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一、借助学生熟悉的实物原型,以旧引新,建立新概念概念 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应借助学生熟悉的实物巧妙合理地引人新概念,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易于接受。如,建立长方体概念时,先将收集到的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实物:方砖、火柴盒、纸箱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这些物体都有6个面,相对的面形状一样、大小相等,都有12条棱,且每一组互相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  相似文献   

2.
一些教师在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常常对学生说:「长方休和正方体特征的相同点是:都有六个面;都有十二条棱;都有八个顶点.它们的不同点是: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为正方形),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六个面中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都相等;长方体十二条棱中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十二条棱长度都相等.  相似文献   

3.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数学概念比较抽象 ,教者难教 ,学者难学 ,因此 ,如何搞好概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多年教学实践 ,我觉得概念教学应紧扣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结合实物原型 ,利用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及数学问题引入概念巧妙合理地引入概念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1 联系实物原型 ,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例如 ,在引入直线概念时 ,可以拿出一根拉紧的绳子或一张对折的纸 ,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拉紧的绳子和纸的折痕有什么共同…  相似文献   

4.
师:同学们,我们在以前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谁能结合实物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有那些特征?生:(手拿实物)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的对面相等;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生:(手拿实物)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们的大小相等;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师: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高?长方体有多少条高?生:长方体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长方体有无数条高。【评析】学生认知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原有的知识…  相似文献   

5.
一、充分感知,建立清晰的表象如在教学长方体概念时,能通过直观,让学生充分感知各种各样的长方体,使其建立各种长方体的表象,从而形成关于长方体的观念性形象,学生就会获得关于长方体的清晰概念。在教学长方体的概念时,既要出示有利于学生认识六个面的长方体,如文具盒、火柴盒、药箱等,又要出示有利于认识12条棱的长方体,如铅丝焊接成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较差,常常是由于对概念含糊不清所造成的。加强概念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1要贯彻直观性原则小学数学中各种概念,都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因素,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利用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形成概念。如:讲“长方体的认识”时,要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文具盒,告诉学生什么地方叫“面”,什么地方叫“棱”什么地方叫“顶点”。再让学生数一数长方体的文具盒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哪几个面的面积相等,哪能几条棱的长度相等。通过这种实际活动,就便于揭示长方体的本质属性了。运用教具演示,给学生讲明概念。讲“圆周率”时,教师要事先准备好(同时也要求学生准备好)几个直径的比。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虽然圆的直径不同(直径最好的整数,零除外)的圆,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反复做几次滚动实验,并分别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与它直径不同,但是每个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比却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即三倍多一点(约3.14倍),这时告诉学生这个固定的数值就叫“圆周率”。这样就避免让学生产生大圆圆周率大,小圆圆周率小的错误的想法。教会学生使用简单的工具,巩固所学的概念。我们教学中常...  相似文献   

7.
1 实验操作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的特点,我注意从感性认识入手,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动手、动眼、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多渠道促进知识内化。   例如在教学《长、正方体的认识》时,我采用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模型的操作实验,发给每4个学生12根小棒6张纸让学生利用双面胶,铁丝等制作长方体,并允许4人一组讨论,研究制作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内涵,概括出了:长方体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并能归纳出长方体棱长和计算公式。紧接着,我又要求学生将长方体的每个面糊上纸,学生很快得出结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并且为下一节课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作了良好的铺垫。同样,触类旁通,又很快地解决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1.运用感性材料,引入概念。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教学概念时,要多举他们熟悉的实例,多运用学生喜欢的卡片、模型、幻灯、实物等教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丰富其感性认识。如教“面积”时,要联系实际多举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实物,让他们观察这些实物的表面,如黑板面、墙壁面、课桌面、书本封面等。教师还可在上课前用橡皮泥做成一个长方体小块,上课时用刀剖开其纵面或横断面进行演示,并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通过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大脑里反映出来,从而增加对平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人面积的…  相似文献   

