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放以来,文学界对我国报告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一种看法认为“这种文学形式,自古以来就大量发展着”,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其实都是报告文学作品,而“报告文学”的名称,“不过是后来加的”。①另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三十年代在抗日救亡中“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②这种意见大都是采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一些论述报告文学的文章的看法。第三种意见认为,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真”与“情”问题进行了较详细地阐述,并提出了作为一种特殊文学表现形式的报告文学而言,它不仅仅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也是作者浓烈的思想情感的流露。两者又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真”可动人,“情”可感人,二者只有和谐地交溶在同一作品中,才能真正起到在真实中启悟、在情感中激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说:“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一篇文章,没有“理”就没有灵魂,而没有“情”就没有血肉。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无不抒发了美好的感情,体现了真、善、美。阅读这样的作品,就会愉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从而收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真、善、美情感渗透,使听、说、读、写在美的旋律中达到知识和情感两方面的和谐统一,使学生产生情感激动,精神愉悦,从而领悟到社会和人生的某些真理,并转化为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巨大力量。   一、读出情感   有人把范读,称之为“美读”,这是很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4.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是英国诗人济慈在他著名作品《老古翁颂》中提出的关于“真”与“美”关系的一个具有影响的结论.但是在这里,“真”不同于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真”,它具有特殊的含义,是指艺术的“真”.  相似文献   

5.
夏衍同志的《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一九六三年,作者在《报告文学的几个要求》中说:“我自己,除了诗以外,差不多的文学形式都写过,但都和草木俱朽了,只有《包身工》,在读者中还在起作用。”这虽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但清楚地说明了这篇作品在他自己创作中的突出地位。《包身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光明》创刊号。解放后,一九五九年《中国工人》杂志重新发表了这篇作品,并展开了群众性的学习和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九七八年《十月》文艺丛书又发表这篇作品,并刊载了评价文章。另外,建国以来所写的现代文学史和系统研究报告文学的文章,几乎没有不提及这篇作品的。大家一直认为,《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标志着我国的报告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正> 以写报告文学“干预生活”著称的刘宾雁,一个时期以来发表了许多所谓暴露性报告文学作品,用以揭露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由于他违反了暴露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许多作品严重失真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严重泛滥,产生了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我们在批评刘宾雁的时候,首先应当弄清什么是暴露性报告文学?暴露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约翰·济慈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是19世纪初英国文坛上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以优美动人著称,充满了对人生美丽和短暂的深痛感悟。在济慈的作品中最为不朽的当属他的颂歌,《希腊古瓮颂》是其中的一首。陔诗布局精美,形象美,韵律美,语言美,表明了诗人对永恒美的向往和追求,阐明了“真”、“美”学说。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的散文,比喻用得多,又恰到好处。尤其是那些以人喻景的比喻,确实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情味”。以人喻景,由于有带有情意的人做喻体,使附比的景物很自然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这样就更便于多角度、多层次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内容,使得情由景生,景由情放,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景情并茂。人们崇尚真、善、美,朱自清在写景抒情的散文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尤甚,他在《论逼真与如画》文中,对“真”曾发表自己的观点,“真”就是自然。他的散文也刻意追求“真”,尤其求“人情之真”。所以,本来没有思想感情的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景物,在朱自清的笔下,…  相似文献   

9.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同一个音乐作品,不同的审美主体对作品的美有不同的感受。同是一首乐曲,有的欣赏者会觉得它很美,有的欣赏者会认为很一般,而有的欣赏者则认为作品根本就不美。那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们是如何理解并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呢?据了解,目前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解决此类问题所持的指导思想和解决办法往往是:“各爱所爱,各美所美。”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在创作、评论、欣赏等方面部表现出了他独特的美学思想,本文想对此作一探讨,以期就教于大家。 一、形式美与内容美 郁达夫创作的基本美学观念即是要求真、善、美和谐地统一。在任何社会中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美的实质即表现于真和善的区别与联系之中。“真”是艺术的根据,“善”是艺术的思想倾向,而“美”则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也可以这样说,不以美的特征表现出的真,就不是艺术的真,不以美的特征表现出的善,就不是艺术的善。郁达夫的美学思想中特别突出了一个“真”字,他认为“把你真正的感情,无掩饰地吐露出来,把你的同火山似的热情喷发出来,使读你的诗的人也一样的可以和你悲啼喜笑,才是诗人的天职。”又说:“天真赤裸裸地提到我们的五官前头来的,便是最高的艺术。”郁达夫所谓“真”,即  相似文献   

11.
果戈理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文学的“文坛盟主”,他以自己不朽的传世佳作,丰富和发展了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开辟了一代新风,并在世界文学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笑的艺术大师,果戈理的“笑”,既是其作品重要的美学特征,也是他创作倾向的自然流露。他很懂得笑的秘密,认为“笑真伟大,它不会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前面,你会低头服罪,就象被捆住了的兔子”。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果戈理一开始就把“笑”作为自己的创作手段,他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表示,他就是要把隐藏在生活中的可笑的事物“转移到艺  相似文献   

