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婷 《文教资料》2008,(25):73-74
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论关学,认为人具有先验的符号能力,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个命题,构建了自己的艺术符号论的美学体系.艺术的符号论在人类情感与生命形式的统一中获得求解.艺术抽象具有超越性的价值.从艺术创作出发,以基本幻象作为艺术分类依据具有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胡莹 《时代教育》2005,(1):74-75
苏珊·朗格(1895-1985)--美国当代女哲学家、艺术理论家,她以其导师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为理论基础,构建了“符号论美学“,影响至今犹存.《艺术问题》是苏珊·朗格的一本演讲稿合集,这些讲稿以苏珊·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之创造“①这一符号论观点为基础,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艺术本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苏珊·朗格在艺术符号论中将美学理论与艺术现象完美结合,归纳为虚象、幻象和抽象三个层次。虚象是艺术符号的表层,要求设计者通过独特的装饰符号表达自身的情感和向往,激发观者的心理共鸣;幻象是艺术的本质特征,要求设计者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设计手法,使装饰的符号独特而醒目;抽象是艺术价值的核心所在,提示设计者充分表达情感,反映商业化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商业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普通情感符号和非情感符号在审美情感的作用下上升为艺术语言符号。普通情感符号和非普通情感符号转化为艺术情感符号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普通语言符号转化为艺术语言符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艺术语言得以实现其语言表现功能;从普通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具有表情功能的艺术语言符号;艺术语言通过艺术语言符号的同构功能和艺术语言符号的瞬间整合功能表现意象。  相似文献   

5.
王妍 《文教资料》2013,(31):23-25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创造”是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对艺术下的一个经典定义,指出了艺术符号、人类情感、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诸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她的符号理论得益于恩师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的本体论阐释,从而剖析了各种艺术符号的具体特性。而针对其中的艺术创造抽象过程所得到的艺术幻象,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用了很大篇幅阐释了其产生、特征以及各门艺术类型的基本幻象与二级幻象问题。认为“幻象”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6.
符号论美学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风靡欧美的美学思潮。它认为,符号是揭示意义的一切现象的集合。符号美学主要是围绕“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这一命题而展开,它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构成。以符号美学的观点看来,古诗词阅读也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由外在的语言形式(能指)和这种语言形式所揭示的文化内涵(所指)所组成,而这种文化内涵的实质就是人类生命活动历程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以卡西尔和苏珊·朗格为代表的符号论美学,其艺术鉴赏理论由本质论、创作论、鉴赏论几部分组成.体验“意味”与生命形式是鉴赏的内蕴,艺术“意味”存在于在艺术抽象基础上以幻象形式创作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中,它不同于推论性符号形式,线条、色彩等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问的关系,以激起人们的审美感情,即“有意味的形式”。同时,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而情感的形式又是生命的形式。艺术品的结构与生命的结构极为相似,且有着象征性的联系。要想理解无法用语言言说的艺术“意味”,只能用直觉来体现。只有当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直觉能力发现观照对象与自身生命永恒一致的时候,对象才能给人以美感享受。当然,直觉又是一种基本的理性活动,是一种“定型”心理功能,它包合热爱、情感、理解等心灵机能的综合性感知活动。总之,符号论美学从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艺术产生的本质原因和艺术鉴赏生成途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但它忽视艺术实践因素的渗入,具有唯心论成分和形式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符号论视角重新解读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克罗齐将人类的先天认识能力视作一种符号能力,人只能以符号化的思维认知世界,这一认识过程就是表现,表现即符号。艺术是融化了情感的意象符号,这种符号悬置了它所指涉的客观世界,复归到人类的精神活动之中,随人类精神不断绵延创造。符号思维也是克罗齐精神哲学发展模式的隐喻,它是一种对精神活动全体进行分节与解构的策略。然而,克罗齐的符号概念是内在矛盾的,他过于强调符号的诗性意义和永恒变化,否定符号之间存在本质性差异,这导致审美活动与语言理解缺乏普遍性框架,从而落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窠臼。克罗齐对符号的诗性运思纵然偏颇,却也昭示着在那个被工具理性宰制的世界中,人类向语言与艺术复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来,表达情感的语言符号同普通的指令性语言符号是不同的,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也就是说,普通语言要经过变异后转为艺术符号,才具有传情显意的审美资质。那么,怎样变?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以为,对情感有着较强的表现力而往往为人所忽视的是语言的装饰性  相似文献   

