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容分析:本节教材选自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该节教材将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中认识钠与氯元素的基本性质;安排在《走进化学科学》这一内容之后是合适的。在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奇美妙和化学科学的无穷魅力而产生学好化学的积极性后,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自然的:研究物质性质时有哪些方法?遵循哪些基本程序?本节教材内容就及时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认识几何体,了解几何体的性质,为后面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切截作铺垫;本节是"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的起始  相似文献   

3.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三章第二节内容。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节用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本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信息编程加工的一般过程,通过对整个过程的体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加工信息的内在机制,知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基本思想方法。本节  相似文献   

4.
马晓敏 《教育文汇》2014,(15):45-46
《生活中的推理》是实施新课标后新增的内容,这节课沿着“情境呈现问题——自主尝试推理——表格方式构建——表格解决问题——思考方法拓展”的主线编写,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亲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学习进行简单推理的方法和数学表达。笔者努力在教材内容呈现的深度与学生参与面的广度中找到契合点。一方面让学生自主尝试使用各种方式表达推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课堂教学设计概念、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操纵程序及方法,并给出中学物理《杠杆》一节的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具体操纵方案.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我们在生长》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自己》单元的一部分,是在继上节课对人体有一个概略的基本了解之后,接着观察人的生长变化的内容。人的生长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是在一节课中能够观察到的。这个活动只是想让学生发现并关注自己身体的  相似文献   

7.
蒋洁 《化学教学》2006,(12):28-29
本节课是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卤素》第~节《氯气》的第一课时。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探究过程”的一般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我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8.
曹会刚 《考试周刊》2009,(7):218-219
一、背景分析 教材与教学内容:必修2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第二课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物体的结构形态能够区分这三种基本的结构类型和受力特点。在这一节前面,教材已安排了一个课时:从力学角度了解结构的概念,并且分析结构如何受力。经过前面的了解,学生对结构有了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9.
《短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的第二节课,我安排的是一节说话课。  相似文献   

10.
功夫在课前     
在我校举行的第二届教学节课例展评这一活动中,我准备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数字与编码》。教材原有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调查邮政编码的编排使学生了解编码的基本编排方法。我认为身份证在生活中的使用更加广泛,学生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为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重组,选择身份证号码进行编码的基本方法进行探索,然后让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分析 《有趣的磁现象》是《奇妙的电与磁》单元的第2课,与它相关联的还有《指南针》内容,都是对磁现象的研究,教材安排4课时教学,本节是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实验活动形式,亲身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了解磁铁的磁性与磁极,发现磁铁间的互相作用,建立“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科学概念,了解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生活中的推理》是实施新课标后新增的内容,这节课沿着"情境呈现问题——自主尝试推理——表格方式构建——表格解决问题——思考方法拓展"的主线编写,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亲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学习进行简单推理的方法和数学表达。笔者努力在教材内容呈现的深度与学生参与面的广度中找到契合点。一方面让学生自主尝试使用各种方式表达推理过程。例如:文字表达、连线、列表,从中体会推理过程中的方法多样性策略,并初步感知列表法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 在上《生活中的真菌》一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动物、细菌和病毒的相关知识,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和它们并列的另一类生物——真菌,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了解和认识真菌。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人教版选修1《化学与生活》第一章第四节《维生素》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提出可行的方案,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并加以点评,努力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该模块的特点,真正做到“化学源于生活。化学用于生活”。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和《初中生物教学参考书》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细胞的生活》这个内容在初中生物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这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导学案均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希望借此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吴淑婷 《生物学教学》2007,32(10):38-3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人的生殖过程”一节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男女生殖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的内容与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密切相关,学生一方面对人的生殖有一定的神秘感,渴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往往有羞涩的心理。所以本节的引入,把人的生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创设分析人教版第十三章《函数及图像》第二节《函数》这一节“实习作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课题,教材中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了解函数的概念,二是对实习作业提出基本要求和方法。函数的应用这就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处理 本节课以教育科学出版社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第一章《如何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和第二节《算法描述与设计》作为基本教学内容,用一节课时间完成。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课程结构框架: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三条轴  相似文献   

20.
【课前思考】 1.《平均分》一课的重点是什么?确立本节课的重点必须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平均分》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且能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