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醉酒型危险驾驶罪设立十一年来的法律实施效果存在争议。以法律经济学的视角看,单一注重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入罪标准可能导致针对醉酒驾驶的法律制裁效果落入非帕累托改进区。破解有关争议的关键不在于法律制裁的严厉程度,而在于其系统性与合理性。醉驾入刑后,我国醉驾制裁体系至少出现了三个问题影响了其系统性与合理性,即严苛的“血液中酒精浓度值”醉驾测试方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与《刑法》的行刑衔接真空,以及醉驾制裁体系内生的隐性制裁打击失当。基于此,时机适当时宜修订关于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法条规定,构建更为科学的罪状标准;促进《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刑法》在醉驾制裁方面的合理衔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瑞安模式”,尽快增设“前科消灭”制度,实现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真正微罪化。  相似文献   

2.
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驾驶行为的定罪处刑问题,应当严格按照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来检视危险驾驶行为是否构成该罪,在定罪准确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罪刑均衡,以实现刑法的规范价值和预防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车、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入罪。针对实践中醉驾取证难、免刑缓刑适用、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衔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交通违法犯罪案件定罪两难选择问题,立法上避重就轻、条文设计不合理、罪名不统一和量刑失当等缺陷,宜在《刑法》中单列危险驾驶罪,并对危险驾驶行为的客观方面及量刑档次设置专门法条。  相似文献   

4.
庄嘉 《华章》2011,(16)
<刑法修正案(八)>是着眼于当前社会形势和惩治犯罪的现实需要对我国刑法作出的又一次重大修正.而对刑法分则的修改是此次刑法修正的重要内容.在相当多的人眼中,醉驾入刑是刑法修正案(八)的一大亮点,是对醉酒驾车肇事行为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重大隐患的一次正面的回应.然而,"危险驾驶罪"在罪状表述方面存在不周诞性以及不合理性,有待改进.将这些问题予以及时提出并进行相关思辨,对刑法的进一步完善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刑法的谦抑性指的是只有在立法机关认为某一规范必不可少,确实没有其他更好的可以替代刑罚的方法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将某种违反法律秩序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行为。从刑法的谦抑性原理分析,醉驾入罪不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从刑法追求的效益和公正价值分析,其不能满足效益和公正价值的内在要求。因此,醉驾行为不应当被规定为犯罪。  相似文献   

6.
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跨越性的将帮助犯正犯化以更好适应刑法面对网络空间下共同犯罪异化的打击场域.对于中立帮助行为入罪的问题我国学理界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梳理公开判决文书不难发现该罪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下游犯罪行为认定模糊化、帮助行为危害附属化、明知情形过于形式化以及忽视对于帮助行为综合性判断的整体样态...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行为作为犯罪处理。"醉驾"入罪实施一年来,醉酒驾驶高发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司法实践中缺乏对醉驾判处缓刑、免刑、从轻、从重处罚的详细标准,导致各地法院对同样的案件处理结果不一样。细化醉驾的量刑标准,区别对待不同的醉驾案件,避免选择性司法,才能更好地体现法律对每个醉驾者的公正裁决。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22,(1):47-52
危险驾驶行为能否适用刑法第114条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否定论坚持行为标准说的立场,而肯定论主要持危险标准说的立场。这一争论主要源于对以下问题的认识分歧:危险驾驶罪是否包括具体危险犯,危险的相当性是否是抽象危险犯与具体危险犯的区分标准,如何理解危险驾驶罪的罪过形式。刑法第133条之一的规定包括抽象危险犯和具体危险犯两种情形;基于危险犯的立法及理论,具体危险与抽象危险之间并不存在实体上的区别,危险的紧迫性不能成为危险驾驶行为刑法适用的标准;危险驾驶罪的立法本意在于规制过失危险驾驶行为,故意危险驾驶行为应适用刑法第114条。  相似文献   

9.
危险驾驶罪是以故意为主观方面要件的犯罪,醉酒驾车构成该罪必须要求行为人对与醉酒驾车行为相伴而生的危险结果具有故意心态。醉酒驾车案件中,行为人对危险结果具有预见义务和预见能力,实践中也有充分的事实根据认为行为人已经完成了这一预见。进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应当成为醉驾者免责的唯一的主观方面的事由。在司法实践中,必须根据行为和事实对行为人的主观方面进行准确认定,以实现危险驾驶罪司法认定的主客观相统一。  相似文献   

