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建设“海上山东”的根据 “海上山东”不仅是个经济概念,而且有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内涵。 1990年山东代表在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意见,1991年省委、省政府作出科技兴海、建设海上山东的决定,省人大通过决议,将“海上山东”与“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列为两项跨世纪工程。经过将近五年全省上下各条战线的共同努力,取得引人注目的成  相似文献   

2.
<正> 海洋是我省国土的特色和潜在优势,建设“海上山东”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项跨世纪工程之一.以科技开发带动、金融信贷支持、企业创新实施的“科技兴海”技术开发计划是建设“海上山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正> 1988年,山东省科委提出并实施“科技兴海”战略,1991年起,省委、省政府、省人大作出决定、决议,将建设“海上山东”列为重大跨世纪工程。省科委和省科学院的科技人员,在省计委、省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于1994年起进行了“海上山东”量化目标及相关对策的研究,经过两  相似文献   

4.
从90年代初,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并将其列为全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短短几年的战略实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省海洋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充分体现了科技在建设“海上山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此,我们采访了山东省的几位海洋方面的专家。  相似文献   

5.
<正> 5月26日,山东省软科学招标课题《建设“海上山东”总体思路及实施方案研究》和《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山东海洋产业结构》评审会在青岛召开。 评审会由省科技厅主持,组成了8位专家、领导参加的评审委员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宗贵同志、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呈奎和院士文圣常分别担任主任和副主任委员。会上,由海洋工程院王凤起副院长做工作报告,山东省科学院尤芳湖教授做研究报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两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明确,工作严谨,资料齐全、丰富、翔实,研究方法科学,得出的结论符合山东的实际,提出的对策措施对进行海上山东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可供国内外借鉴。经综合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管理》2016,(2):3-9
<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东省依托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六个国家高新区(以下统称"山东半岛地区国家高新区")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制定如下整体方案。1背景和意义山东是国家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201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9426.6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山东是海洋大省,全省有海岸线3345公里,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经济条件优越。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山东发展带来机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并作出重要指示,要  相似文献   

7.
<正>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它和土地一样,既是有限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又是蕴藏着丰富的,甚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是滨州的国土特色和潜在优势。建设“海上滨州”是继省委、省府提出建设“海上山东”之后,地委、行署提出的实现滨州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振兴经济寄希望于科技,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也同样要依靠科技,狠抓“科技兴海”。  相似文献   

8.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构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海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体系构建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山东现有海洋科技资源,围绕支撑蓝色经济区建设,对于涉海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构建思路、构建框架和构建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定位的分析,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的分析,结合山东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了高等教育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生共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山东半岛城市群CBD簇发展前瞻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构筑山东半岛城市群CBD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半岛城市群CBD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CBD簇的区位优化对策和若干发展建议,以期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建设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社会不断创新的结果。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山东日照市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发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虽然如此,日照市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其发展。本文在分析限制日照市产学科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以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区域文化软实力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区域文化软实力研究是中国学者对文化软实力理论的发展,是针对中国国情提出的软实力发展新思路。本文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软实力的提出背景出发,对山东半岛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进行了必要性分析,并阐发了建设优势、劣势以及所需遵守的原则,并据此提出了对应之策,以期对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正> 最近,国家科委、国家海洋局在全国“科技兴海”经验交流会上,充分肯定了我省“科技兴海”的五条经验: 一、树立海洋国土意识和科技意识.山东省委、省政府1991年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的宏伟目标,把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总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实施“科技兴海”,推动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规模型的海洋经济.  相似文献   

14.
马健 《科学与管理》2011,(5X):25-27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和更迫切的需求。山东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富集区和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但人才结构不合理,由此带来了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等突出问题。要为蓝色经济提供人才支撑,必须打造海洋科技人才战略体系,编制发展规划、制定人才目录、建设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打造海洋科技人才示范基地,形成以项目带动引智、以引智促进项目、以基地聚集人才的良性互动新机制,建设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基地,完善蓝色经济区研发体系,加快蓝色经济中的产业技术突破和成;彩转化;构建海洋科技人才组织形式,面向“产学研用”组织成立海洋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有关部门和沿海7市海洋人才联席会议制度和协商合作机制,统筹推进沿海7市海洋人才队伍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正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中组部对引进海外人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更好地适应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现实需要,山东省决定扩展引进海外人才工作,实施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万人计划"。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紧紧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带、胶东半岛高端产业带、鲁南临港产业带  相似文献   

16.
<正>《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黄蓝"两区国家级战略,给山东滨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面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形势、新任务,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现。为此,本文对目前滨州市科研基础条件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了现状、找出了问题、为科技创新、提出了发展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陆地资源紧缺的今天,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发展后劲。,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13类海洋产业同时又是蓝色经济区能源保障关键技术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其开发与利用备受关注。文章简要介绍了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背景,以及海洋能的种类、特点和发展现状,重点是立足中国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与规划,详细分析山东半岛海洋能开发利用的历史与现状,展望发展机遇,并提出开发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以更好的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祝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设立!这标志着山东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将使原来六个国家高新区形成合力,协同创新,发挥山东地理、资源比较优势,以蓝色经济为引领,成为山东和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高地。山东的高新区建设比较早,从全国来看国家级高新区数量也比较多,已经有很好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将能够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发挥更好的示范作用。(1)把握科技进步方向和产业革命趋势,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瞄准山东优势产业科技发展前沿,对接国家战略,聚焦社  相似文献   

19.
<正> 山东省“科技兴海”工作自1992年以海洋科技开发为突破口快速启动后,积极为建设“海上山东”和开发黄河三角洲两大跨世纪工程服务,业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储备后劲,解决生产中关键技术的瓶颈制约问题,省科委充分发挥本省海洋科技优势,在全面服务于十大海洋产业的同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地处西北太平洋西海岸,北濒渤海,东临黄海,海岸线总长3082km,近海海域中散布着大小岛屿296个。自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提出建设"海上山东"后,海洋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的地位愈加突出。然而,山东近海气象灾害频发,气象部门担负着全省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重任。省气象台台长吴炜博士专注于海洋气象科技和业务工作中的创新,为山东省的气象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专注创新科技成绩斐然2006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全国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