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汝昌之死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中日海战中,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死于何时?是死于舰队投降之前,还是之后?他的死与北洋舰队的投降关系如何?自范文澜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上册)中提出丁汝昌“威海被围,宁死不降,在当时将帅中还算是难能可贵的人物”之后①,许多近代史论著都持此说,没有提出疑义者。  相似文献   

2.
甲午中日海战中,李鸿章究竟为北洋舰队制定了什么样的作战方针?以往的有关论著,大都认为是“避战保船”。本文认为,甲午中日开战后的一个多月,李鸿章对比中日海军实力,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保船制敌”的作战方针。综观甲午中日海战的全过程,李鸿章在海战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未指示过北洋舰队通过“避战”而“保船”。恰恰相反,李鸿章一再命令北洋舰队主动“出击”、“截击”敌舰队。即使在威海被围,北洋舰队危急存亡之际,李鸿章还数次命令丁汝昌率领舰队和敌舰队“拼死一战”。因此,“避战保船”的不是李鸿章,而是北洋舰队的提督丁汝昌。  相似文献   

3.
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究竟死于何时?是死于舰队降日前,还是之后?他的死与北洋舰队降日的关系如何?前此,《丁汝昌之死考析》考证出,丁汝昌是在向日方发出求降书,收到日方同意求降的复信后吞烟自尽的。戚其章著文对此提出质疑。本文是对戚文的回答。文章第一部分是对戚文“质疑”的分析;第二部分是对戚文所据史料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引用中、日双方关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时人记述,再次论定,丁汝昌率北洋舰队降日确凿无疑。  相似文献   

4.
丁汝昌十考     
本文对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家世和早年行踪作一考证,认为:丁汝昌家族在安徽庐江县整整生活了500年.丁汝昌于咸丰四年(1854年)被太平军掠人入伍,投湘入淮后,又被刘铭传乞置帐下.同治十三年(1874年)丁汝昌部被裁撤,遂回乡赋闲三载.光绪三年(1877年)秋,奉旨发往甘肃差遣.丁汝昌由北京回程,路过天津,拜见李鸿章,被李留用,开始走上了统领北洋海军的道路.文中对丁汝昌的家庭生活、妻室儿女、名号称谓等也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5.
110年前的9月17日12时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右主炮发出第一声怒吼,中日黄海海战正式打响。这一炮的结果是,强大的后坐力震塌了定远号的舰桥,水师提督丁汝昌跌落受伤。从此,北洋海军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下与日本舰队缠斗,直至17时45分日舰主动撤出战场。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卢氏甲午前后杂记》和《盛宣怀档案资料》分析了济远管带方伯谦被杀的真正原因是李鸿章、丁汝昌为推卸甲午海战战败的罪责。丁汝昌给清政府的报告歪曲了事实,而方伯谦在济远舰严重受损情况下“保船西驶”是必要的,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陈璘作为壬辰御倭战争中明军主要指挥官之一,其在朝鲜立下的赫赫战功彪炳青史,已有公论。但陈璘事迹在时人记载和后世史书的传抄中也出现了个别失实现象,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爆发的露梁海战期间"铳死大倭将石曼子"这一事迹就是其中一例。本文试分析陈璘在壬辰战争期间同岛津义弘(石曼子)交战之史实及明清史书中对陈璘"歼石曼子"一事的传播与演绎过程,对陈璘将军在这一时期的军事活动进行考辨,以求史实上的去伪存真。  相似文献   

8.
丁汝昌丁汝昌(1836—1895),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县丁家坎村人."少年犖负奇气","厥性毓慧".父灿勋务农,家境贫苦,遣他为人佣作.咸丰初年,庐江一带荒旱严重,他父母双双饿病而死.1853年,太平军攻克庐江,丁汝昌遂参加太平军,隶于程学启部下.陈玉成命程佐叶芸来守安庆.1861年,清军围攻安庆,太平军再援安庆失利,程率部下三百人降清,丁汝昌同被编入湘军.安庆失陷后,曾国荃使程领开字营,丁汝昌为哨官,授千总.次年,程部拨归淮军,随李鸿章到上海镇压太平军.不久改隶于刘铭传,升营官,领马队.1864年,擢副将,统先锋马队三营,参加镇压东西捻军.同年,闻有“大将避地名”的  相似文献   

9.
倭寇在明代始终存在。明初倭患多在北方沿海地区。倭寇有真倭假倭之说,而此时为患者,绝大多数为真倭。明中后期,倭患渐移到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成份趋向复杂,倭乱也更加猖撅。本文拟就上述现象的分析,说明倭寇产生及其猖撅的原因。 一 倭寇在明代为患中国,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间,倭患的地区和程度亦不同。 前期,大约在洪武、永乐年间。被乱地区主要在辽东、山东及浙江等沿海地区。倭寇“时载方物、戎器出没海滨。得间则张其戎器而肆侵掠;不  相似文献   

