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品德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是良好道德品质和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于幼儿期,因此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应该像智力启蒙一样,应及早的重视孩子的品德起步教育。  相似文献   

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课,让学生亲临其境,感悟品德的内涵和魅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儿童的喜怒哀乐构成了其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不仅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更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根基。而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有助于优化心理品质。就现行品德教材而言,蕴涵着大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果我们在进行品德教学的同时,能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很好地把握这些心理素材,尝试将品德课与心理健  相似文献   

4.
品德,又叫德行,通常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准则和规范,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从我国的教育和培养目标中,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以看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排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自己形成的,而是需要教育和引导的,不良品德的形成也是有原因的,对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其矫正的探讨十分有必要。本文通过阐述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进而得出对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时期形成的道德品质,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而3—6岁是幼儿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6.
杨月秋 《考试周刊》2011,(31):146-146
一个人品德的形成,重要的是在儿童少年时期。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思品课就担负着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重要使命,它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帆 《成才之路》2015,(3):16-17
德是才的灵魂,德才兼备是选才用人的标准。新时期,青年立志成才,就要具备合格的政治品质、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个性心理。由这三部分构成的品德体系在个体成才过程中,具有方向上的引导作用、过程中的推动作用、结果上的评价作用。充分实现品德对成才的作用,需要为成才创设良好道德环境、培养成才依赖的优秀道德品质、构架品德与才能互动的实践桥梁。  相似文献   

8.
德是才的灵魂,德才兼备是选才用人的标准。新时期,青年立志成才,就要具备合格的政治品质、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个性心理。由这三部分构成的品德体系在个体成才过程中,具有方向上的引导作用、过程中的推动作用、结果上的评价作用。充分实现品德对成才的作用,需要为成才创设良好道德环境、培养成才依赖的优秀道德品质、构架品德与才能互动的实践桥梁。  相似文献   

9.
幼儿阶段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和发展语言的关键时期。教育者要正确把握品德培养目标,准确把握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品德养成特点,将品德教育始终贯穿于幼儿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本文以幼儿语言领域为着眼点,对礼貌用语、国学经典、童谣、故事等道德载体和语言实践在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中的作用与做法进行了阐述,强调了以人为本、遵循规律、感情迁移、实践培育的品德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小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有重要影响。要想让学生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得以全面发展,我们就应该搞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本文针对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作了浅谈。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2.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师应该把学科教育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以儿童生活为出发点,以儿童的兴趣为立足点,以儿童成长过程面对的困惑与困难为切入点,让儿童在活动体验中,不断学会思考、选择与判断,在感悟内化生成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在活动体验中内化生成的道德品质而感受到快乐、幸福。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要求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在这一要求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就要以生本教学思想为指导,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人文气氛,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让学生带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去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15.
周桂秀 《宁夏教育》2010,(7):106-107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它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公民道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文章探究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包括发展道德品质促进中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与完善;通过"三观"教育促进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法纪教育培养中学生良好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幼儿期是儿童良好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故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应利用游戏萌发幼儿情感,有意识地将一些良好的品德赋予故事中,促使他们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倾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结合节日活动激发幼儿情感,潜移默化,因势利导。以此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8,(4):1-2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通过开展多元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学会生活,为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活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杨成宝 《甘肃教育》2011,(22):50-5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农村小学应利用自身的优势,紧扣"农"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道德规范、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学校德育主阵地,也是小学生进行品德和修养锤炼的主要渠道。如果纯粹是千篇一律的说教,必定导致枯燥乏味。所以教师课堂上要手段独到,引领得法,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中,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自然会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