12.
我的弟弟     
我的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都不。从小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与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长辈就爱问他:“你把眼睫毛借给我好不好?明天就还你。”然而他总是一口回绝了。有一次,大家说起某人的太太真漂亮,他问道:“有我好看么?”大家常常取笑他的虚荣心。  相似文献   

13.
在所有文学形式中,有小说美学、诗歌美学、散文美学、戏剧美学等,唯独没有“报告文学美学”。难道因为它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吗?是因为它受新闻性的限制吗?是因为它离政治、时代、现实太近了吗?……或许它的美就在人们不屑思考的诸因素之中,在评论家们的偏见之中。不是吗?我们的一些评论家手中的尺子,往往是用量小说、散文的标准来衡量报告文学。他们认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就是人物刻划,心理描写,意境的创造,情节的安排等,而不是以报告文学自身的特性出发去研究。特别是近几年宏观综合式报告文学的兴起,淡化了人物和情节,强化了哲学意识,许多人便指责现在的报告文学议论太多,形象太少(还是用小说的尺度在衡量),是报告文学的“危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中国的文坛上,黄宗英、柯岩是两位引人瞩目的报告文学女作家。近几年来,她们各自在报告文学这块艺术园地里含辛茹苦地耕耘着,用富于创造性的表现手法创作了一批艺术特色独具、文学兴味横溢,给予了读者以巨大的美学享受的报告文学作品。用文学手法写作报告文学作品,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早在一九三七年,茅盾就十分精辟地指出:报告文学“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的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着”,“好的报告文学具备小说所有的艺术上的条件,——人物的刻划,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等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艺术表现手法的丰富,报告文学的写作手法也日臻多样。一位业余作家极力推崇长篇报告文学《命运》,说它“有诗味,有散文味,还巧妙地运用了小说的技巧。”这可以看作是对用文学手法写作报告文学作品的一种概括,尽管它还不是一种全面的概括。  相似文献   

15.
弟弟     
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都不。从小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与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长辈就爱问他:“你把眼睫毛借给我好不好?明天就还你。”然而他总是一口回绝了。有一次,大家说起某人的太太真漂亮,他问道:“有我好看吗?”大家常常取笑他的虚荣心。  相似文献   

16.
萧乾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报告文学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足迹遍布海内外,在西欧、北美、东南亚等地都留下了他那“行者”的身影。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很少几个活跃在西欧战场的随军记者之一。他以自己丰富的采访实践,数量众多、品位颇高的报告文学作品蜚声中外文学界。他在报告文学的创作中有以下三方面的独特建树。一、文学植入意识带来的审美追求和小说、诗歌、戏剧文学具有较为悠久的创作历史不同,报告文学在我国文学创作园地尚属一种年轻的文学品种。它在萌生时期,和史传散文不分家,和新闻通讯也搅混在一起。后来经过瞿秋白、…  相似文献   

17.
弟弟     
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从小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与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长辈就爱问他:“你把眼睫毛借给我好不好?明天就还你。”然而他总是一口回绝了。有一次,大家说起某人的太太真漂亮。他问道:“有我好看么?”大家常常取笑他的虚荣心。  相似文献   

18.
考察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历程,不能不提到基希和周立波,如果说基希的创作奠定了现代报告文学的基础,那么周立波则是把这种探索横向移植到中国的重要人物。众所周知.基希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报告文学作家,在创作和理论上都有极高的建树,完成了由古典报告文学向现代报告文学的转变。在长年的采访生活中,他发展了新的文学形式,“以新闻记者的简洁的话,将发生的事件依原状留在纸上”,[1]又力争“不失艺术的样式和规模”.[2]在《一个危险的文学体裁》一文中,他还把报告文学当成一种平民话语和抗争话语,认为它的方向应当”面向劳碌奔波、…  相似文献   

19.
曹文轩提出以“美”为核心尺度的文学观,并在这一观念指引下创作出一系列富于古典诗意的作品,塑造了一批颇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创建出一个充满自然美、人情美的“油麻地”世界。他在20世纪末的文学语境中高举“美”的旗帜,以“美”来救赎人心,有其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同时,小说也呈现出情节重复、不合逻辑、人物形象单一固化等问题,反映出失“真”的“美”的力量的有限性,以及因精神资源不足导致的自我重复、思想乏力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所谓奠基作品,我认为,犹如民间所言三岁看老之谓也。在报告文学成长、成熟、危机等等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无不时时刻刻看到他身工》这一奠基作中蕴涵的潜在基因的影子与作用。当然,其后的报告文学作品,自然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但他身工》这一奠基作中所蕴涵的那些报告文学的基因,却恰似成年人身上,永远有着出生时的形貌特征,是不断地成长而永远不可能根本改变的。我们读《包身工》,自然会对作者多次着力描写的“芦柴律”这一人物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但细究起来,“芦柴律”未必实有其人,几次对“芦柴律”的具体描写,如“芦柴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