10.
当北洋海军被困威海时,周遭几乎无人援手;当舰队尽没于刘公岛后,时人却把所有怨毒都集中于李鸿章和丁汝昌等人,全然不顾他们遭受的背后攻讦、掣肘,以及消极不为。日本人小笠原长生在谈及以身殉国的丁汝昌时,如此设身处地地评价了这位失败者(他死后被光绪皇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  相似文献   

11.
方伯谦被杀一案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桩历史的冤案。一八九四年九月二十四日,中日甲午黄海海战的第六天,硝烟未散,济远舰管带(舰长)方伯谦即被正法。清帝赐予的罪名颇为吓人:“首先逃走,致使船伍牵乱,实属临阵退缩。”于是,一个小舰长便背负了黄海大海战失败的全部罪责。从此,方伯谦成了历史的罪人。时至今日,已达八十余年。历史的实际果真如此吗?这要从头查起。我们透过纷繁的史料,可以从中得出结论:给方伯谦定罪的唯一根据,乃是战后海军提督(司令)丁汝昌向北洋大臣李鸿章拍发的一纸电文。电文虽短,干系至大,现全文摘示:  相似文献   

12.
清末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是甲午战争中的关键人物。百年来史学界对丁汝昌的评价褒贬不一,至今为止,亦无定论。其实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各种复杂因素夹杂其中,作为外行提督的丁汝昌对于当时战务的处理已经尽力了。可以这样说,他的功是大于过的。  相似文献   

13.
丁汝昌(1836——1895年),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县北乡丁家坎村人。1879年,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决定“先于北洋设水师一军,俟力渐充,由一化三”。并委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李鸿章奏请将记名提督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从此,丁汝昌正式开始了他的海军生涯。1888年12月,北洋舰队成军,清政府任丁汝昌为提督。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北洋舰队拥有铁甲舰4艘,巡洋舰6艘,炮舰6艘,练习舰两艘,总排水量为41800余吨,炮260余门,鱼雷发射管49个,已是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近代海军了。曾在北洋舰队担任总教习的英人琅威理,对北洋舰队的评语是,“中国海军,实有不能轻视者,其操阵也甚精,其演炮也极准,营规亦殊严肃,士卒矧皆用命,倘与日本海军较,中国未尝或逊。”  相似文献   

14.
由陈旭麓主编的《近代中国八十年》关于马尾海战有这样一段叙述: “这时,(指法国侵略舰队开战时)福建水师的舰只还没来得及起锚,便被法军优势炮火击沉两艘,重伤四艘。广大爱国官兵义愤填膺,奋起还击。尤其是旗舰扬武号,在驾驶官詹天佑和管带张成的带领下,不顾何如璋的禁令,事先做好准备,当法舰发起炮轰时,立即沉着应战,用尾炮准确地袭击法军旗舰伏尔泰号,击毙六名法军,险乎炸死孤拔。” 根据陈氏史书这段文字,张成顺理成章应该成为马江海战抗法战争的民族英雄,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丁汝昌提督北洋水师,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至自尽于提督任上这段时间的史料进行梳理,来重新探讨丁汝昌对旅顺、威海之失的责任问题,并对其“杀身”作出重新的价值评定。  相似文献   

16.
自清末以来,国内有不少史学著作在记述黄海海战时,都认为日舰西京丸被击沉。黄海海战中日舰西京丸是否沉没?笔者想就已见到的史料做一初探,并求教于学术界。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明确认为西京丸在黄海海战中被击沉的主要著作和其中的记载为:  相似文献   

17.
1894年,中国人背负着宗藩关系的历史重负,被久谋用武的日本拖入了一场猝起的战争。其间陆战的屡败和海战的重挫;朝廷由主战开始到岌岌谋和;清议激亢而不能中事理,以及深知战争不能了此一局的李鸿章又在实际上不得不主持战争,并"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而承担全部的胜负之责,都以当日中国的四顾失措和整体困蹙,反照了形成于东亚历史中的以文化相系连的秩序在暴力之下的分崩离析与痛苦的重组。这种变化发生在东亚近代化过程之中,它所体现的是近代化过程中黑暗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鱼雷艇军官背着丁汝昌集体阵前出逃,成为北洋舰队战史上最大的污点。出逃事件中被日军俘获的"福龙"管带蔡廷干,将港内北洋舰队的虚实和盘托出;"左一"管带王平逃到烟台后,向上司谎称刘公岛已失守,致使正在行进途中的清军援军掉头撤退。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于刘公岛。  相似文献   

19.
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又号孟诸。原籍河南,后迁居山东登州(今蓬莱)。当时明王朝倭患深重,戚继光配合其他部队进行了多次扫倭战争,解除了东南倭患。他被大臣高拱、张居正等倚重,时人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戚继光创建的“戚家军”。  相似文献   

20.
江河 《课外阅读》2007,(4):44-45
也许,在未来的战争中,子弹和炮弹将会像弹弓和石块一样落后,高速激光将成为战争的主角;在战场上,连天的炮火将被纵横交错的激光束所取代,有些激光束,甚至来自太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