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巧转  杨林  李娜 《软科学》2006,20(6):61-65
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了组织承诺等变量对组织公民行为及其多维度的影响情况,从性别角度提出并验证了个体和所在行业的匹配性对该模型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组织承诺及其情感承诺维度和组织公民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而连续承诺维度则和组织公民行为呈负相关;个体和所在行业的匹配性变量是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  相似文献   

2.
组织中个体的创造行为决定于个人创造力与团队的限制条件。个体创造力是个人创造动机、领域技能和创造技能的函数;团体创造力是个体创造行为、团队创作和团队执行的结果;组织创造力决定于团体创造力、组织特性和环境的扰动。跨越个体创造、团体创造和组织创造的组织创造力模型是认识组织创新的最可靠途径。组织成员的激发创意,在组织的反馈条件下,生成创造动机,经过领域技能的放大,创造技能的校正,成为个体创造力;而个体创造力在团队的约束下产生实际的创造行为,经过团队共同创作和执行,变成了团体创造力;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作用下,团体创造力经过组织的变换和认同,最终导致了组织的创造行为。  相似文献   

3.
通过发展知识领导的整体概念,探讨组织情境中个体知识行为的领导驱动要素和驱动途径。采用便利性抽样方法,有效回收调查问卷313份,应用复回归分析法验证变量间的关系假设。研究结果表明,作为重要的组织情境变量,知识领导对于个体知识获取、知识分享和知识创造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激发学习和发挥典范的预测效果最为明显。同时,主动性人格在知识领导与员工知识行为间起到调节作用,知识领导对知识获取的效果,在低主动性员工的身上更为显著,知识领导对知识分享的效果,在高主动性员工的身上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吴翠花  李慧  张雁敏 《情报杂志》2012,31(7):121-127
信任是影响联盟网络效率及效益的重要变量之一.在理论分析联盟网络中信任三维度与个体和群体两类知识创造活动之间的影响关系和作用路径之后,探讨了两类知识创造活动在信任三维度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组织学习在两类知识创造活动之间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来自950家联盟网络企业的有关信任与知识创造活动状况调查所获得的有效数据验证上述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过程信任、制度信任与两类知识创造活动正相关关系显著,人际信任与两类知识创造活动的正相关关系微弱,两类知识创造活动对信任三维度的中介作用明显,而组织学习在两类知识创造活动之间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知识治理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制度保障,是在制度层面上对知识行为的引导、激励和约束,进而维护知识活动各方的利益平衡、促进知识活动效益的最优化。知识共享行为是一种组织制度安排的结果,同时也是一种行为过程,受到知识治理的影响。知识治理对于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研究,很多的学者都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涉及变量和因素有限,结论不稳定。另外,知识治理对于知识共享影响的内在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地探究。最后,从研究方法上,知识治理是组织层面的变量,个体知识共享是个体层面的变量,现有文献较少运用跨层次分析方法来整合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剖析知识治理机制对个人层次知识共享的影响,因而研究结论有待验证。因此,基于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本文探索性地引入中介变量组织支持感来分析知识治理对于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关系。依据已有的文献成果,本文提出以下8个假设:(1)正式知识治理对非正式知识治理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2)正式知识治理对于个体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非正式知识治理对于个体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正式知识治理对于组织支持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5)非正式知识治理对于组织支持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组织支持感对个体知识分享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组织支持感中介了正式知识治理与个体知识共享行为之间的关系;(8)组织支持感中介了非正式知识治理与个体知识共享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了验证以上假设的有效性,本研究以中国华北地区140家企业621名员工为被试对象,其中男性占53.62%,本科以上员工占89.05%,工龄在5年以上的员工占76.97%,基层和一线工人占87.76%。对于模型中所涉及的变量,本文借鉴已有研究的中成熟量表进行测量。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的测量参考了Cao等(2012)对于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的测量量表,组织支持感使用Eisenberger编制的问卷,知识共享行为采用Yi开发了一套有效可靠的知识共享行为量表。所有变量在本文样本中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都达到标准。在确保问卷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基础上,本文利用跨层次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得到了如下结论:(1)在知识管理领域中,员工组织支持感是链接组织知识治理与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的中介桥梁。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活动一方面通过正式的知识治理对于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更重要是要通过对于员工组织支持感的影响来间接的作用员工知识共享行为。(2)组织知识活动对于员工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是多层次相互作用的结果,过程复杂。组织层面的正式知识治理通过三条途径作用员工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直接作用、通过非正式知识治理影响组织支持感的间接作用以及通过组织支持感的间接作用。非正式知识治理是间接的通过组织支持感的单途径来影响个体知识共享行为。与同类研究相比,本文进一步打开了知识治理对知识共享行为影响的"黑箱",丰富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此外,本文结论对企业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要有效创建完善的知识治理机制,二是要重视对员工组织支持感的提升。本文虽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样本收集的数据受到地域和行业的限制;第二,对于知识治理的划分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三,中介变量、作用路径和机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以上三点问题将是今后研究和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软科学》2018,(2):101-105
将技术整合理论(UTAUT)及技术-组织-环境框架理论(TOE)引入BIM适用性研究中,系统归类及分析BIM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并构建以环境及技术因素为外部变量、组织因素为中介变量、个体采纳为最终结果的BIM适用性理论模型。结果表明:组织外部的环境因素及技术因素直接影响BIM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不同层次职业管理策略对员工态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企业、个体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管理策略与员工职业满意感和组织承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单独对两个层次的策略进行分析时,它们对职业满意感和组织承诺都有显著影响;当同时对两个层次的策略综合进行分析时,发现个体职业管理策略主要影响组织承诺,企业职业管理策略对职业满意感和组织承诺都有显著影响,企业职业管理策略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显著大于个体职业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说明了要使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企业职业管理策略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知识与规则的角度分析组织的演变,对个体行为进行了分类,并通过个体行为这个中间变量考察知识能力与规则密度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建立概念模型并展开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知识驱动规则的灵动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9.
邹波  张巍  王晨 《科研管理》2019,40(1):32-41
吸收能力是如何从个体层次上升到组织层次的,一直是理论关注的焦点。与既往研究采取相对静态的解释视角不同,本研究基于个体间互动的视角,提出个体间知识共享是由个体吸收能力向组织吸收能力演化的中介变量,通过运用275家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本研究部分证实了这一假设。同时,实证结果还表明,知识交流平台和组织共同愿景正向影响个体间知识共享绩效,组织决策集中化程度负向影响组织吸收能力。本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由个体吸收能力向组织吸收能力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结论对于指导企业提升吸收能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科技发展进程中,由若干个体组成的科技创造集体或团体(以下简称科研集团)已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在这种以集体合作方式从事科技创造活动的组织形式中,其成员的个体心理同整个集团的心理是什么关系,科研集团有哪些常见心理现象,它们对科学创造活动有何影响,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及社会嵌入理论,文中从组织情境中的外在资源和员工个体所具备的内在资源2个角度,以工作双元压力作为自变量,工作繁荣为中介变量,以员工创新力作为结果变量构建文中的研究模型.从组织情境特征中选取领导授权赋能和组织支持感作为工作繁荣之间的调节变量,为工作压力和员工创造力之间关系寻找新的边界.通过对352个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分析了双元压力对员工创新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挑战性压力对员工创新力有积极效应;阻断性压力对影响员工创新力有消极效应;领导授权赋能组织支持感正向调节挑战性压力与工作繁荣的关系,负向调节阻断性压力与工作繁荣的关系;工作繁荣对双元压力和员工创新力有中介关系.本研究深化了个体和情境因素对员工创新力的影响机理,对企业创新管理实践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员工创造力不仅受授权型领导行为的影响,同时也受基于个体水平的心理授权变量以及基于团队水平的情境授权变量的影响.通过347份团队成员与领导的配对问卷调查,从整合视角出发,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自我创造效能与团队创新氛围对授权型领导与员工创造力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授权型领导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正向显著;自我创造效能和团队创新氛围分别在授权型领导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知识创造能否提升组织绩效?一项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造对于企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关于知识创造的研究更多基于个体和团队层面且主要探讨其前因影响因素,基于整个组织层面对其后果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的相关成果非常少。本文以北京和广州的企业为样本,以组织的知识创造为前因变量,对知识创造是否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核心能力来影响组织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创造除了知识可以提升核心能力外,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而技术创新则只能通过核心能力来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技术创新在知识创造与核心能力之间只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核心能力在技术创新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详细分析了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螺旋上升过程及其与知识创造能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组织知识创造战略为导向,以开放式知识管理数据库系统为基础,由个体知识创造能力开发循环和组织支撑环境组成的组织知识创造能力开发模型。  相似文献   

