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语的前面往往用结构助词“得”,“得”是补语的标志。例如:①我们一口气跑下去,跑得真快。(《老山界》)②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在烈日和暴雨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得”都是补语的标志。有的“得”附在别的词素后面,它和前面的词素一起构成一个动词,如“值得赞美”、“取得好的成绩”、“懂得这个道理”、“免  相似文献   

2.
关于“得”字,一般分为动词和助词两种。我们这里要研究的是补语位置上的动词“得”。某一表示可能义的成分,如果它的否定形式只是在成分之前加“不”而没有例外,或仅有极其个别的例外,那么它所内含的“得”字就不是动词,不在本文分析的范围之内。这一类成分有“认得”“记得”“值得”“懂得”“晓得”等五个。  相似文献   

3.
对古代汉语动词后面的“以”字介宾短语(下面简称“以”字式)作什么成分的问题,专家学者们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动词后面的“以”字式作补语。持这种观点的,我们可以举朱振家先生作代表。朱振家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以”字式经常用作状语,也用作补语。“用作补语的。如:⑤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动词后面的“以”字式为什么作补语呢?单从语法角度分析,道理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看法,现在似乎已成定论。第二种看法,认为动词后面的“以”字式作状语。王力先生就持这一观点。他在《汉语史稿》里讲了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分析句子的“连动式”和动词或动词结构作状语时,大家的意见往往是不大一致的,究其原因,是在于对二者的特征及其区分依据,还须作进一步探求。本文想以文言文为例,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浅见,以乞求正于大家。所谓“连动式”,应是指在一个句子(包括复句中的单句)中,谓语部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它们共述—个主语,它们所表示的动作是连续发生的,这种句型是复杂谓语句的一种。而动词或动词结构作状语(以下简称“动状”),表面上极似“连动式”,也象是一种复杂谓语句,但细加考察,“动状”既不是复杂谓语句,也不是“连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进步,诸言也在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以“化”做后缀的词(本文称之为“化”尾动词)日见增多。我们翻检了一下1987年3月18日的《人民日报》,八个版面的七版中都有“化”尾动词,共用不同的词19个,出现28次。这个情况表明,“化”尾动词已经成为汉语词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带词缀的词语的主要类别之一。(一)“×化”这种构词形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很早。《庄子·齐物论》就把庄周化蝶所达到的物我无间之境称之为“物化”;晋代干宝《搜神记》(十三)载:“木蠹生虫,羽化为蝶。”当然,我们不是说,这两个词就是“化”尾动词;这“化”在古汉语中还不能算词缀,它与“物”、“羽”二字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要认真预设,尽心备课,同时更要根据学情,灵活教学。就像要完成一个根雕艺术品,须懂得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道理。我们在千奇百状的树根面前,必须认真思考:我想要雕成什么形态,雕镂的过程中最要注意的是什么……此所谓“三分人工”。但我们更要认真去发现自然美,懂得什么样的天然形态适合用来表现怎样的艺术形象,此所谓“七分天成”。将这“三分人工”和“七分天成”都做全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也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7.
古人很重视对孩子的“言教”,并且“言教”时非常注重运用生动形象、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决不是简单地讲大道理。比喻。这种方法就是把抽象的道理寓于孩子能够理解的比喻中。《胡笳十八拍》的作者蔡文姬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蔡邕为了教育女儿懂得修养人品的重要性,就用“修面”来比喻“思善”。他说:“面一日不修,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对比。两峰对峙,双水分流,让孩子从对比中能更明显地判断是非,分清美丑。韩…  相似文献   

8.
共宾关系是指两个动词谓语共用一个宾语的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如“(孟尝君)请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中,两个动词谓语“请”和“见”共用一个宾语“之”,“之”既是“请”的宾语又是“见”的宾语。这种句法结构不仅古汉语中很常见,而且还残存在现代汉语中。现代常说的“取而代之”、“推而广之”就是这种结构的残留。其语义表达特点是言简意赅、简洁凝炼,因而是一种很经济的语言表达形式。共宾关系中,有的动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不是古今都相同的支配关系,而是包含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表示了特殊的意念,例如“匠人斫而小之”(《韩非子》)中所共宾语与动词谓语“小”构成意动关系,“小之”意思是“使之小”;有的宾语表示的意义因动词而异。象这些共宾关系,我们称之为特殊的共宾关系。特殊的共宾关系在语义表达上比一般共宾关系更简括更凝炼,但是由于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迁,古人行文的简洁凝炼往往成为今人阅读理解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对这和特殊的共宾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学习中,walk是我们最先学到的表示“走”的动词。它表达的意义是:to move along by putting one foot in front of the other on the ground.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会遇到其它几个表示“走”的动词。它们对“走”的动作和神态作了更多的描述,使“走”更生动、更形象。以下是中学英语教科书中出现的有关“走”的一组动词,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走”的。  相似文献   

