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梦”毫无疑问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与此同时,从更加宏阔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看,中国的和平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稳定繁荣也需要中国,因而,“中国梦”还是世界和平之梦,世界发展之梦,世界合作之梦以及世界共赢之梦。“中国梦”顺应了世界潮流,呼应了世界期许。  相似文献   

2.
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二、体验课程的涵义(一)体验课程之“体验”的基本规定1.“体验”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如果说经验课程之“经验”(Erfahrungexperience)立足于客观世界、经验世界、表象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对作用于环境的行动结果的反思,那么体验课程之“体验”(Erlebniss,livedexperience)则立足于精神世界,立足于人、自然、社会(主体与客体)整体有机统一的“存在界”,这是“意义”的建构、“存在”的澄明、价值的生成。如果说经验课程之“经验”是“祛魅”的、板实的,指向于对世界的控…  相似文献   

3.
《辅导员》2011,(13):126-126
世界有“之最”,中国有“之最”。其实,我们的古诗词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赋中也有“之最”:  相似文献   

4.
在圣经中,“天”乃是苍穹之天和天外之天的合称,“地”乃是原初之地和旱地之地的合称,“世界”乃是对神所创造的天地万物整体的合称.“世界”一词在旧约和新约中虽有具体用词上的差异,但却又有通用之势,这也体现了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融.由于圣经对“天上天国”与“地上世俗世界”的区分,世界的属人性特征反而成了不言自明的宗教和哲学意义上的预设性前提,而这也是有人类历史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5.
谁之死?     
尼采的“上帝之死”是指只有否定了上帝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独立于世界,意味着一种伦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道德形象的人之死;福柯的“人之死”是指“人”这一概念将失去意义,意味着一种知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概念的人之死;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是指作者的主宰地位被读者所取代,读者获得了自由,文本获得了独立,进而人们可以对文本世界进行可写性阅读。顺乎这一逻辑,现代人又提出了“读者之死”,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死了”。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我国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尤其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提出是对国际局势的深刻洞悉,是对未来世界和中国发展的高度前瞻,其内涵蕴藏内在辩证逻辑。深刻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回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历史时期,可以从“前与后”的“百年”时间范畴、“外与内”的世界历史演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义与利”的中国担当以及“危与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四个辩证维度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7.
之所以存在“自在世界”与“世界图景”之分,横亘其中的培根称之为“四假象”,即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而“世界图景”之种种不同还在于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不同,并由此造成了概念框架的不同。而实践正是由“世界图景”通往科学世界观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一 道家艺术的主旨在于“消解一切,消解尺度”,如此之“世界的空场(无道)”和“人的空场(无言)”正是道家艺术的诗意极限……于是看道家之天下,“好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相似文献   

9.
有一则酒的广告,画面将酒瓶倒置于地球表面,冠以“世界之醉”的标题。这俯视全球、寄寓醇酒的绝妙构思,不仅令人神飞心醉,而且其酒香似乎使整个世界都醉得颠倒过来,真可谓“世界之最”。“最”与“醉”音同字异,一字之易,妙语解颐,幽默诙谐,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用眼睛观察世界,用心灵感受世界,用理智认识世界,用文字表现世界。”作文集语文知识、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为一体,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也是语文教学中最棘手的一项内容。小学中年级作为作文教学承上启下的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欲速则不达,如何让学生将“眼中之竹”化为“手中之竹”,是每位中年级语文老师孜孜以求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模态逻辑中的“可能世界”理论,对夸张做了有理有据的逻辑剖析,给夸张这一变异辞格找到了逻辑支点,并给人们构置夸张提供了可操作的“超过现实世界之实,不越过可能世界之度”的逻辑方法。  相似文献   

12.
徐初苗 《师道》2008,(2):26-28
一树之叶,并无两片相同,但我们却不觉得突兀,反而显得十分和美。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也应当是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世间万事万物正因“不同”而充满生机。“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达到总体上的和谐。“和而不同”重在“不同”,“不同”之“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和而不同”既是自然法则,也是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13.
所谓“共生”,从教育之存在形态看,可以理解为“共同生活”,实现教育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教育之终极关怀看,可以理解为“相互依存、互助互利”;从教育之策略看,可以理解为“共同生成”。  相似文献   

14.
陈小松 《语文知识》2007,(3):85-86,89
“世界”和“大地”是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的关键术语。世界是敞开性聚集所形成的整体关联域:大地正好与之相反,是一切涌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二者一显一隐,是一种对立的争执关系。艺术创作的真意就是将世界与大地的冲突安顿在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15.
美与理念     
中国的宋明理学,喜欢讲“理”。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子语类》)这是说,天地万物,都有其“理”。“理”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根本原则。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他们所说的“理念”,就有点相似于宋明理学的“理”。“理念”也是超乎客观现实之上,在“未有天地之先”,就作为现实世界的“原型”或本原,而独立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现实世界都是从理念世界产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学界关于庄子所谓“道是无情”的误读,缺乏全面理解庄子哲学的语言逻辑基础,因此,合理地阐释庄子“有无之情”论,当属正确理解庄子哲学的一项任务。就正题而言,庄子认为“道”是“有情”的,具体表现为创生天地,这是一种形上本体论的逻辑设定;就反题而言,庄子认为“人”是“无情”的,是因为必须批判人世间的殉物观念;就合题而言,庄子认为“有无之情”的内在整合,是人在天地万物之中敞开生命境界的一种方法。文章的结论是:庄子“有无之情”论是关于本体世界,人为世界和天地世界的综合判断和陈述,目的是完善人格的本位力量。  相似文献   

17.
(2)答:1、“铅色的阴云”。用“铅色”比喻“阴云”的浓重。2、“鹅毛大雪”。用“鹅毛”比喻雪片之大之白。3、“玉屑也似的雪末”。用“玉屑”比喻雪粒之细之白。4、“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用“粉妆玉砌的世界”比  相似文献   

18.
弗莱杜撰了“绿色世界”这个术语并用来描述莎士比亚喜剧中一种特殊的环境和模式。文章通过对莎士比亚最具“绿色”意味的喜剧《仲夏夜之梦》的神话原型分析,指出“绿色世界”的构建是对现实世界的颠覆,在“绿色世界”中人可以回归自然和原始人性,尽情狂欢。经历蜕变,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世界中”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的学习内容,是中国地理的“收笔之作”.在整个八年级中国地理的学习结束之前,学生应清楚“我国在世界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国的发展面临哪些挑战”、“我国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这些都是本章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收笔之作”让学生正确审视自我、放眼全球,看清中国现状,明确发展方向,在世界中定好位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的“稻米之路”孙镇海古代的“丝绸之路”曾经以其路线之长,时间之久,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而举世瞩目。然而,还有一条比“丝绸之路”更早的“稻米之路”,却鲜为人知。它起源于我国云南,在我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也起着巨大作用。据植物学家考证,世界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