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解决族际政治整合问题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秉承公民化、同质化的公民国族主义取向,另一种是采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多元文化主义取向。事实上,我国的族际政治整合应当汲取两者之长,在国族认同建构和公民身份建构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调整"族际主义"取向整合思路,实现族际政治整合"区域主义"与"位差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在明花乡裕固族族际通婚数量变动的基础上,从民族选择、通婚圈、人口规模等方面对当地族际通婚状况进行分析,阐明通婚特点以及裕固人对族外婚所持的态度。族际通婚与民族关系交互影响,互动发展。民族间通婚联姻的增多加强了明花乡各族间交往与互动,同时增强了裕固人对他族的认知,导致更大范围内各民族间的通婚。  相似文献   

3.
通过采用半开放自填式问卷,对国内某民族高校228名在校本科生的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和谐融洽,成员之间有积极的交往倾向;(2)多数大学生对其他民族持有较高认同度;(3)生活习惯是影响大学生族际关系的首要因素;(4)大学生普遍能理性处理族际矛盾。对于如何促进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的发展,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共生共享,增加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族际接触,设立族际间群体性共同活动目标。  相似文献   

4.
5.
新疆区内初中班(以下简称“内初班”)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种办学模式,主要吸收疆内农牧地区少数民族为主、品学兼优的小学毕业生赴经济条件较好的疆内城市中学就读初中。以北疆1所城市中学为案例学校,以该校1个内初班的各民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追踪研究,历时1年,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探索该班级学生的族际接触和族际交往过程。研究发现,内初班各族学生持积极的族际接触态度,在族际交往中可以形成跨民族的亲密关系、冲突关系和其他关系。随着交往程度的不断深入,族际交往性质由基于能力、品格等的认知性交往发展为基于陪伴、分享等的情感性交往。高质量族际关系的形成以超越认知的情感联结为标志,族际友谊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民汉混合编班形式为学生族际交往提供了认知接纳环境,混合住宿环境为学生族际交往创造了情感联结机会。  相似文献   

6.
并存多元文化的互动关系,贯穿了民族史的整个过程。因而任何民族的地方势力、政治行为、经济走向、社会生活变迁,不仅取决他与中央王朝的关系,还将受制于各民族地方势力。明代黔中金筑安抚使自己“乞请”改流这一政治行为上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周边各民族地方势力存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不将金筑安抚司纳入与之并存的民族关系网络中去进行综合分析就无法揭示其真实的历史过程。因此,复原了金筑安抚司的真实历史过程,可以提供一个民族史志研究与编撰的范例,可以较彻底的摆脱二元对立民族观对民族史志研究的干扰,澄清民族史志记载的偏颇与失误。  相似文献   

7.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对于主流文学界及学院研究来说应该不再算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对此,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纵观多民族文学论坛走过的历程,从多民族文学问题的提出到理论层面上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挖掘、从对具体问题实践性的研讨到对最新动态的少数民族现实问题进行关注.论坛的每一届都是对前一届问题的延伸。同时,参与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横向关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肯定性行动”改善了美国的种族关系,也引起了法律原则与道德属性的矛盾、是否有悖于主流价值观念、是否导致“逆向种族歧视”等方面的激烈争论。作为现实的政治需要,其能在质疑中不断前行,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国家政权的职能所在,美国国际政治行为的需要,美国政党政治竞争所需。  相似文献   

9.
族际政治整合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探讨其实践形态对各少数民族成员实现由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向同等重要。以天津市双环邨街道为例,通过对该辖区的社区文化、回汉一帮一、劳动保障、入户工作、民族团结月等活动的深入分析,呈现族际政治整合的实践逻辑。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提出了实践形态的族际政治整合之途径。  相似文献   

10.
2012年夏季在重庆永川举办的教育部首届"文学人类学骨干教师高级研讨班"上,文学人类学的跨学科性质得到再次界定,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文学、人类学、历史学、符号学、教育学等不同视角进行了跨学科的讲述与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11.
族际接触理论和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文化自觉"理论是研究民族关系的两种重要指导理论。通过对湖南桑植白族"连理会"文本的文化解读,指出散杂居与聚居有明显区别。对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研究应与对聚居民族的研究有所不同,应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倡导共生互补的理念,以务实的态度认识和处理当前我国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2.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关系,开展社交活动的重要条件就是社交主体拥有社会资源。在广州地区,中国公民与跨境迁移群体的族际交往正是以对方拥有资源的数量为依据。这反映出中国人的族际交往是以寻求物质和精神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3.
题记:第5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于2008年9月22—24日在新疆召开。论坛由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和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来自京、津、川、滇、湘、桂及喀什、厦门和延边等地的数十位学者、研究生参加。与会者从文学、民族学、人类学及民间文学和文艺学等多学科角度展开讨论,在坦承、热烈的气氛中发表了各自见解,亦为推进“多民族文学史观”之事项提出了诸多良好意见。本文系笔者在论坛做的总结发言整理而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年"作为现代汉语一个基本词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具有了丰富的义项。"年"及"年"词族的民族文化内涵甚为丰厚。本文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的方法,将"年"放到词族中进行考察,联系古今,对其意义体系进行研究,进一步探求词汇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明花乡裕固族族际通婚数量变动的基础上,从民族选择、通婚圈、人口规模等方面对当地族际通婚状况进行分析,阐明通婚特点以及裕固人对族外婚所持的态度。族际通婚与民族关系交互影响,互动发展。民族间通婚联姻的增多加强了明花乡各族间交往与互动,同时增强了裕固人对他族的认知,导致更大范围内各民族间的通婚。  相似文献   

16.
傅钱余 《太原大学学报》2012,13(3):29-32,38
跨学科的视野和交叉方法是民族文学研究的必然要求。在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一个不容忽视之处便是文本中的仪式现象。这为民族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角、借鉴仪式理论提供了可能。然而,学界并没有给予仪式现象高度的重视,或是对仪式作文化学解剖,或是将仪式书写理解为风情饰品。以仪式为突破口,借鉴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不但能够让民族文学批评更具有深度,同时也可以在总结、归纳.、反思的基础上形成民族文学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知名学术杂志《当代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共同主办的“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国内外理论界和创作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作家等16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大会围绕“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与中国”这个中心议题展开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这次大会进行总结:文学的全球化:选择与承担;世界文学的理论构建:动态与走向;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影响与创新;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8(3):134-135
3月26日,湖北省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暨“荆楚文学与荆楚文化”研讨会在荆州召开。会议由长江大学文学院承办,参加会议的有包括武大、华师、省社科院、湖大、中南民大在内的18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出版社的近60名代表。会议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学会会长王兆鹏教授主持。会上,长江大学副校长李家宝教授、文学院院长孟修祥教授分别介绍了长大及文学院的基本情况,与会代表就荆楚文学与荆楚文化、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