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家族哭嫁的传统意蕴与现代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婚礼习俗,在土家族独特的土壤上产生、发展、衍变,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蕴。以女性为切入点,从文化功能的角度阐释了哭嫁的传统民族意蕴:宣泄之歌、“通过”之歌。哭嫁意蕴的现代嬗变主要表现在程式化趋向、娱乐性滋长及族群认同功能。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哭嫁歌虽源远流长,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间交流加深,哭嫁逐渐失去了舞台。为进一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促进鄂西南地区区域文化多样性发展,通过实地探访,亲身体验和查找整理资料,对土家族哭嫁歌语言风格进行研究,且国内外与哭嫁相关的研究多从社会层面入手,单从语言方面较少,具有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3.
湘西土家族的哭嫁音乐,从深层来说要分成哭嫁与哭嫁歌,二者同为一体,却又互为承载关系。哭嫁,通俗地称为“哭嫁歌”,又名“出嫁歌”,土家语叫做“毕基卡锉柱祭”。哭嫁歌是土家族女子在出嫁时用歌声诉说着封建时期买办婚姻制度下无法获得自由的悲惨命运以及对亲人的不舍之情的哭唱仪式活动,而这种仪式活动的表达方式就是演唱哭嫁歌谣。哭嫁歌谣来源于生活,反映着生活,其旋律哀婉动人,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笔者通过搜集当地有关资料和实地考察调研,对湘西土家族哭嫁音乐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探讨,旨在学习、宣传。同时希望更多的人来热爱它,保护它,让湘西土家族的哭嫁音乐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造就了"歌丧哭嫁"的特色习俗音乐。本文从打喜花鼓、哭嫁歌、撒尔嗬、上梁歌等音乐向我们揭示了土家族习俗音乐特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哭嫁习俗由来已久,在经历着多样的婚姻模式变迁的背景下,仍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恩施土家族苗族地区得以传承。究其原因,除了与独特的文化生态有关外,还与哭嫁所发挥的社会角色转换功能、教育功能以及文化传承功能有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女性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她们对生活和爱情的集中表达,它具有一定乐曲形式和演唱程式,它既集中宣泄了土家族妇女的内心情感,同时也起到了烘托婚庆氛围和自娱自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吊脚楼     
用各种妩媚的姿态, 出现在故乡的丛林。 山是你的精魄, 泉是你的灵魂。 云雾轻叩圣洁的门扉, 召唤带伤的长啸的雄鹰。 漫山遍岭的杜鹃花, 谛听哎呐哭嫁的歌声。 注:哭嫁歌,土家族姑娘出嫁前,都要唱几首哀怨的哭嫁歌,以示对父母的眷恋,对媒人的不满等。吊脚楼@邓俊松~~  相似文献   

8.
哭嫁歌是土家族婚礼中所唱的抒情歌谣,它以哭诉为主要形式,不但表现了丰富的内容,传达了真挚的情感,还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哈尼族哭嫁歌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哈尼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哭嫁歌作为女性婚前教育的蓝本,其不同的哭唱内容暗含了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对女性的自我认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哈尼族女子在出嫁时都会举行"哭嫁"的仪式,其哭嫁歌主要对本族女子进行孝亲感恩的教育、绝对服从的教育以及帮助她们了解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等。但是,哈尼族哭嫁歌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内容,是值得我们批判的。  相似文献   

10.
彝族婚宴场上的“哭嫁”仪式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哭嫁”歌满是斑斑点点的深深泪痕,“哭嫁”本身就凝结着婚姻发展的历史,“哭嫁”歌注定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蕴。“哭嫁”歌是指姑娘思亲怀旧的无限眷恋的热泪;是指姑娘对社会不公男尊女卑的愤懑的揭露;是指姑娘控诉封建家长制的凄切的泣吟;“哭嫁”是彝族婚  相似文献   

