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场所,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学生舒展灵性的殿堂。然而,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机会存在着不均等的现状,对此,叶澜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课堂中学生参与机会不均等表现在显性参与机会不均等,也表现在隐性参与机会不均等。教师理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参与、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一、显性参与机会不均等学生课堂参与机会不均等是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2.
李介 《青海师专学报》2001,21(5):108-110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 ,主要表现为学生不能共享资源 ,师生交往不平等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 ,师生认知方式不匹配。教育机会不均等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场所。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学生舒展灵性的殿堂。然而。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机会存在着不均等的现状,对此,叶澜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课堂中学生参与机会不均等表现在显性参与机会不均等,也表现在隐性参与机会不均等。教师理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参与、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互动对象、互动内容、互动时间、互动性质四个方面探讨了师幼互动中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认为师幼互动中的教育机会不均等主要是由教师对幼儿的认识偏差、对幼儿的期望不同以及教师的社会背景、专业素养,还有幼儿的家庭背景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后进生的形成受许多因素影响,其中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是学校教育失误所致。学校教育失误是一种教育过程机会不均等分配的体现,表现为对学生分班教学的“等级分化”、座位安排的“隐性歧视”、课堂互动的“边缘效应”以及班级对“后进生”印象定势的集体意识不良等。学校的管理、教师的行为,班级的互动中透视的“不平等”关系,给部分学生贴上了“后进”的标签,标定一些学生为群体的“越轨者”,在教师期望和班级互动进一步影响和强化下生产了“后进生”。  相似文献   

6.
作为影响教学效率的一项重要因素,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关系反映着教育的社会学现象,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核心社会活动,也是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微观层面。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互动是师生互动,但是由于教师个人的主观意志,导致了师生互动在对象、内容、时空和性质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客观上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有利于互动的课堂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7.
从课堂互动视角看教育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讲,课堂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应该是均等的。但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分类和期望的相对稳定性,导致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对学生有一种分化的功能,并表现出差别对待的特征,主要包括:互动对象的差异,互动内容的差异,互动时间的差异和互动性质的差异。教师可以通过“有效运用期望效应”、“采取体现差异性的教学”和“营造个性化的师生关系”等策略来优化课堂互动,体现课堂互动中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8.
课堂活动中的教育机会是不均等的。主要表现为活动角色分配不均等、教育交往不均等、课堂体验不均等三个方面。消解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策略有:强化角色服务意识,关注弱势群体;倡导自主学习,构建自主型课堂;增强体验意识,建立理解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教育机会均等这一理念的实质是向不同的个体提供能够发展其个性、才能的均等机会。这里的“均等”不等于“相等”,也不同于“相同”或“同一”,新教育视野下提倡的均等不应该指毫无差异、“一刀切”式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而应该是为每个学生创设能够发挥其潜能最大值的最佳教育环境。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是针对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提出来的,它是建立在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沟通情感、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西方社会,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已经从早期的对入学机会均等和参与教育过程均等的要求,发展到了现今对教育结果和教育效果均等的追求,然而,不均等的现象却仍然广泛地存在.本文运用近些年来西方一些学者的重要研究,去说明和描述在教育入学机会、参与教育过程、教育结果和教育效果等四个教育机会均等的维度上,西方社会教育机会不均等是如何表现的,这些表现又呈现了什么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保证每个儿童都享受到人性化的、均等的教育机会,是实现幼儿园教育公平的主要目标.幼儿园教育机会均等体现出三个特征:均等性、差异性、适合性.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幼儿教师需要为儿童提供充分而多元的自我表达和表现机会,在师幼互动中给予儿童及时适当的应答和多样化的、富有针对性的表扬.  相似文献   

12.
数字技术介入师生情感互动推进师生情感互动范式更迭,助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呈现教学数字化情感互动新形态。然而,当师生对数字技术产生强依赖,过度强调技术思维,以技术操控师生情感互动时,有可能出现情感互动隐忧,主要表现在基于数据识别的生成式情感具有“欺骗性”、“临时性关系”导致不完美情感互动体验、师生情感互动易坠入“技术主义陷阱”。教育相关部门应通过构建数字化情感教学生态系统、加强教学数字化进程中的情感关注、提升师生数字化教学情感素养等措施规避隐忧,促进教学数字化师生情感互动良好体验,助力实现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提出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机会均等问题,然后追溯了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分析了课堂教学中互动机会不均等的客观因素即课堂时空因素的制约,最后提出了实现课堂互动机会均等的技术支持设计和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研究者大都从宏观的角度对教育机会均等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而对教育机会均等在微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却关注较少。现行的课程改革倡导和推行研究性学习,可为学生提供均等的参与机会。具体表现为:赋予每个学生均等参与活动的机会;课堂教学所具有的开放性,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机会均等;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每个学生发挥个体潜能;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因才而学,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5.
课堂互动这一教学形式,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大量运用。但由于角色定位错乱,互动机会不均等,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等原因,造成了课堂互动的低效。通过师生及生生间的和谐互动,有效提问,脱离形式化,适时评价等途径可提高互动的有效性,体现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6.
课堂互动这一教学形式,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大量运用.但由于角色定位错乱,互动机会不均等,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等原因,造成了课堂互动的低效.通过师生及生生间的和谐互动,有效提问,脱离形式化,适时评价等途径可提高互动的有效性,体现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但仍然是一种比较稀缺的资源。与此同时,我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而且高等教育制度还比较落后。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列举了比较突出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的表现,并认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的根源是学生背景的不同,要使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最大化均等就要建立和完善尽可能公平的社会制度。另外,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还有教育制度方面的原因,本文重点在教育制度改革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外语是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和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工具。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贯彻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进程中,无论是“素质教育工程”,还是“园丁工程”的实施,外语学科都被列为一个重点。外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在中学,只有提高中学教学质量,才能切实提高整个的外语教学水平。长期以来,在外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注重机会平均、教学空间的封闭性、大部分学生失去参与探究的机会以及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等,都加剧了教学中的机会不均等。本文依据日本学者友田正泰提出的教育实质均等观,探讨了在中学外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教育实质均等,以促进每个儿童获得按照其天赋能力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9.
课堂互动机会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过程资源,学生课堂互动机会获得情况会直接影响教育过程公平目标的实现。基于课堂场域内教师与学生的日常实践,从师生主体间关系的视角审视学生课堂互动机会的获得过程,对于实现高质量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受教育系统功能、教学话语体系以及师生角色差异等因素限定,课堂互动机会资源在分配过程中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学生课堂互动机会获得过程主要呈现出结构导向的“教师分配”与能动导向的“学生争取”两种进路,这两种进路指向不同但又彼此关联。为助力学生高质量参与课堂互动,教育者应在教学实践中维护学生平等权利,优化学生互动体验,创设良性互动场域,积极追寻教育过程公平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 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厂公民受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原则,即该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我们须从三个层面上来全面准确地理解该原则的含义,即第一个层面:指受教育者在入学机会上的均等,或称起点上的均等;第二个层面:就学条件(或称就学过程)的均等,也称过程上的均等,即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在课程内容、师资水平、教育设施等方面得到同等的教育条件;第三个层面:学业成就上的均等,或称终点上的均等,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业的完成等方面得到均等的实现机会,二是指给受教育者予一种均等的就业选择机会。(注:本文所称的“公民受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等同于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