10.
把卡西尔的符号哲学思想运用于美学,认为艺术创造出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表达着人类的情感经验、具有情感认识与教育的功能,苏珊.朗格的符号美学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颇具韵味的语言艺术 ,艺术语言的符号通过自然的情感逻辑来显示其结构和脉络的“意合性”与“神摄性” ,从而在物质材料上为艺术语言的表达效应提供了美学基础 ,同时也使艺术语言的表达效应必须穿透一种侧重于写意的隐喻形式 ,才能获得破译。虽然这种符号形式在可接受性上不易为受话主体把握 ,极有可能导致艺术语言的表达效应的流失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由大量的不合格的艺术语言符号形式所导致的艺术语言表达效应丧失殆尽的情况。艺术语言符号形式的可接受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风貌的重要组成方面 ,也是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2.
苏珊·朗格借鉴了卡西尔的符号论,把克菜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纳入自身的范畴,同时吸取了荣格的"原型",在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经过吸收、改造、剔除、发挥,将"情感"与"形式"巧妙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符号艺术理论.但脱离社会实践的背景去解释艺术,又使她的理论呈现神秘主义的倾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符号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最基本方式,也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20世纪以来,符号学成为重要的哲学观和方法论。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玉雕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能够系统表达的文化符号。独山玉雕艺术无论从玉料本身的特质还是艺术家们的主体创造,都涵纳着自然、人文、社会、历史诸多符号因子,以此丰富了独山玉雕艺术情感表达和美学呈现,独山玉雕艺术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符号美学彰显的载体。当代独山玉雕艺术与符号美学相得益彰,共同扮靓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百花园。  相似文献   

14.
艺术符号是一种表达情感的符号.艺术表现的终极目的,就是表现人类的共同情感,而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教育,在艺术的审美过程中突出艺术的情感教育,使受教育者在课堂上或业余活动中,运用艺术的寓教于乐的形式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艺术语言也是一种符号。从其外部形式功能来看,它是现实的编码体系,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载体。本文从语言符号的特征方面来分析艺术语言符号的生成因素,并通过对艺术语言话语组合的分析,试图寻找其形式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当代西方各个美学流派杂色纷陈,各种倾向交相更迭之际,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论美学倍受青睐,文章主要从符号论、艺术、生命形式等方面对艺术符号论美学作了一个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从原始先民始 ,人类就萌发了艺术的种子。原始艺术是一种表达情绪的姿态符号。在共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 ,原始人用越来越多的艺术形态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想像。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艺术日益走向繁盛 ,于是有了音乐、美术、戏剧、曲艺、电影等种种艺术形式。但无论何种艺术 ,一旦人们进入它的范畴也就进入了审美 ,便感受到艺术的触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 :艺术作为美的最高形式 ,它的任务是感动心灵 ,美的功能就是“感动心灵”。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倡以美育代宗教。由此可见艺术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8.
苏珊·朗格借鉴了卡西尔的符号论,把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纳入自身的范畴,同时吸取了荣格的“原型”,在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经过吸收、改造、剔除、发挥,将“情感”与“形式”巧妙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符号艺术理论。但脱离社会实践的背景去解释艺术,又使她的理论呈现神秘主义的倾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艺术作为一种美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小学语文中的艺术美无处不在.语文文本是一种符号的艺术.语文的文本符号负载着人的思想、情感、意识,字符从产生那天开始,就被赋予了灵魂和生命力.它所承载的语言、思想、情感也同时发生.因此,语文文本不仅仅是载体,它更是人类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有其美术、音乐的特质,它与美术、音乐本身存在着水乳交融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艺术是将人类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把人类情感转变为可见或可听的形式的一种符号手段。原始陶器尽管塑造方式不一,器形和纹样也形式多样,但在内容上都是人类原始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蕴涵了人类最初的审美情感,是人们对当时社会稳定或纷乱产生出的或轻快恬静或抑郁沉闷的情感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