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人一妻一妾《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内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相似文献   

2.
[原文]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如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4.
释“政”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人教版)第五单元《勾践灭吴》一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中的“政”的解释不够严谨,略有瑕疵,请看其文:“……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饣甫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姓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此段中“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中的“政”字,教材中注释为:“通…  相似文献   

5.
文言趣读     
孙叔教,楚之令尹(国相)也,治国有功,楚人誉之。其少时,尝出游,见两头蛇,归商泣。其母问其故,对曰:“吾闻之:见两头蛇者死。向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尔有阴德,神必佑之,毋忧。”  相似文献   

6.
〔原文〕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①者,其良人②出,则必厌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厌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目阚)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③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④无与立谈者,卒以东郭⑤墙⑥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厌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日:“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⑦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⑧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  相似文献   

7.
《商君书》政治辩证法思想包括 :“王道”和“臣道”既有所不同 ,又有共同的规则的思想 ;“富者必治 ,治者必富”等等关于政治和经济相互关联的思想 ;培育人民对敌人的斗争精神的思想 ;“治大国小 ,治小国大”的依法治国思想 ;“以刑去刑 ,刑去事成”的思想 ;“治宜于时而行之”的治道发展变化思想。其中的一些思想与其“观时俗”、“察国本”等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认识理论有密切关系 ,与对儒家的批评有相当的关联 ,与《老子》的辩证法也有所关联 ,与兵学思想有密切关系 ,并且对《韩非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学习就是做学问,教学就是教学生做学问。学问就要“问”。做学问须勤“问”,教做学问须善“问”。“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因而是一门学问。一、谁之“问”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问”是一个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反之,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说明他缺乏积极的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但在…  相似文献   

9.
清代全祖望的《梅花岭记》,歌颂了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中语室把它选入教材,并把最后一句标点为:“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谖迎之。未列,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谖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谖曰:“非为谢客也,为君之言失失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  相似文献   

11.
“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臂之如人体的细胞。然万丈高楼从地起,好文章之所以动人肺腑,乃其有精采的细节描写之故,贺知章“笑问客从何处来”,综合运用情态细节和语言细节,在一“笑”一“问”之间,把老归故里人不识的凄凉永远写进了文学圣坛;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细节,刻画出了一个为科举而读书,为科举而活着,中举后喜极而疯的科举禄(?)形象。  相似文献   

12.
《学记》上有这样一段话:“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卸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那末教育学生怎样才能“知其心、救其失”呢,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总觉得缺欠一二。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论语辩柳宗元或问曰:“儒者称《论语》,孔子弟子所记,信乎?”曰(A):“未然也,孔子弟子,曾参最少,少孔子四十六岁。曾子老而死,是书记曾子之死,则去孔子也远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无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之为之也。何哉?且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  相似文献   

14.
武增明 《现代语文》2002,(10):42-42
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其中“物”是无尽的还比较好理解,而“我”为什么也是无尽的呢?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毕竟不同于大江的无穷无尽、月亮的盈虚交替。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分析苏轼这一时期的思想入手。  相似文献   

15.
[原文]殷①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②以为重,问之仲尼③。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④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⑤;斗必三族相残⑥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刑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其所易而无离⑦其恶,此治之道也。”——《韩非子·内储说》〔注释〕①殷:商代。②子贡:孔子学生。③仲尼:即孔子。④掩:遮蔽。⑤斗:指打架。⑥三族相残:指家族(父族,母族,妻族)中的许多人参与群斗,互相残杀。⑦离:同“罹”,遭到。〔译文〕商代的法律规定,对在街上倒灰的人处以刑罚。子贡认为这种处分太重,就向老师…  相似文献   

16.
凡上过讲台的师者,都通晓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它起源于孔子的系列思想,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可以语下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孔子“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有据为“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当前,初中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故新的教育方式的到来,势将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17.
学界通常认为北宋“太学体”是一种以“奇涩险怪”为主要特征的古文,然而北宋庆历“太学新体”反映的实际是科场文章的流弊,其中尤以律赋为代表。“太学新体”的形成与庆历科举新政有密切关联,欧阳侈庆历二年所作的《应天以实不以文赋》则直接推动了“太学新体”的形成。被张方平指认应当承担责任的石介,则是欧阳侈“赋者,规谏之文也”观念的忠实贯彻者。张方平排抑“太学新体”主要针对的是形式逾制的科举程文。客观上却阻抑了古文的“载道”、“济世”精神在科场文章中的发扬。  相似文献   

18.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下面语段,直译划线句子。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人之  相似文献   

20.
燕王征巧术人,卫人曰: “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