片化的网络舆论场一方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互联网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个体借助自媒体发声,民间舆论场形成。个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阶层固化"的风险在自媒体平台的讨论中被日益放大,社会不同阶层的意见参与使"阶层固化"相关言论在网络平台不断发酵,舆论场域充满了戾气和不理性的声音。为了解这一负面现象的传播现状,本文以微信自媒体平台的101篇文章为研究样本,围绕文章的主题、基调、来源等方面分析"阶级固化"议题的传播特点,并从多角度探讨此类议题在网络舆论场广泛传播的诸多原因。最后,针对舆论场中此类议题肆意传播带来的负面效应,本文从社会发展、媒体报道、公众自身角度出发为打破"阶层固化"、扭转舆论场中一边倒的"阶层固化"言论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媒体舆论场”,一个是“口头舆论场”。“媒体舆论场”是由社会舆论的调控者新闻宣传部门和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它通过各自不同的媒介载体,以强制性的方式向百姓传达。“媒体舆论”表达的是正确的、严肃的、具有引导性的观点。而“口头舆论场”则是百姓从自身感受出发,对于一些共同话题、同一事件进行评论,在口口相传之中形成的。口头舆论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有时难免会有片面性和夸大渲染的地方,但却“无处不在、无处不及”。通常人们说“无风不起浪”,我们总结一些口头舆论场形成的过程,便不难看…  相似文献   

20.
“两个舆论场”的概念,是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先生在2003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并不完全重叠的“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口头舆论场”。①具体到网络媒体的对台宣传工作,“两个舆论场”就是指网络媒体主观营造的“媒体舆论场”和台湾网民群体自发形成的“口头舆论场”,如若将两个舆论场打通,以我们的“媒体舆论场”影响、引导台湾网民的“口头舆论场”,也就实现了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对两岸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