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晚唐时期的韩愈,可谓是一代文豪,特别是以其深厚的散文功底和骄人的成就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中学课本人选的他的《师说》、《马说》足可以看出他说理的深透;《大学语文》入选的他的《祭十二郎文》又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他抒情的真切;而人选《大学语文》的另一篇文章矧∈中丞传后叙》更能让我们领教他那生花妙笔下人物的风彩。  相似文献   

2.
<正> 韩愈的这篇文章,历来为诸选家所喜爱。即使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也广泛地被选作中学、大学的教材,教育着我们一代代的青年学子。远的不说,就在1987年出版的两套有影响的选本中就都选录了,而且还都作了较详的、传统式的注释和解说.  相似文献   

3.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以下简称“韩文”)“巡起施”句中的“旋”字,传统的解释是“小便”(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亦从此说)。此外,在今天流行的注本里,还有“绕行”(童给德《韩愈文选》)、“环顾四周”(范羽翔《唐宋八家文译释》)等解释。这些解释都各有根据。廖家鹏同志在《小议韩愈(张中丞传后序)中的“旋”字》(见《唐代文学论丛》总第六辑,以下简称“小议”)一文中,对将“旋”字解释为“小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重要的理由是这有损张巡的英雄形象,未必与韩意相符。对此,我们表示赞同,并且还为“小…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语言上受到美的感染,在思想上受到美的教育,在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形成健康、积极、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更是储玉藏珠,具有丰富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6.
程东霞 《学语文》2008,(2):15-15
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作为一篇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分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和大学语文教材,作为对当代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在这篇文章中洋溢着儒家正统的文化思想,对于学生爱国思想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不过在新时代,有一些新的元素应该被我们的教育者关注,那就是如何利用诸如这样的传统教育读本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人文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如何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树立自己的历史观念。因此,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篇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7.
南霁云蛇乞救于贺兰乜,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  相似文献   

8.
9.
宋小雨 《成才之路》2013,(21):71-71
《张中丞传后叙》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为李翰的《张中丞传》补遗的一篇后叙,即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叙事中善于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从而使人物的性格极其鲜明突出。这篇文章采用了"叙"这种文体,将议论与叙事融为一体,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后半部分以叙事为主,在记叙张巡、许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风格独特的散文,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着追求,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落寞感,让读者品味到一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滋味,创造出生动和谐的优美的秋的意境。其语言也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内容(意象、意境)美、技巧美、形象美等四个角度为切入点,介绍探寻《诗经》之美的方法,即通过反复吟咏、创设情境和展开想象领略意境,细心地探究、体悟,多维度挖掘诗歌内涵等方式来体悟诗情。  相似文献   

12.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实现其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苏教版必修二中的小说《边城(节选)》具有比较明显的美学特征,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典型范本。本文通过美学、审美教育、文学解读的相关理论知识,分别从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审美赏析。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多是脍灸人口的中外名家佳作,蕴蓄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既有自然美,又有社会美;既有形象美,又有语言美。因此审美应成为语文教育之魂。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表达力,是摆在当前的重要任务。体会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故乡》、《白杨礼赞》、《春》;领悟想象文章的人物形象美,《陌上桑》、《秋天的怀念》;发现感知文章的构思美,《我的叔叔于勒》、《紫藤萝瀑布》;领悟表达出文章的情感美,《背影》、《济南的冬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把文章的每一部分进行肢解,使文章支离破碎,从而破坏了文章原有的美感,学生的审美素质得不到积极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语文课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在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语文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本文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7.
<<张中丞传>后叙>一文中的"旋"字,学界多释为"小便",但这与它所处的语境不相吻合.根据语境分析,此"旋"应释为"转身".  相似文献   

18.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堂正是引导学生发现美、向往美、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载体。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剖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追寻他们的思想根源,感知人物的心灵之美,把语文课变成一种艺术,一种渗透了情感的再创造,一种交织着知、意、情的探索和享受,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情感,进而达到新课标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依托教材,品读文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的美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从语文教学的几个方面,探讨一下怎样从美育的角度给学生上语文课,教师要运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充分发掘其美育材料,用来美化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的《石榴》写于1942年,是一篇歌颂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抒发坚信正义必胜感情的优美散文.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石榴的审美特征:(1)意蕴美,作品充溢并散发着生气勃勃的生命热力;(2)形象美,是一种"妙幻的演艺";(3)修辞美,精彩而出神入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