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毛泽东的认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以实践为基础探讨了知行关系,不但超越了中国传统的知行观.而且成为了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讨论了毛泽东的认识论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知行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题 ,但毛泽东知行思想又滋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毛泽东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的基础上有所超越 ,并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机结合 ,形成了其独特的知行思想  相似文献   

3.
知行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儒学史上,孔子最先论及了知行问题。他的知行理论涉及道德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一直以来,人们对其道德论意义作了重点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但其中所蕴涵的认识论思想也是传统哲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在其道德论意义的基础上,探讨其认识论意义,以及它对我们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知行观在我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朱学有所不同,王阳明出于对当时流行的知行不一的社会风气的批判,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王学侧重于身心性命的修养,主张人心向善,并以良知为本体,凸显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知行范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希望建立统一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5.
朱熹"知行"思想是其哲学思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了朱熹哲学思想的整体风貌,对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被统治者奉为圭臬。从学思行不可偏废、精察力行以及博文约礼三个方面对朱熹"知行"思想进行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强调知行的统一,为学和践履的一致,是中国德育思想的重要特点。邓小平同志的德育理论汲取了“知行统一”观的精华,对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内容和更高的要求。《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也从“知行”两方面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总的和具体的要求。本文就如何贯彻落实《大纲》,怎样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借鉴中国教育思想的“知行统一”观,从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要求、道德行为的示范、道德行为的训练和道德行为的评价四方面进行探讨。一、大学生道德行为要求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要求应符合…  相似文献   

7.
思想品德课教学,目前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晓理不明、导行不力、知行不一的现象。对此,根据《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提出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我们在山前村小学从中年级开始到高年级结束,连续进行了“知行统一的考评”专题研究,探讨思想品德课的考查方法,并以此促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其做法如下: 一、灵活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可不受课目排列顺序的限制,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我们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把教材分成若干单元,按单元进行教学,并  相似文献   

8.
贺麟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他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提出了"知行不分先后"、"知行永远在一起"、"知行平行"等观点.贺麟的新"知行合一"观,对当前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知行统一在师德建设中的重要性作了深入分析,提出知行统一的师德建设,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是根本,刻苦钻研和与时俱进的治学精神是关键,仪表端庄、严守纪律等文明习惯是保证。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一些优秀的思想观点,诸如"物生有两,相反相成"、"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合而不同,执两用中"等矛盾观,知行先后、知行分合、知行轻重、知行难易等知行观,还有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人际和谐思想,自省、自讼、内省的道德修养方法等关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培养的思想,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别具特色的问题之一。宋明以来,它以个人为主体,主要围绕着知行的先后,分合,轻重,难易展开讨论的,这可以看作中国古代知行观的范式。王夫之穷尽了这一范式的发展余地,成为中国古代知行观的集大成者,在王夫之知行观的抽象理论中包含着封建主义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中学思想政治课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起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导方针,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养成相结会,引导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为此,我们在重庆市南岸区各中学开展了思想政治课“促进知行统一”教学模式的课题实验。三年来,我们对思想政治课的目标、教法、学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着重探索和建立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促进知行统一”教学模式的内涵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解决“无知”与“有知”、“认知”与“行为”…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体育锻炼中知行分离原因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华章》2010,(33)
本文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出了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知行分离现象,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探讨了体育锻炼中知行分离的涵义,最后对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使得广大大学生和体育工作者对此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引起高度的重视,从而通过多种渠道改变和减少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知行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14.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认识,"行"主要指人的实际行动,"知行统一"就是道德认识和实际行动的统一。当前初中学生在思品课的学习中懂得了道理,却不能很好地把它转化为实际行动,知行不一,导致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差。如何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谈谈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5.
思想道德教育,乃至整个文化教育,讲究知行统一,讲究实践躬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把学习中获得的政治思想观点和道德观念,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三个矛盾。第一,知与不知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是实现知行统一的必备条件。第二,信与不信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是实现知行统一的前提条件。第三,知与行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才能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落后,常常出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学而不信,知…  相似文献   

16.
韩杰  粟斌 《焦作大学学报》2014,28(3):110-112
针对知行问题,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探讨.孙中山在改革和革命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批判了中国传统的“知易行难”说,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知难行易”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代大学生知行分离现象,运用唯物辩证法内外因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出大学生道德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为找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知行脱节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值得关注的现象。从受教育者思想与行为的前后一致性角度看,受教育者"知行脱节"主要表现为知"前"行"后"以及知"后"行"前"两种形式。"症候分析法"运用反思性与生产性认识,着力解决"知行脱节"中的知"后"问题;通过思想观念的"激活",解决"知行脱节"中的行"后"问题。运用"症候分析法"要着眼于思想观念从产生、被接受到应用的三个阶段,依次进行,逐步弥合"知行脱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面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知行脱节、知行背离的现象,通过理论梳理与教学实践研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在理论教学中坚持"以知导行":培养理性、纠正偏差、提升认知;在实践教学中促进"知行转化":培养情感以强化行为意愿、加强实践以巩固认知状态、锻炼意志以促进知行统一;在考核评价中推崇"知行并重":考核内容上理论与品行并重、考核主体上教师与学生结合、考核方式上静态与动态互补。  相似文献   

20.
冯契的知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行关系是认识论必须面对的问题。冯契在其广义认识论中对知行关系及其辩证运动的结果作了详细的探讨。首先,他分析了认识是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次,他对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化机制作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最后,他指出了知行转化、天人交互作用是人获得自由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