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敢说在40多年前就见到了《档案工作》,那是在母亲的办公室,已经是小学生的我用眼睛的余光看到过这几个神圣的字。时间如白驹过隙,跨入20世纪70年代第二个冬天,我与20位一起穿上军装的  相似文献   

2.
军旅如歌     
时过境迁。如今20多年过去.再重新梳理那一小段平淡琐碎的日子,我恍然发现,那是我生命里真正灿烂和值得怀念的片段。那年.我穿了不太合身的新军装,满心欢喜,自觉很像一个军人时.刚18岁。父亲很不信任地问母亲。娃还小,能吃得了那份苦吗?在父亲眼里,我还是个不会生活的嫩娃娃。我怀着向新生活进发的满腔激情。看不见父母眉宇间的忐忑与牵棒.一心覃去认识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3.
1999年第10期《新闻爱好者》杂志发表了我为纪念新华社河南分社成立50周年撰写的《难忘的年代》一文后,时隔50载的故友陆续来信、来电。 最早来信的是,远在新疆工作的赵青同志,她在信中说:“看到你在《新闻爱好者》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万分激动。当年的情景仿佛又回到了眼前,我闭上眼睛又像是见到了那些穿黄军装的与穿灰军装的老朋友。开封中山路中段那所旧址仍记得很清楚:咱们分社在后院,河南日报在前院,同志们之间团结友爱的情谊,使我终生难忘。”家在许昌的赵岚同志来信说:“看到你写的文章,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害…  相似文献   

4.
那年,我当兵时,父母的确不理解我的选择。当我怀着不安的心情穿上绿色军装,踏上了开往西南边防的列车想起家乡两鬓斑白、年老多病的父母,想起我入伍时对他们的*置之不理一,我感到很难过。怎样才能让父母更理解我的选择呢—.我开始给父母写信,差不多每周都要写一封。但我们部队驻在西藏高原的边防一线,环境闭塞,交通条件差!一个月能收到一次来信算是正常了!特别到了冬天大雪封山的日子,每年有三至四个月的时间,既收不到信又邮不出去信,那滋味就更别提了。面对父母询问我的工作、生活怎么样的来信,我的确苦恼。我能理解亲人在…  相似文献   

5.
也许是一次偶然.让我穿上了这身军装。更让我意外的是。新训结束后我能够到解放军报社站岗执勤。古人有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由于在军报执勤。我有幸认识了不少编辑老师,这为我学习新闻报道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每年春节期间,都要回到父母身边.与父母闲聊中自然少不了问二老喜欢看什么节目等话题.母亲已近90高龄,近些年由于腿脚不好,下楼很少,就靠看电视打发时光,靠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但是一提起电视节目,母亲经常是满脸不满:“没什么好节目,不是广告就是搞对象的”.有时手里拿着遥控器摁半天,才能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看的节目.有一天,调到一个打扑克的电视节目,母亲便问我:“这是干什么呢?”我说是打扑克比赛直播,母亲问到:“电视搞这个,有啥用吗?” 这话倒是把我问住了.  相似文献   

7.
这层“膜”是哪里来的我于一九六三年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解放军报社工作。我换下了学生装,穿上了军装。到报社不久,社党委决定让我下连当兵锻炼一年,十月十一日我到了某部五连当兵。刚到连队,一切都感到新鲜,下决心要在这里好  相似文献   

8.
《声屏世界》2007,(1):41-41
前不久我去做一个消防官兵救火牺牲的报道.怎么才能做到感人呢?虽然采访到了两住烈士生前的战友和家属,可是没有寻找到可以感人的点。一个战士无意中告诉了我其中一位烈士的QQ空间。晚上我打开了他的QQ空间,看得出他从小就有做军人的志向,蓝色的背景、穿军装的照片。就连QQ秀也是穿着军装的卡通人物……就在准备关掉这个页面时,一则留言板里的日期吸引了我:10月19日,正是采访的当天!  相似文献   

9.
王涛 《云南档案》2011,(12):62-62
<正>前不久,我回乡下看望父母,到了午饭时间,母亲问我想吃什么,韭菜饺子还是打卤面?打卤面吧!好久没有吃母亲做的打卤面了,梦里都想吃呢。母亲笑呵呵地说:"那我多做点,你吃个够!"洗手,和面,母亲虽然一头白发,动作仍然麻  相似文献   

10.
情缘……     
1972年隆冬。白雪皑晚。我穿上了草绿色军装,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当我踏着欢快的列车从长白山鹿到鸭绿江畔的时候,当我第一次从部队营房到训练操场的时候,我的心情是那么激动,那么兴奋……  相似文献   

