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11年5月,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青年论坛在重庆市永川区召开。结合会议"文学向人类学的转向"的主题,回顾了人类学转向的源起与历史,展示了转向过程中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变化,肯定了人类学转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2010年底"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组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获得立项,成为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标志。目前正在做的研究项目有"神话历史"丛书,已出版《儒家神话》、《宝岛诸神——台湾神话历史古层》、《韩国神话历史》等成果。2010年出版的《文学人类学教程》被视为该新学科奠基作,书中对"文学何为"问题作出启发性的新阐释。叶舒宪认为,文学人类学是重新打通文史哲界限,衔接"世界眼光"和"中国学问"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2012年夏季在重庆永川举办的教育部首届"文学人类学骨干教师高级研讨班"上,文学人类学的跨学科性质得到再次界定,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文学、人类学、历史学、符号学、教育学等不同视角进行了跨学科的讲述与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建设经历了从照搬、移植西方相关理论到自觉的本土实践的过程.反思中国文学人类学建设的自律性问题,是在当下人文时空内对古典知识话语合法性的确证和再审,这是对学科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重新判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独特的存在形态,使得传统的文学研究模式正转向立体的人类学策略.因此,文学人类学以及审美人类学应该站在更为宏阔的制高点上把握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人类学现实和当代中国多元化审美样态.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是在20世纪成长起来的新兴学科。 20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创作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无不深受人类学的影响。同时,20世纪的人类学表述范式也经历了从"科学"到"文学"的转向。梳理这两方面的重要转向及其相互关联,是把握新世纪思想变革和学术创新的极好契机.也是本次会议的主旨。  相似文献   

6.
叶舒宪教授是当代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积极倡导者及革新者之一。从他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之路可以看出,他常常能引风气之先并给人以学术启迪性,是因为他能从个人的学术之路以及国际学术思潮的变革中不断地调整自己,反省自己,超越自己。经过近30年的努力,由他所倡导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已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及好评,他的文学人类学研究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学提供了崭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重庆师专学报》2012,(4):F0002-F0002
6月9日上午9时,由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和我校共同主办,学校科技部、霞庆文化遗产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青年学术论坛在我校恪勤楼304会议室开幕。  相似文献   

8.
从科学与文学关联的角度关注"人类学写作"问题,讨论写作的人类性和人类写作性;提出"人类学写作"就是人类自我认知的文本呈现,是人类文化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9.
由于叶舒宪的大力倡导与实践,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影响日益扩大,进入诸多高校文学院、历史学院、外语学院和文学、民俗学等研究机构,又通过这些机构与部门的研究扩大到整个文学研究领域,使中国文学研究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一个阵容强大、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特色鲜明、具有明确领军人物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新学派。我们吉林师范大学这个中国北疆地区的普通高校,受到叶舒宪及其治学思路的影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发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是一个个案,但它很真实地表明了文学人类学派对文学研究的重大影响;由我们这个普通高校的变化,文学人类学新学派的学术价值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和叶舒宪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展示了在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情景中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两种基本理路。这两种基本理路的形成,有其时代的必然因由。可以说,闻一多和叶舒宪学术研究上的得失也完全是因了二人所处时代的缘故。一闻一多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是以文学为维度,体现以民俗学、人类学发现“民族的诗”的审美意蕴的研究旨趣。“在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11.
文学人类学真实的把握了人类学与文学、知识全球化的关系,从人类学和文学的相互作用方面入手,解析了自20世纪以后文学创作观念的变化和文学研究的模式变革的一个主要的学术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门显学.人类学定义的演变折射出学科内涵和性质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变化.文学与人类学结合而成的文学人类学,显示了现代人文学科之间的碰撞对话与整合共生.关于文学人类学学科之归属、定义等的讨论,成为20世纪末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在世纪之交学科开放的学术语境中,文学研究者可以从文学人类学的创生与发展中获取多元的方法论启示,从而在文学批评上取得更多的实践可能.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和人类学各自的特点及二者的区别入手,观桑文学对人类学的影响和人类学对文学的渗透即二者的双向的视野和认同,促进我们对文学人类学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4.
文艺存在研究是文艺研究的基本学理空间,文艺学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界面延展其学科言说,并在言说分异中形成各种不同的知识框架,每一个知识框架都有其文艺存在之议的语指规置.新兴的文艺人类学乃是这些知识框架行列中的新的一员,它按照自己的语指规置选择其知识学向度.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表意实践活动,文学表述的意义问题在文学理论中的讨论是一贯的。论文尝试用叙事理论的多种观念来阐明在哲学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学表述的意义,即作为文化形态诸种样式之一的叙事活动,文学表述服务于人(类)的自我认识、自我解释、自我塑造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进程。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是散文圣手,又是功力精湛的文学评论家,是十分典型的学者型作家。其文学评论将学理精神与文本批评、史笔意识与现代理念,将理论色彩与形象品格、审美愉悦与诗体散评,将辩证视角与精神探寻、入学思考与文体风格这三对关系巧妙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文章提出新时期的审美文论是对传统认识论文论的丰富和发展,是认识论文论的新阶段,但它没有脱离哲学认识论的基础,有着不可避免的缺憾。实践是感性的,在突出主体论和人类学本体论的文论语境中,实践论不是认识论的附庸,也可以不作为认识—实践关系的一维,而只作为本体论的存在。审美体验论的提出,为实践论文论的存在和发展拓开了新径。世界—作家—文本—读者是一个系统,对作为个体的作家和读者体验的强调,是实践文论发展的新的里程。  相似文献   

18.
文学经典问题值得人们认真思考。它大概缘起于人类学的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现时代的要求等三个方面的原因。文学经典的创造是文学经典文化化的过程,建构与重构是其主要环节。文学经典的创造过程一般包括前经典化、经典化以及后经典化三个阶段。文学经典通常有文化性、典范性、主题思想的多调性以及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等特点。文学经典的功能往往是综合性的、复杂性的。它对于现时代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