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晓付 《贵州教育》2010,(10):21-22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的玩具给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位母亲不解其意,这位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真爱孩子     
爱是一种责任。孩子不仅是父母的、家庭的 ,又是国家的以及社会的 ,爱孩子既是个人行为 ,又是社会责任。成功的爱 ,会使孩子有益于国家 ,有益于社会。而失败的爱 ,不仅仅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还会危害孩子的一生。比如 :一个十四岁孩子因考试成绩不佳 ,竟被母亲毒打致死。但这位母亲 ,平时对其孩子照顾得十分周到 ,每天陪孩子学习到深夜 ,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 ,将来有出息而获得幸福。孩子死后 ,她追悔莫及 ,自缢于狱中。你能说她不爱孩子吗 ?正因为这位母亲太爱孩子 ,且望子成龙之心太急 ;所以 ,她才犯下了不可挽救的错误。因此 ,年轻的…  相似文献   

3.
有一位母亲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女儿却总是不愿意跟她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五颜六色,为什么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她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是林立的腿和人墙。从此,再带孩子去商店,这位母亲就把孩子打在肩上。  相似文献   

4.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好奇的孩子。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  相似文献   

5.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为她20岁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青少年问题专家。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死结,您是不是不再给他买带鞋带的鞋子?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您是不是不让他再走近洗碗池?母亲点头称是。专家接着问,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个小时,您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  相似文献   

6.
邻居家有个读四年级的小学生,酷爱美术,在画画方面很有天分。可是,其母坚决不准孩子画画,非让孩子学弹琴。孩子学不好,母亲又是骂又是打。老师发现后开导这位母亲说:“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这位母亲却说:“什么兴趣、爱好,孩子就是‘泥人张’手里的那团泥,大人想捏个啥样就捏个啥样。孩子懂啥?难道家长还会给孩子亏吃?”“孩子是家长手中的一团泥”,正是凭主观意志培养孩子的一些家长的共同想法,也是这些家长教子失败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孩子是有个性的独立的人,孩子参加课外活动  相似文献   

7.
许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教子故事: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教育好奇的孩子。  相似文献   

8.
《家长》2012,(12):4-4
西祠胡同网站上有一位家长因为儿子月考考了90分,竟然是全班倒数第五,发帖征求网友意见,"要不要打孩子?"虽然绝大多数网友都反对打孩子,却在90分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一些还没上学孩子的家长觉得考90分已经很高,劝这位妈妈不要纠结;而另外一些已经上小学孩子的家长却认为90分是低分,家长应该找找原因。  相似文献   

9.
做教师的有谁不爱自己的学生呢?但爱的标志是什么?爱的界限在哪里?有一个学生,高一第一次月考,数学考了40几分,她的母亲大为着急,见我面说:我孩子在初中数学一直拔尖,现在怎么会这样,真让人着急,老师你看能不能帮我孩子补补课呢?”我告诉她说:“学生刚上高一,磨合的时间还很短,不适应,分数浮动十分正常,不代表什么,请你别着急,给学生一点时间。”因为我知道,补课当然可以,但恐怕补上的是知识,失去的却是可贵的信心。她有些不太甘心地走了。转眼期中考试了,学生又一次考了50几分,她母亲再一次急匆匆赶来请我补课,同时这位母亲又告诉我,她的女…  相似文献   

