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人的名字很讲究,对人的称谓也常不一,古人常以字、别号、溢号、排行、官爵、出生地等来称呼。 1.称字 柳宗元,字子厚,所以人们常称他柳子厚,韩愈就有《柳子厚墓志铭》。李贺,字长吉,故称李长吉,所以他的诗集名为《李长吉歌诗》。 2.名字并称 先称名后称字,名与字并列在一起称呼。曹丕《典论·论文》对“建安七子”的称呼即是如此。“晋国  相似文献   

2.
古人的名字很讲究,对人的称谓也比较复杂,近年来的中高考又都把它作为文化常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弄清古人的称谓对学好语文十分重要。古人的称谓常见的有以下一些形式。1.称字屈原,名平,字原;柳宗元,字子厚,韩愈写有《柳子厚墓志铭》;袁宏道,字中郎,其散文集名为《袁中郎集》。2.称名字这是表敬称的一种方法。先秦时是先字后名,如孟明视,孟明是字,视是名。汉以后是先名后字,如孔融文举,融是名,文  相似文献   

3.
黄正雨 《辅导员》2012,(2):16-18
崇尚读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尽管古人所处的时代、生活的道路、读书的目的都与现代人大有不同,但他们勤勉自励、刻苦攻读的勤学事迹,身处逆境而毫不气馁,历尽艰辛却勇往直前的读书精神,无不给我们以深深的震撼和启迪。  相似文献   

4.
莫逆之交指情投意合的朋友,见《北史·司马膺之传》:"所与游集,尽一时名流。与邢子才、王景等为莫逆之交。"刎颈之交指即使掉脑袋也不变心的朋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相似文献   

5.
我们现在说一个人有才,一般可以说这样一些词语:天才、将才、通才、俊才、怪才、全才、专才、人才……而我们的古人说一个人有才,也有着美妙和生动形象的词语,以下就有几个。  相似文献   

6.
息壤盟誓     
"食君之禄,成君之事",是古代贤臣良吏效忠君主的一种不成文的自我约定,这种契约、不是充溢着世俗气息的"交换",而是一种自律的品格与信念。然而,世事繁杂.得心应手、一帆风顺者少之又少."不如意事常八九",为主尽忠为民效力,即使赤诚相照肝脑涂地,也难免遭受无端的猜忌、掣肘,更别说有意的谤毀了。身陷此等泥淖,来自明君的支  相似文献   

7.
瑶族盟誓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广泛的辐射面成为瑶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瑶族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还蕴涵着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对强化民族共同体特征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笔者对古代蒙古的盟誓礼仪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将其分为以血盟誓、以言盟誓、拜神盟誓、易物盟誓、互扶盟誓等五个基本类型 ,并对盟誓礼仪的产生、发展、演变的文化基因、内在规律进行了探讨。同时 ,对与盟誓礼仪有关的信守誓言、背弃誓言、追索誓言等行为作了简要的剖析  相似文献   

9.
古代、近现代、当代佤族盟誓文化的文献资料集中体现了佤族盟誓文化,从而为佤族盟誓文化是特色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论证。  相似文献   

10.
“盟誓”是先秦时期社会生活中特殊的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是这一时期社会激烈变革的真实写照。它不仅与当时人们的思想、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其本身也随着当时的社会发展变革而不断变化,且在先秦时期各个阶段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普洱民族团结盟誓是新中国国家政权与地方族群在互动关系中以盟誓为纽带实现话语同构的典型。在誓言中全面表述了“民族团结”的内在意义和边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它对维护西南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把握关键字词,彰显求异思维之妙无论古代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特别讲究练字,古人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人们常提及的宋代文学大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好就好在形象生动:不仅把春风吹拂、草绿花开,一片生机蓬勃的景象描绘了出来,而且含蓄的表达出诗人对春意盎然的喜爱之情,达到了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艺术效果,也勾起了人们的想像与联想.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既写出了富有可爱、热闹情趣的初春,又含蓄而不动声色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特别喜爱之情.再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大字,足以体现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一望无垠.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只有那黄河横贯其间,唯有长字才能表达出给人的视觉印象.所以在赏析时把握这些富有代表性的文字,会感受到诗词中作者富有创造性的思维魅力.  相似文献   

13.
羌藏两族的盟誓习俗,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用于处理氏族间、部落间或国家间的矛盾;二是用于各部落间的协同举兵;三是用于再申君臣之间的关系;四是用于决策或处理部落联盟制国家内部的重大事项。但盟誓作为一种习俗,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将从盟誓的功能及其演变两个方面对古代羌藏两族的盟誓习俗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圣历二年(699),武则天令太子、相王与梁王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在历史上称为“明堂盟誓”。本文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就该事件的前因后果做以探究,认为它的出现与武周时期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在武周朝和中宗朝对抑制李氏与武氏之间的争斗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力量,但后期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水深为“渊”,水急为“湍”。水边平地为“汀”,水中小洲为“渚”,水边为“涯”。两山相夹之水为“涧”。  相似文献   

16.
盟誓风气,春秋尤甚,这是读史者熟知的常识;中原列国政权,春秋前期握于诸侯之手,中叶以降渐移入卿大夫之手,也是古今共识。此类问题,似已无深究的必要。但是,春秋前期与中后期,盟誓风气实有重要不同,而这种转变,主要动因正在于列国政权的下移。本文将揭集这一似尚未为人所注意的问题,解析春秋间盟誓风气转变的具体情况,可为春秋政治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7.
古人改性     
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中国人非常重视姓氏,一般是不会改姓的。但事情总有例外,历史上真的就有一些人改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8.
古人聪明     
《初中生必读》2008,(4):25-25
甲:还是古人聪明。乙:为什么?甲:古人写文章都是从上到下,要是你读得快些,就像在连连点头;现在的人写文章是从左到右,一读快,就像连连摇头,好像通篇都在胡说八道。  相似文献   

19.
古人出门     
在古代,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所以如果要出一趟远门那是非常难的。古人常说如果一个人要成就大事,必须先要磨练自己,怎么磨练呢?那便是行  相似文献   

20.
古人学校     
古人学校陕西吴周健任何技能的学习都不可能仅仅是理0性的拿来、纯粹的模仿,而无感情的参与和精神的融合。当我们把某种技能从鲜活灵动的生命中硬生生地抽出来作为模本来学习时,往往它已变得抽象与模糊了。所以,我们要寻找技能学习的本源──《庄子》被称为“天下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