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真正的名校?真正的名校到底“名”在哪里?相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可能有人会认为,名校名在名师、名在名生或名在名校长。这些因素固然对学校成名不可或缺,但笔者认为,教育是一种服务,是一种精神性的服务。学生是我们这种特殊服务的特殊对象,而教育服务于学生的产品就是“课程”,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一种精神性的服务,学生是这种特殊服务的对象,而教育服务于学生的产品就是“课程”,学校正是通过课程这一精神性产品服务于学生的。因此,真正的名校就应该名在“课程”上,努力形成独具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确立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铸造课程文化的主导力量;构建魅力多元的课堂文化,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品牌;建立多元立体的校本课程,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真正的名校?真正的名校到底“名”在哪里?相信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观点。可能有人会认为,名校名在名师、名生或名校长。这些因素固然对学校成名不可或缺,但笔者认为,教育是一种精神性的服务,学生是我们这种特殊服务的特殊对象,而教育服务于学生的产品就是“课程”,因此,真正的名校就应该名在“课程”上,努力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真正的名校.真正的名校到底“名”在哪里,相信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观点。可能有人会认为,名校名在名师、名在名生或名在名校长。这些因素固然对学校成名不可或缺,但笔者认为,教育是一种服务,是一种精神性的服务,学生是这种特殊服务的特殊对象。而教育服务于学生的产品就是“课程”,学校正是通过课程这一精神性产品服务于学生的。因此,真正的名校就应该名在“课程”上,学校应当努力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真正的名校?真正的名校到底“名”在哪里?相信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观点。可能有人会认为,名校名在名师、名在名生或名在名校长。这些因素固然对学校成名不可或缺,但笔者认为,教育是一种服务,是一种精神性的服务。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名校?真正的名校到底“名”在哪里?相信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观点。可能有人会认为,名校“名”在名师、“名”在名学生或“名”在名校长。这些因素固然对学校成名不可或缺,但笔者认为,教育是一种精神性的服务,学生是这种特殊服务的特殊对象,而教育服务于学生的核心产品就是“课程”,学校正是通过课程这一精神性产品服务于学生的,因此,真正的名校就应该“名”在“课程”上。各校都要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国不少地方兴起一股学校文化建设之风。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建设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有助于学校成为区域乃至全国的名校。然而,有些学校的文化建设并未真正落实到课程上,文化并未在学校扎根。重庆市渝中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真正的名校?真正的名校到底"名"在哪里?相信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观点.可能有人会认为,名校名在名师、名在名生或名在名校长.这些因素固然对学校成名不可或缺,但笔者认为,教育是一种服务,是一种精神性的服务.学生是我们这种特殊服务的特殊对象,而教育服务于学生的产品就是"课程",学校正是通过课程这一精神性产品服务于学生的.因此,真正的名校就应该名在"课程"上,努力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9.
胡家平 《考试周刊》2010,(50):208-209
真正的名校应名在"课程"上。构建"以人为本"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铸造课程文化的主导力量,是打造名校的基础;构建充满魅力的课堂文化,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品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打造名校的重点;建立多元、立体的校本课程,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打造名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视野下的学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带来了新型的文化样式和文化消费方式,这种文化可以被称为“数字式文化”[1],即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根本特征是数字化,它是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网络时代的产物,同时,社会的信息化与数字化也为网络文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本文拟从网络文化的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的今天,借鉴国际职教经验,并进行本土化重构和实施是当前课改的有效途径。我校实践证明,要在这条途径上走好走稳走出成效,必须正确把握、切实操作好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如果对经得起历史考验和社会公认的中外名校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虽然他们个性各异,但透过不同的生长现象也能发现一些共同的本质特征。名校的生长一定意义上就是学校思想和精神的创新与升华。一些学校之所以名扬四海,是因为她的办学  相似文献   

13.
教育从来就是智慧的事业。教育需要智慧的滋养,智慧需要教育的传承。智慧与教育相伴,教育与智慧相生。从教育史上看,智慧教育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命题。让智慧引领教育,让教育生成智慧,是智慧教育的核心理念;让教育充满智慧,让人生充满智慧,是智慧教育的价值追求。围绕这一理念与追求,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在探索素质教育的现实道路上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他们建设多元开放的课程文化,提升学科教学的心理关注,尝试选择性学习实践,实施摘星评价制度,让每一个人懂得尊重比热爱更重要……。我们有理由相信:普通小学的探索是值得其他学校参考与借鉴的!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名校长培训要注重"学员中心"取向、发展性取向、"按需施教"取向、开发名校长以及名校资源的取向;实施课题研究培训模式、"自助餐"培训模式、网络培训模式、基地培训模式、"课题化、选择性、导师制"培训模式等多元互补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5.
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德如 《教育研究》2006,27(12):72-78
价值取向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核心问题。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就是按照一定的课程和文化的价值标准,对课程文化进行价值选择的理性动态过程。主体性、多维性、结构性、生命性、超越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品质。保持必要的张力,追求主体性发展、科学人文性、生态课程观、和而不同、课程理解是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选择。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生成通过反思性尝试、规律性把握和创新性超越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主宰命运?既然观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教育观念的转变就是以改变一位教师的命运,影响这位教师所教学生的一生。而我更加想表达的是,一个校长的观念,足以影响一所学校的发展和一批学生的成长。所以,我绝不做“太平校长”。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假设是教师文化乃至学校文化的深层指令,是教师一切行为与价值取向的源泉。我们发现,教师思维中的错误假定不少,比如假设学生的问题都是源自学生本人,学生的差异是先天注定的;学生的发展完全取决于教师教得好与坏;教师成功的经验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8.
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任何课程理性的合理运用是与适用的文化环境相结合的 ,课程本质上不是“价值中立”或“文化无涉”的纯粹知识活动 ,它必须具有价值参与的生存环境。因为 ,课程过程的本质体现为一种价值赋予 ,体现为一种文化主体的自觉。对“泛科学理性”语境的批判 ,其主要任务是对被指称的普遍性的挑战。我们需要对不同课程理性背后的文化处境有更深入与广泛的理解、研究和对话 ,从而逐步形成一种日益成熟的自省能力机制和具有文化自我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
负载一定价值观念、情感态度、道德判断、知识技能等教育信息的学校课程,是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核心体认,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媒介,学校课程化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育目的实现的充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