10.
英语语法书里涉及动词的篇幅接近一半。有人说掌握了动词就掌握了英语语法的一半,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动词是句子的核心,动词在英语句子中至关重要,所以非常难以掌握。现在让我们从另类视角来认识英语中的动词吧。动词具有“三性”:即“他限性”、“限他性”以及“自限性”(又称“位限性”或“意限性”)。  相似文献   

11.
成语“五花八门”的含义是事情变化多,花样多。其实,“五花八门”原是古代战术中的阵势:“五花”是五行阵;“八门”则是八门阵。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战略家都懂得使用这种五行阵。五行系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构成各种物质的种种元素即是五行。加之五行又代表红、黄、蓝、白、黑五种色素,它们混合在一起还可变为多种  相似文献   

12.
“一+动词”有两种情况:(一)“一”是数词;(二)“一”是副词。搞清这两种情况,对于语文教学是有一定帮助的。一数词“一”十动词先看例子:①“嗯,你把这捆谷草打开看一下”。存锁打开一看,没想到里边还夹着几个小谷穗。(赵建山:《接过前辈的扁担》  相似文献   

13.
平时,我们常可接触这样的句子: ①衣服脏了,还不洗一洗? ②你的车子坏了,让我来修一修。 这些句子中的“洗一洗”“修一修”,即本文所说的动词“V一V”结构,这是种极常见的结构。 有人认为,“V一V”结构是动补结构,后一个动词“V”是借动词为量词。我们认为,这种结构中的“一”一般是用作语气助词,“V一V”结构是动词重叠的又一形式。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中的“坐”“跪”“跽”“踞”四个动词,都表古代常见的坐姿,看起来相似,其实是有区别的。坐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的动作,称为“坐”。《说文》:  相似文献   

15.
研究 钻研     
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表示探求事物道理的行为。 “研究”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的意思,还可以引伸为对某种意见或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考虑的意思。这种研究活动一般是指两个人以上共同进行的,但也可以是个人进行的。 “钻研”是深入研究的意思,语意比“研究”要深些。这种钻研活动,一般是个人进行的。  相似文献   

16.
“上”是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语,其意义繁多、用法复杂。现代汉语中“上”既可以做名词又可以做动词,做动词时既可以做动作动词(谓语)又可以做趋向动词(补语)。在山东单县话中,动词“上”出现了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用法,特别是出现了交互动词的用法。凡是在语义上要由两个方面的人或物同时参与才能实施的动词就是交互动词。山东单县话中“上来”“上不来”就是交互动词,意思是“合得来”“合不来”。一、论元角色交互动词所构成的事件(event)一般需要两个论元角色同时参与,即主体成分“N1”和从体成分“N2”。例如:(1)我给俺哥上来喽,俺定母…  相似文献   

17.
“双宾语”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双宾语” ,是指表示给予或取得意义的动词带上两个宾语 ,其中一个宾语通常指人 ,靠进动词 ,称之为间接宾语或近宾语 ;另一个宾语指事物 ,离动词远一些 ,叫直接宾语或远宾语。如 :“老师教给我们许多知识”就是双宾句。句中的“我们”是指人的近宾语 ,“许多知识”是指事物的远宾语 ,也就是说 ,动词“教”涉及的对象有两个 ,即“教”与“我们”、“许多知识”之间都存在着动宾关系。但近宾语“我们”与远宾语“许多知识”之间不存在任何结构关系。现行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现代汉语知识》(试用本)第二册在叙述双宾语时 ,列举了三…  相似文献   

18.
被动态在普通话中一般用于包含副动词“被”的句子,这种句子具有下面的线性排列(这里Np=名词短语):(1)NP_1 被 NP_2动词例如:(2)他被姐姐骂了.这种结构方式带有作直接宾语的名词短语,表示动作所影响的人或事物.这个直接宾语放在句子开头的位置上.直接宾语(NP_1)后面有副动词“被”,引进动作的施事,我们称它为“被”名词短语.象“把”字结构一样,动词出现在句末位置上.如例(2),开头的名词短语是动词“骂”的直接宾语.“被”后面的名词“姐姐”是施事,说明哪一个在“骂”.  相似文献   

19.
《养花》一文在人教版六年制《语文》第10册中有这样两个句子: 1、我得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心它们。2、我不知道花草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我可得感谢它们。上面句子中的“照管”和“照顾”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关心、料理”的意思。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照管”侧重于注意、看管,是“照料、管理”的意思,可以用于人,如“照管孩子”,也可用于事物,如“这件事由他照管”,其适用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20.
“V到1”语义研究任明“到”除了在句子中单独充当谓语中心语之外,还经常紧接在其它动词之后,构成“V+到”结构。这种用法的“到”使用率很高,而且搭配也比较自由,我们把这种结构标记为“V到”。从语义上看,“V到”有两类:一类是表示“到达”或“达到”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