10.
宋继东 《辅导员》2013,(24):8-11
<正>据报载,美国一位年轻的母亲因幼儿园老师教自己的孩子认识英文字母而向法院起诉。这位母亲认为,当她画出圆圈,孩子可以说是月亮,是鸡蛋,而一旦教孩子这是字母"O",想象的翅膀就被剪断了——结果,这位母亲胜诉。胜诉的背后,传递给我们这样一种理念:想象的翅膀,淳朴的童心,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希望每个孩子能自然成长,而不要过早地受到"先导式"教育的干扰。在我们身边,很多家长抱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以前:有个母亲,因孩子把她刚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拆卸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枪毙了。”接着,这位老师进一步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您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机会。”“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有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拆卸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枪毙了。”接着,这位老师进一步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您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机会。”“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仔细想想自己的行为,感到有些后悔。“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个男孩子,从小父母离异,5岁时被送到市郊的寄宿学校,7岁的时候母亲将他送到普通学校就读。在学校里,他经常打人,老师和母亲苦口婆心的说教他丝毫听不进去,母亲就采用“打”的方式管教。孩子开始挨打的时候会流泪,后来便无动于衷了。孩子的母亲找到了曾经做过小学教师的我。当我告诉这位母亲孩子缺乏“爱”的时候,母亲不以为然,向我描述了这样一件事。前不久,她带儿子出去痛痛快快玩了一场,花了近千元,可是回家后儿子竟然说:“我都8岁了,你才领我出去玩!”母亲火了:“多少孩子8岁了还捞不着被妈妈领出去玩的机会呢!…  相似文献   

14.
《家长》2012,(12):4
西祠胡同网站上有一位家长因为儿子月考考了90分,竟然是全班倒数第五,发帖征求网友意见,"要不要打孩子?"虽然绝大多数网友都反对打孩子,却在90分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一些还没上学孩子的家长觉得考90分已经很高,劝这位妈妈不要纠结;而另外一些已经上小学孩子的家长却认为90分是低分,家长应该找找原因。不过对于90分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各位家长请仔细读读下面的两封信件,一封是一位母亲写给我们编辑部的,另一封是这位母亲的儿子写给父母的。从这两封信中,我们读到了一位家长的痛心与无奈,更读到了一个孩子的痛苦与压抑。在信中,家长说“……我们花尽了心血和精力……”,而孩子说“……你们为什么不替我想一想……”。家长理解不了孩子,孩子也理解不了家长,这就是代沟吗? 对这两封信,我们已经找专家为这位母亲回信作了解答,但这样的问题,不是一两次解答就能解决的,我们很想听听您的看法。对于这样的问题,您的家庭存在吗?您是怎样解决的?如果您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您可以高屋建瓴地提出解决方案;如果您是一位普通的读者,您可以为我们提供您在处理类似问题时的经验与心得,哪怕是只言片语也行。望各位朋友踊跃来信,为了这母亲和孩子,也为了所有的母亲和孩子。  相似文献   

16.
一位年青的母亲带着幼儿到农贸市场买了一只鸡,立即就地屠宰了,鸡血溅了一地。孩子看了后,不但没有一丝惧怕,反而问其母:杀人也是这样吗? 我同那位年轻的母亲:一般孩子连杀鸡都不敢看,你家孩子怎么不怕呢?这位母亲回答得很干脆:“让孩子多看  相似文献   

17.
一、让美拨动孩子们的心弦 1.配乐朗诵,走进美的母亲。“孙友田是一位贫穷的农村孩子,之所以能成长为我国著名诗人。主要是因为他有一个好母亲。就是这位根本不识字的农村妇女,是怎样把孩子领进了诗歌的王国?孙友田在文末这样写道——(配乐朗诵最后一小节: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相似文献   

18.
温志旺 《辽宁教育》2012,(10):57-58
德育即生活,生活亦德育。生活既是德育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也是德育教育的途径。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孩,静静地盯着一位年轻母亲打来一盆热气腾腾的水,十分虔诚地给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泡脚;接着,这位稚嫩的孩子给年轻妈妈端来了一盆热水,甜甜地叫道:"妈妈洗脚!"这  相似文献   

19.
《中华家教》2011,(7):33
有位母亲,因为孩子把她刚刚买来的一块金表当成玩具拆卸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枪毙了。"接着这位老师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您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那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儿童问题专家。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您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母亲点点头。专家又问,孩子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您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吗?母亲点头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叠被褥,您嫌他笨手笨脚而帮他叠是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问:“您是怎么知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