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影响铅球运动距离的各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杰峰  卢伟华  黄勇  张沂 《体育科研》2005,26(2):41-43,60
根据力学公式数据采集实验法、数理统计的方法、文献资料法,全面阐述和分析了影响铅球运动距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在满足出手速度这一首要因素的情况下,调整出手高度和出手角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钟平  黄泰源  龚明波 《体育科学》2003,23(4):131-136
为了考虑铅球投掷过程中存在的众多不确定因素,提出了铅球投掷的模糊优化模型。该模型借助模糊的人体测量数据和力量数据,计算出已知可能性分布的运动员最佳投掷模式和投掷距离的模糊解集,从而比非模糊优化模型更好地反映了铅球投掷的实际过程。然后,运用Matlab 6软件开发了模型求解的程序设计和优化软件的用户界面,实现了快速的计算和良好的用户交互功能。最后采用大学铅球运动员投掷的实测数据验证了模糊优化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铅球投掷最佳出手角度推断的假设检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铅球投掷远度完全由出手参数所决定。假定出手速度不变,推算出的铅球最佳出手角度为42°的结论是值得怀疑的。笔者采用统计学的假设检验方法对此立论加以证明,认为优秀运动员的理想出手角度为37°~39°  相似文献   

4.
链球出手后在空中所做的运动为抛物体运动,影响抛物体远度的主要因素为: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主要运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手速度、角度、高度时于运动成绩的影响,并对于影响链球运动成绩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以帮助教练员与运动员在链球运动实践中把握动作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女子铅球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中国女子铅球最为辉煌的阶段。黄志红、李梅素、隋新梅、丛玉珍可谓当时中国女子铅球项目的"四轮驱动"。四名运动员在国内外的大赛中可谓傲视群芳,然而随着老将的退役,中国女子铅球项目陷入了青黄不接的状态,2000~2004年连续两届奥运会一直处于低谷,在此期间竟  相似文献   

6.
白光斌  严鸣  尹霞 《体育科学》2002,22(6):120-123
本文以参加2000年田径大奖赛总决赛的8名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力学方法来研究影响运动成绩主要技术因素间的关系,以速度节奏这一实质问题为主要着眼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在起滑时蹬地角偏大,左腿摆动垂直分速过大,过滤步阶段单支撑时间过长,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均呈现下降趋势,最后用力阶段主要加速点(用力点)不突出等。  相似文献   

7.
推铅球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投掷项目,高水平的铅球比赛是力与美的完美体现,更是技术与爆发力的有机结合。要练好铅球,训练方法各不相同。差别重量铅球的技术训练法是指运用不同重量的铅球或实心球,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来逐步提高初学者的推铅球技术,最后达到熟练掌握正确技术动作来提高运动成绩的一种练习方法,是提高铅球成绩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从出手角度、最后用力的工作距离和时间、铅球最后用力上升的高度等方面,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国际健将级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摄影及解析、生物力学分析等方法,对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相关运动环节的速度节奏与铅球出手初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数学方法建立了模型,以探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正确运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规律及特征,从而为提高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中、外部分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的掷标枪技术不十分理想,主要表现为最后用力时,左膝关节的最大弯曲角度相对偏小、标枪出手高度较高、出手角较大。  相似文献   

11.
发展我国高水平女子铅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对铅球项目的特点进行了再认识。铅球项目是速度力量型项目,它应以力量为基础,速度为核心。文中结合训练实践经验,探讨了发展高水平女子铅球运动员专项速度能力的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12.
铅球完整投掷技术中“二次用力”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对照分析、统计研究,找出技术环节特征和运用时身体运动的轨速,证明该技术的难度、发展地位和掌握后的成绩提高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选定进入2011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苏州站)女子铅球决赛前8名的运动员滑步阶段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在过渡阶段左脚积极压插着地不够,过渡阶段时间较长,左脚落地瞬间躯干前倾角和左肩后倾角偏大,左臂打开较早,影响了身体扭紧程度,过渡阶段超越器械效果不理想。过渡阶段8名运动员左脚着地瞬间的左膝角偏小,左脚着地瞬间左侧支撑制动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三维运动学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现役的优秀8名铅球运动员的滑步技术进行研究发现,我国选手普遍存在滑步时间长,右腿蹬伸不积极、蹬地角偏大、滑步过程中右腿收拉不积极,超越器械的效果不好等缺点,应在以后的训练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选取6名现役的优秀竞走运动员,采用二维摄像并使用APAS动作解析软件和Dartdfish软件对录像进行解析,发现杨、王和李的步频较慢,建议在训练时多进行提高步幅的练习;曹、董、刘、李的速度损失率过大,尤其是董最大,可能是由于在支撑腿在蹬离地面时的用力方式不对或者动作结构错误造成的。建议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加强运动员的支撑腿在蹬离地面时用力方式和动作结构的练习;董、杨、李头顶起伏过大,建议在训练中注意控制头顶起伏。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推铅球技术速度节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运用高速摄影和影片解析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进行分析,获得大量有价值的图表和速度曲线。经研究发现:滑步阶段左腿的有效摆动能加大右腿蹬伸力量,提高蹬伸速度,提高滑步速度,加快境速有利于身体重心速度的加快;在过渡阶段,加快右髋的快速前移,不仅有利于保持身体重心速度,同时有利于最后用力姿势的形成;摆动腿快速落地缩短单支撑时间,是尽快形成最后用力姿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部分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前后的一些技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三维高速摄像系统对我国参加 1998年亚运会选拔赛达到健将以上水平的 7名女子跳高选手起跳前后的一些技术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选手在起跳瞬间的垂直速度有一定提高,H_1、H_2 与世界选手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差距在于:起跳离地瞬间踝关节、膝关节及髋关节的蹬伸不够,起跳前一步至蹬摆幅度小。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投篮技术的新发展,在观测和理论分析基础上,对高手直臂投篮技术结构特点;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阐明该项技术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选定进入2010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苏州站)女子铅球决赛前8名的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员有右肘关节提前用力的不合理现象,右下肢蹬伸不够充分;铅球出手瞬间,左髋伸展不充分,左踝角和左膝角的蹬伸幅度不够充分;最后用力距离短,铅球出手高度、速度与优秀运动员相比,有较大差距。通过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学参数进行比较与分析,找出差异,促进我国女子铅球运动不断提高,早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技术动作录像拍摄与分析法、数理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分别从身体各关节与出手速度、最后用力的两个阶段技术参数,人与铅球系统重心的位移等方面,结合铅球专项理论、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理论进行运动学分析,旨在探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其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