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月楼》与《家》人物塑造之不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家》与《追月楼》同是家族题材小说,但在对中心人物的选择及人物的命运安排上,却有很大差异。本文以横向比较的方式,分析两部作品对身份大体相同的主角们的不同处理方式,指出其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两位作家批判重点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叶兆言运用戏仿文学经典的手法创作了中篇小说<追月楼>,对巴金名作<家>进行了全新、大胆的重写,颠覆了<家>中的革命、爱情等观念,并对现代文学家族小说叙述作了一定修正.  相似文献   

3.
铺叙,是柳永词的重要艺术手法。本文主要通过《望海潮》和《雨霖铃》分析柳永词铺叙手法,进而把握柳永词的铺叙规律。  相似文献   

4.
阅读《追风筝的人》主仆两人之间友谊的故事.分析探索男主人公阿米尔寻找心灵救赎的心路历程。这两个男孩吃一个奶妈的奶长大,他们总是并肩而行,情同手足,竭力维系着纯洁的少年友谊。但由于出生、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宗教、经济、个人特质等诸多的不对等,注定了这种友谊是脆弱的,并长期拷问与折磨着主人的人性与良心。  相似文献   

5.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相似文献   

6.
沙婷婷 《学语文》2008,(4):41-41
柳永的《望海潮》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者为词,一者为文,差异之大不言而喻,可二者在艺术手法和时代气象上颇有神合之处。  相似文献   

7.
"抵庄"有"打算"义,"派"有"应该"义,"一共"有"从来、一直"义,"合式"有"满意"义,"偏生"有"偏偏"义,"编派"有"捏造谎言讥诮别人"义,"放"有"板起面孔的动作"义,"媒孽"有"用语言冤枉、诬陷他人"义.  相似文献   

8.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一个成长、背叛和救赎的故事.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复杂的心理形象耐人寻味,他对自身身份充满质疑,在不断地自我追问和反思中,经历了从最初背叛哈桑、对父亲由爱生恨到最终踏上故土拯救哈桑之子的成长过程.阿米尔的一切行为,都是遵循于内心的本真生命感觉.  相似文献   

9.
《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相似文献   

10.
《黄埔潮》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军校创办的一份重要的革命刊物。黄埔同学会以其为旗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随后共产党人逐渐掌握了《黄埔潮》的话语主导权,使之成为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舆论阵地。大革命失败后,《黄埔潮》沦为新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丧失了革命色彩。  相似文献   

11.
《追风筝的人》是由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根据亲身经历写作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一经出版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诸多评论家和读者的关注,被翻译为50多种语言。小说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少年阿米尔的成长过程,讲述了一个人经历了磨难后,逐渐成熟的过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晶 《考试周刊》2009,(38):29-30
比较对照形成冲突是畅销书《追风筝的人》的一大写作特点,本文分别从小说故事发生时间、地点的变化对比,人物性格及成长的对比,情节细节的对比等方面阐述了作品中对比的使用及其所产生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3.
《西厢记》与《倩女离魂》是元代影响力较强的两部爱情剧作,它们展示了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两部作品在某些情节上有许多的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14.
柳永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读者有较为亲密交流的词人,在创作中较为重视与读者间产生的文学互动。在柳永《望海潮》中,我们可以看出柳永不仅将现实经验中的情愫与文本内容进行隐晦贴合,还将读者因素暗藏于诗词文本的创造之下,共同营造出“真实作者——真实文本——真实读者”的世界,故而《望海潮》突破了柳永之前的词话形式,探索了词话写作的新的可能,同时也体现了柳永在词话文本形式的诗词创作史上所独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追风筝的人》以作家卡勒德·胡塞尼自己的部分生活经历为蓝本,以传统的阿富汗为背景,以主人公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之间的友谊﹑背叛和救赎为主轴,故事情节涵盖了阿富汗动荡的近30年重大历史事件。小说自问世以来,全球热销上千万册,在各国读者之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反讽修辞的角度,通过分析小说的言语表达、人物塑造与情节结构设置,可以全面展现胡塞尼在小说创作中所呈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陈善华 《学语文》2002,(6):15-15
“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听潮》中这个提挈全文的句子启示我们: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是这篇作品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确切地说,就是要使学生受到作者对“海潮音”的审美情趣的感染,学会欣赏这个“伟大的乐章”并认识“海的美”,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一、由于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必须高度重视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才能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积极活动起来。指导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  相似文献   

17.
阿富汗籍美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作《追风筝的人》就是把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体流浪体验放逐到了至今处于水深火热的阿富汗民众的悲惨境遇之中,用一个个体流浪经历激活了处于主流文明之外不堪重负的边缘群体的灵魂挣扎。对此,从流浪、追寻、回归等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地束缚着高校的综合改革。所以改革高校后勤工作,逐步实现社会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高青 《语文天地》2010,(5):24-26
望海潮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相似文献   

20.
《浙江潮》是20世纪初年闪烁着爱国主义光焰的革命刊物。它鼓吹反帝,坚持民族主义;主张反清,向往民主立究;又大胆提出向西方学习,把爱国同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对于推动当时革命思潮的高涨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