10.
《刑法修正案(十一)》在侵犯著作权罪中新增了信息网络传播的行为类型,然而《著作权法》和《刑法》对该行为的违法性评价不一致,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民刑倒挂”的异常现象。为了更好地实现网络时代著作权保护的刑民衔接,应当采取缓和的违法一元论作为违法性评价的判断立场。在此基础上具体认定信息网络传播型侵犯著作权罪:其一,在传播形式上,侵犯著作权罪仅包含交互式传播而不包含非交互式传播,深度链接行为具有可罚性;其二,在传播范围上,侵犯著作权罪仅包含直接传播行为,提供网络技术服务的间接传播行为不能构成侵犯著作权罪。  相似文献   

11.
醉酒驾驶行为给社会、公民造成重大人身和财产损失。自2011年5月1日“醉驾入刑”实施以来,其行为由原来的违法行为变成了犯罪行为,性质意义发生了根本变化。全社会广泛关注“醉驾入刑”能够真正按质按量予以落实,公安交警作为“醉驾入刑”法律的执行者和捍卫者,要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执法,要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为亲情和危险所动。  相似文献   

12.
传统法理学研究问题的角度侧重于对法的一般性原理、概念、体系、法与社会关系等宏观问题的分析,其往往习惯于形而上的抽象化思考,对具体的社会问题则以近乎傲慢的姿态而拒绝介入,其结果是我们的法理学在法律实践生活中的失语和没落。现今的中国已进入一个现代社会的转型阶段,这个时代是法学在中国的发轫与发展并面临巨大危机的时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部门法在操作层面上给予具体的解决,同时更需要借鉴法理学的体系化、价值化思维给予直接的关注和指导,这是当代法理学应有的使命。本文通过对醉驾入刑的法理学角度的分析来回应对以上观点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危险驾驶引起严重事故的案件数量急剧攀升,暴露了我国相关立法的不足。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的通过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危险驾驶入刑的激烈讨论。笔者认为无论从目前的交通现实环境还是未来的发展情况,在我国将醉酒驾车入刑,设立危险驾驶罪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道德"知"、"行"是德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二者关系密切,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先导,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的产物和外在表现。近期,高校加大了对大学生道德知行的培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人们道德知行之间产生矛盾,出现言行不一现象,严重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矛盾必须在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优化社会环境,形成道德知行统一的氛围;引导教育对象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最终形成道德习惯;以实践训练的方式搭建内化与外化的桥梁;加强民主法制与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巩固道德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5.
对部分研究生认知内驱力弱化的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内驱力是个体求知的一种需要,是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内部动机。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的转变,部分研究生的认知内驱力呈现出弱化的趋势。本文透过研究生认知内驱力弱化的具体表现,重点分析了隐藏在这种现象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教育根源以及研究生主观上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强化研究生认知内驱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酒驾入刑"的正式实施,不仅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要使"酒驾入刑"真正收到理想的效果,还需对现行醉驾的认定标准重新确定,并对"代驾"行为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esents a socio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epidemic of bulimia on college campus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sychological stresses underlying bulimia derive from a historical change in the social demands and expections contronting women. Weight control and the obsessive drive for thinness are seen as the symptomatic efforts to manage these stresses and achieve some measure of control. The social dynamics of bulimia are also analyzed, particularly the role of imitation and social learning in the spread of the symptom, as well as the response of others to bulimic symptomatology. Finally, it is suggested that bringing and vomiting have become almost a normal social practice in certain group situations, raising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behavior has become a kind of ritual activity.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this interpret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超载超限是道路交通中的一种违法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安全。但现行以行政为主导的治超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在长期的治理实践中收效甚微。因此应借鉴域外治超的经验,考虑将超限超载入刑,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在超限超载入刑的路径选择方面,应列为"危险驾驶罪"的一种情形。并且针对当前"双超"难以治理的现状,在犯罪类型上考虑设立为抽象危险犯更为适宜。尤为重要的是,在超限超载入刑的同时,还需完善其他配套措施,以充分发挥入刑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increases in volume drunk of a solution, prior to poisoning, lead to greater learned aversions. However, this effect may be due totally or partially to differences in time spent drinking rather than to amount drunk. When duration of drinking is held constant, rats differ spontaneously in how much of a solution they drink. In 29 experimental groups, varying in procedural detail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mount drunk on the training day and percent preference for the solution on the test day (the opposite of aversion) was positive in 16 cases, negative in 13, and usually low. Regardless of whether volume drunk affects taste-aversion learning under some conditions, evidently it is sufficient to control duration of drinking rather than volume, since the spontaneously occurring variations in volume have only slight, if any, effects on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earned aver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