11.
意外的感动     
前不久我去做一个消防官兵救火牺牲的报道,怎么才能做到感人呢?虽然采访到了两位烈士生前的战友和家属,可是没有寻找到可以感人的点。一个战士无意中告诉了我其中一位烈士的QQ空间。晚上我打开了他的QQ空间,看得出他从小就有做军人的志向,蓝色的背景、穿军装的照片,就连QQ秀也是穿着军装的卡通人物……就在准备关掉这个页面时,一则留言板里的日期吸引了我:10月19日,正是采访的当天!而烈士是在两天前牺牲的,也就是说,在烈士牺牲后还有人在这里留言?再往下看——“天堂也在失火吗?”这个留言把烈士的形象又活生生地推到了我面前。他们这一…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1月,我脱下穿了24年的心爱的军装,告别培养锻造我的火热军营,接受党和人民的安排,投身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档案事业。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深秋,满眼都是飘零的落叶. 当我把苦恋了3年的冰正式推到我父母的眼前时,母亲对于眼前这个农村出身的苦孩子没有半点好感.那时的冰又黑又瘦且极不善言辞,母亲冷冷的,只有一句话:"你们死了这条心吧!"  相似文献   

14.
当女儿拿到那所地处祖国中原的军队重点院校本科班的录取通知书时,我才实实在在地感到,依依别情将伴随我度过漫长的1440多个日日夜夜。孩子打起行装,穿天山,越星星峡,通过长长的河西走廊和八百里秦川,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景和求知欲望,穿上军装扛上两块鲜红的肩章时,做为父亲的我,思绪万千。回想27年前,我“一颗红星头上带,革命的红旗挂两边”,满怀报效祖国的一片赤诚,远离生我养我的中州大地和白发苍苍的父母,到祖国西北边陲卫国戍边。路漫漫其修远兮,竟走了近30年。历史的重复如此惊人,女儿如今正是沿着我当年西进…  相似文献   

15.
2008年7月,走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校门的我成为解放军报社记者队伍中的一名新兵。如同4年前我初次穿上军装时所感到的欣喜与神圣,来到军事新闻工作的第一线,我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将从此与文字同呼吸共命运。  相似文献   

16.
母亲在电话里哭了,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母亲的无助。父母的身边没有儿女陪着,而母亲瘦小虚弱的身躯除了照顾年迈多病的父亲外,还继续做着养大孙子辈的传统家务,母亲可以稍作休息的时间是在  相似文献   

17.
6月8日《羊城晚报》刊载的一版头条稿《阿梅与小刚:一撞结亲情》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离家出走的湖北大冶市13岁男孩黄刚刚,在广东佛山被个体女司机李碧梅开的小货车撞伤,李碧梅照料黄刚刚半年,直到黄刚刚说出家庭地址和电话,由家人领回。故事还算感人,但其中一些细节和描写经不起琢磨,愈看愈令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一是不真实。稿子的开头说黄刚刚的母亲通过电话向远在佛山的交警致谢,小刚突然抢过母亲的话筒深情地说:“梅姨,我好想你。你对我  相似文献   

18.
一付蜡耳塞     
那是1954年,我刚从康奈尔大学毕业,正要与马蒂·金斯伯格结婚。在与我约会的男友中他是唯一一个在乎我的头脑的小伙子。我和马蒂是1951年我17岁时在康奈尔大学一次别人安排的约会中认识的,那年他18岁,在文理学院,比我高一级。他是我大学时代的好朋友,高年级休假时,我经常在纽约罗克维尔中心他父母家吃饭。我母亲已于我高中毕业前夕去世,所以马蒂的母亲就如同我的母亲。每当需要时,他父母总是及时出  相似文献   

19.
刘小渡 《军事记者》2014,(11):66-67
父亲让我懂得了.实现梦想的路就是“打仗”的路.“冲锋”的路 父亲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长大的,14岁跟随八路军部队打日本,16岁穿上军装,18岁入党。入伍前他大字不识,加减乘除不会.是在八路军的抗日高小(抗高)学文化.长知识的。曾经问父亲,当兵时有梦想吗?父亲说,有饭吃,有衣穿,就是那时的梦想。在抗击日寇的硝烟中.在解放全国的战场上,父亲随大军南下,来到距他的家乡千里之外的湖北省武汉市,按组织要求,脱下军装.父亲进入了与他这样一个土八路风马牛不相及的另一个战场——文艺战线.  相似文献   

20.
母亲的教诲     
在我的家庭档案里,有"母亲的教诲"这一类目.类目名称源于家乡流传的"养儿不教,娇儿上灶"的一句古训,这一训诫从反面说明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母爱是伟大的,而母亲的教诲是最好的母爱.我母亲在十年前就已去世,如今我也早已当了母亲,但她的谆谆教诲还清楚地记录在卷,并永远铭记在我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