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5月,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青年论坛在重庆市永川区召开。结合会议"文学向人类学的转向"的主题,回顾了人类学转向的源起与历史,展示了转向过程中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变化,肯定了人类学转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段祥贵 《高教论坛》2012,(12):57-60
知识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文学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在本质上指向一种以跨学科为精髓,以比较文学为方法,追求人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文学人类学。从文学人类学视野出发,外国文学教学应坚持在文化大语境下把握外国文学,坚持比较文学观念,坚持人文精神等教学理念;应重视一些边缘性的文学、生态文学、东方文学以及与文学相关的国外文化等方面内容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从科学与文学关联的角度关注"人类学写作"问题,讨论写作的人类性和人类写作性;提出"人类学写作"就是人类自我认知的文本呈现,是人类文化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4.
2010年底"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组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获得立项,成为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标志。目前正在做的研究项目有"神话历史"丛书,已出版《儒家神话》、《宝岛诸神——台湾神话历史古层》、《韩国神话历史》等成果。2010年出版的《文学人类学教程》被视为该新学科奠基作,书中对"文学何为"问题作出启发性的新阐释。叶舒宪认为,文学人类学是重新打通文史哲界限,衔接"世界眼光"和"中国学问"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2011年,以"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为题的学术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的立项,标志着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正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文章在此回顾了文学人类学的发展历程,感谢了支持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前辈,并提出了未来需要警醒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学人类学真实的把握了人类学与文学、知识全球化的关系,从人类学和文学的相互作用方面入手,解析了自20世纪以后文学创作观念的变化和文学研究的模式变革的一个主要的学术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7.
从文学和人类学各自的特点及二者的区别入手,观桑文学对人类学的影响和人类学对文学的渗透即二者的双向的视野和认同,促进我们对文学人类学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尝试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进行文本阐释,指出文学与人类学的共同取向,文学与人类学对异文化不同角度的认同和关注,以及在双向互动中文学与人类学彼此的共融、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9.
文学人类学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为文学和人类学边缘交叉性科学的文学人类学,提出应重新审视原始与文明,主张到田野中去,到原住民的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文学,从内部去认识文化。这既是我们今日的出路,也预示了今后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们对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介入呈现出多视角、多学科背景的趋势.文章从批评方法的维度对文学人类学研究的态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建设经历了从照搬、移植西方相关理论到自觉的本土实践的过程.反思中国文学人类学建设的自律性问题,是在当下人文时空内对古典知识话语合法性的确证和再审,这是对学科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重新判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独特的存在形态,使得传统的文学研究模式正转向立体的人类学策略.因此,文学人类学以及审美人类学应该站在更为宏阔的制高点上把握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人类学现实和当代中国多元化审美样态.  相似文献   

12.
文学人类学走向新世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首届讨论会于1997年11月在厦门召开。若干海外学者以个人身份参加了会议。这里选刊的是会议第一天的几篇发言。这些发言触及中心霸权话语消解以后新世纪文化的多元性,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重构和走向世界;文化和文学研究必须注重“过程”,特别要注重其讲述和创作的“环境”或“展演”(performance),重视传播者、接受者和研究者的再诠释;必须警惕文化保守主义的抬头,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需要开放和刺激,但又必须建立具有自己话语规则和系统的中国学派,他山、我山“两石并用”;诗歌和诗学进入人类学;“文本/田野”互动,共有文化和民间文化资源共享;学科相撞才能达成跨文化和跨国界的融会贯通。所以,有人认为,“人类学的文学(批评)是最有生命力”的新兴学科,所谓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中国话语正在形成。这些都可供学术界批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师专学报》2010,(4):F0002-F0002
徐新建教授,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系主任,哈佛、剑桥和悉尼大学访问学者,四川省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重点基地研究员、国家985创新平台“民族文化遗产方向”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14.
叶舒宪的《文学与人类学》主要讲述了人类学的兴起,文学与人类学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将文学与人类学联合起来考察,为文化的文学研究拓宽了更多的可能性。叶舒宪提到在文化趋同时代,求异思维的重要性,因此地方性知识,体验性知识,原始文化等被提出来以保持人类思想之“异”,而“求异”思想的存在不仅仅受到文化趋同的大背景影响,同时也是对工具理性的反叛。  相似文献   

15.
傅钱余 《太原大学学报》2012,13(3):29-32,38
跨学科的视野和交叉方法是民族文学研究的必然要求。在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一个不容忽视之处便是文本中的仪式现象。这为民族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角、借鉴仪式理论提供了可能。然而,学界并没有给予仪式现象高度的重视,或是对仪式作文化学解剖,或是将仪式书写理解为风情饰品。以仪式为突破口,借鉴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不但能够让民族文学批评更具有深度,同时也可以在总结、归纳.、反思的基础上形成民族文学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6.
叶舒宪教授是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积极倡导者及革新者之一。从他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之路可以看出,他常常能引风气之先并给人以学术启迪性,是因为他能从个人的学术之路以及国际学术思潮的变革中不断地调整自己,反省自己,超越自己。经过近30年的努力,由他所倡导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已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及好评,他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学提供了崭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门显学.人类学定义的演变折射出学科内涵和性质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变化.文学与人类学结合而成的文学人类学,显示了现代人文学科之间的碰撞对话与整合共生.关于文学人类学学科之归属、定义等的讨论,成为20世纪末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在世纪之交学科开放的学术语境中,文学研究者可以从文学人类学的创生与发展中获取多元的方法论启示,从而在文学批评上取得更多的实践可能.  相似文献   

18.
文学虚构的人类学根据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文学虚构之所以具有人类学根据,是因为它与人类的本质属性紧密相关。文学虚构不但能够满足人类的审美交流需要,还能满足我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和扩展自我的需要。虚构通过表演与文本游戏,把难以表现的可能性世界表现出来。现实限制着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文学虚构却能够让我们发现存在的秘密,体验生命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人文科学领域最杰出的学者——诺斯洛普·弗莱,在其经典的文学批评理论建立过程中,大量运用了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这种跨学科的创新研究,拓宽了其文学批评视域,从而形成了一种大文化视野。弗莱分析研究了大量具体的文学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结合“退后看”的方法,形成了一种总体的文学观。在总体的文学观中,弗莱寻觅到了文学的神话“原型”,归纳出了文学发展史中的典型模式,通过对典型模式的总结,发现了文学对自然的模仿及文学发展过程中与自然四季变化相似的循环规律,这一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无不渗透出文学批评与人类学知识的交汇,以此形成了弗莱独特的文学人类学思想。通过对弗莱文学人类思想形成过程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对这位文学批评家及其文学批评理论有更丰富的认识,还能充实我们文学人类学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地域文学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在地域文学研究中,不管是对于地域作家(群)的研究还是对地域文学或地域文学流派的研究,都离不开地域环境、地域文化(民俗)以及蕴于其中的生存哲学。以文学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地域文学,能拓展视野,突破创作和研究的狭隘,深化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