11.
哭嫁歌是苗族青年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苗族人祖祖辈辈的劳动智慧体现,同时也表现出了地方民族文化独有的韵味和特征。本文主要从苗族哭嫁歌在演唱内容方面与其在演唱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音乐艺术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展开,对苗族哭嫁歌的音乐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进行了概要的分析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土家族作家叶梅的小说中,有大量关于仪式的书写,其中以"哭嫁""跳丧""梯玛"最具代表性。土家女儿在"哭嫁"中完成了人生角色的转变,"哭嫁"反映出了土家女儿在生命成长中的情感倾诉和心理状态;"跳丧"则是用以乐代伤的方式诠释了土家人面对死亡的乐观态度与豁达的生命观;"梯玛"作为土家族文化中的核心,代表着土家人的精神信仰与心灵归宿。  相似文献   

13.
秀山民歌的“哭嫁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山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谣有《哭嫁歌》、《薅草锣鼓》、《酉水号子》、《秀山山歌》、《秀山花灯歌》等。《哭嫁歌》以歌代哭,把难以割舍的亲情、友情及对封建婚姻的控诉表现得淋漓尽致,歌韵婉转,情景动人。本文从秀山“哭嫁”的来历、“哭嫁”的发展历程及部分哭嫁歌文本等方面剖析“土家姑娘哭嫁”这一古老婚礼风俗的民俗特点。  相似文献   

14.
岳池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的嘉陵江和渠江交汇处的台地上,传统以农耕文化为主,境内留存有相当部分的传统习俗,唱哭嫁歌是其婚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哭嫁歌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由于现代化的进程加快,这种传统习俗正在大范围的消失,需要加紧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15.
流行于湘西凤凰苗族哭嫁歌是苗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苗族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本文主要从对哭嫁歌的旋律、曲调、演唱特征、艺术价值进行了一定的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音乐美学意义,以此引起人们的关注,更好的促进苗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广西藤县汉族的哭嫁习俗和《哭嫁歌》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民俗化现象。本是对当地哭嫁习俗的原因、种类、形式、腔调及《哭嫁歌》的内容的描述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栽秧薅草锣鼓歌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栽秧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人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歌腔。栽秧薅草锣鼓歌从生产生成、内容、形式及艺术特征来看,也是土家族民歌中保留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栽秧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哭嫁,顾名思义,为出嫁而哭。歌唱与叙述结合,抒情与发泄并行,人生百味情感杂糅,生命内蕴激情喷发,纵观中华民俗千姿百态,最隆重、最典型、最具影响、最富人性的民俗,当是哭嫁习俗。哭嫁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传承之过程;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特殊形式;在这个过程中,生存智慧、道德伦理、民俗音乐共存共发展,维系着人文的生存哲学与道德传统;哭嫁,当之无愧的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最优秀的传统。五千年来,哭嫁之哭声喜大于忧,哭嫁之歌声希冀大于悲怆;"哭嫁歌",五千年来幸福成河,五千年来哭声如歌;本文从哭嫁之音乐性,哭嫁之民族大义及家国情怀等情愫着手,为中国古代汉朝著名哭家人王昭君歌咏,为千年哭嫁歌《昭君出塞》配乐。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的哭嫁歌是民间文学的一支奇葩。它不仅有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与腔调而且还有精湛的艺术。同时它的产生和兴盛既有特定的社会历史土壤,又是土家女性内心自我剖析的需要。因此,这些社会的,历史的,主观的,客观的等诸多因素促成了其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电影《漂洋过海来爱你》,原名《神农溪之恋》,取材于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在神龙溪畔一个真实的事件。该片讲述了一位堪称天才的日本东京少女画家纯子到长江三峡神农溪游玩时,对当地的纤夫谭大志一见倾心,并漂洋过海追随爱情的故事。在这部凄美的爱情影片中蕴含着诸多土家族文化,比如神龙溪上的纤夫文化,土家民歌民乐峡江纤夫号子和哭嫁歌,土家饮食咂酒、合渣和五香豆干,丧葬仪式歌舞撒叶儿嗬等,下面笔者将逐一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