9.
点、线、面是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几何课本第一册第2页以“一根拉紧的线、一张纸的褶痕、长方体的一条棱”作为线段的形象;以“电筒、探照灯射出的光线”作为射线的表象。然而,拉紧的绳线和纸均有厚度和宽度,灯源射出的光是一束光枉。至于面的概念就更含糊了。下面介绍两个例子,以求形象化地讲清面无  相似文献   

10.
对长、宽、高的理解通常被确定为"认识长方体"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人教版教材对于该难点突破的编排意图是:在初步了解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用小棒和橡皮泥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了解12条棱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可以分为几组?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最终得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图1). 从笔者的多次实践和听课反思看,对该部分知识教学的实际效果均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①棱作为一个原始概念呈现,学生缺乏深入的认识,使得从棱到"长、宽、高"具体概念的过渡产生"脱节"现象;②仅从长方体模型的搭建中抽象出"长、宽、高"的概念,学生缺乏体验,从而直接影响了对概念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1.
尹亚萍 《河北教育》2003,(10):28-29
一次听《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在教学“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这一知识点时,教师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玩的特点,设计了让学生制作长方体框架的探索活动。每位学生准备12根小棒,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棒各4根(同一种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颜色不同的小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苏教版教材编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学生已有的观察物体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先明确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等知识,自然地由实物图抽象出直观图。在介绍棱和顶点的概念后,引导学生研究有几条棱、几个顶点,接着研究面和棱的特征。教材力图沟通棱、顶点和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  相似文献   

13.
[理解]   1.编排意图   本节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墨水瓶盒、罐头盒、排球等实物,说明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使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不同,接着要求学生指出这些图形中哪是长方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对比中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然后通过“例1“,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来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材又通过“例2“,用铁丝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抽象和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这样编排,不仅能使学生动用多种感官,较好地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还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做一做“中还要求学生照书上的图样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模型,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作了准备.   ……  相似文献   

14.
复习目的:使学生牢固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边答边板书:顶、棱、面)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相似文献   

15.
长方体的本质特征是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决定其体积。棱的概念是教学的突破口,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在诱导学生总结出其本质特征后,应让学生根据长、宽、高进行想象,从而复原出长方体,然后借助选贴图构筑几何体的活动,指引学生进行观察、想象、推理等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要尽量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对实物和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和测量,把握事物间的逻辑联系,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独立地进行学习。一、指导记录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直观演示,并做好观察记录,放手让学生自己探求新知。1.取出6个棱长1厘米的方木块让学生摆一个长、宽、高都不相等的长方体;  相似文献   

17.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教学长方体的特点。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根据大纲的要求,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通过观察图形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面、棱的特点。能正确判断具体图形中的长、宽、高,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8.
首先,要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精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联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如数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在揭题时,可以这样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在探索新知时相继提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的操作活动,积极探索活动的练习思考活动。(1)动手摸一摸长方体小盒你摸到了什么?你知道它应该叫什么吗?(2)在拼插学具时,你用了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从而你知道了什么?(3)颜色相同、长度相等的棱在拼完长方体框架后有什么联系,你还有什么方法证明你的结论?这样学生边动手操作边思考问题,对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成为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第二册“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要求是:学生能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虽然对以上形状的实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要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图形难度较大。教学时可借助实物和电教媒体,围绕实物、实物图和图形三者的关系,进行导学设计。一、从实物过渡到实物图形。这一教学环节,可引导学生分三步去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先观察这些实物有平平的面,思考:有几个面;再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实物的立体形  相似文献   

20.
侯小兰 《甘肃教育》2014,(20):94-94
正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由于数学概念比较抽象,教者难教,学者难学,所以如何教好概念成了数学教师一直探索的难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概念教学应紧扣以下几个环节:概念的引入、概念的明确和概念的巩固。一、结合实物、利用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及数学问题引入概念巧妙合理地引入概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1.联系实物,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例如,在引入直线概念时,教师可以拿出一根拉紧的绳子或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