15.
鉴于工作嵌入已有的后果变量研究都集中在个体层面,没有涉及到组织层面,因此,旨在探讨成就动机较高的中高端人才的工作嵌入对其职业效能、离职意愿和合作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对组织稳定性和组织绩效产生的影响。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收集了586份有效样本,采用回归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实证结果发现:中高端人才的工作嵌入对其职业效能、合作行为和组织稳定、组织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对其离职意愿有负向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转型与技术创新改革发展新阶段,构建跨功能团队成为组织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开发与培养跨功能团队创造力也因此受到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软件园内27家中小科技型企业的75个跨功能团队的深入调研,将内隐协调引入个体—组织匹配与跨功能团队创造力关系中,探讨个体—组织匹配对跨功能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并将内部人身份感知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组织匹配度越好、内隐协调水平越高,越容易激发跨功能团队创造力;个体—组织匹配通过内隐协调对跨功能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效果显著;成员内部人身份感知程度越高,内隐协调在个体—组织匹配与跨功能团队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越强。据此,提出了跨功能团队创造力提升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郭文臣  陈安琪 《科研管理》2022,43(11):191-199
组织人力资本是组织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组织人力资本近年来得到持续关注。为了厘清组织人力资本的前因变量及结果变量,本文运用元分析的方法对比了147项研究、151个独立样本中的606个效应值。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组织人力资本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以体现在三个层面,即组织特征(包含组织战略、组织文化、组织支持),团队特征(招聘实践、培训实践、竞争性薪酬、绩效反馈、内部晋升、员工参与、共享机制),个体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态度);组织人力资本也从两个层面对组织和个体产生影响,即组织人力资本在组织层面推动组织绩效、组织创新、组织学习、竞争优势,在个体层面助力个体行为、个体绩效、职业生涯发展等。本研究旨在全面梳理组织人力资本形成、发展与转化的作用机理,由此推进个体与组织之间良好的正向动态循环,持续促进二者协同发展,为组织人力资本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张毅  黄福华 《软科学》2016,(7):94-98
引入积极情绪、供给需求匹配作为中间变量,建立支持型组织责任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支持型组织责任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其效用受到供给需求匹配的调节;人际支持完全通过个体积极情绪来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组织支持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部分受到个体积极情绪的中介;积极情绪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受到供给需求匹配的调节,研究结论有效地解释了以往研究的分歧。  相似文献   

19.
王振源  戴瑞林 《预测》2012,(1):20-26
基于相似-吸引典范及社会归类理论,本研究认为群体中人口统计变量和工作价值观的个体间差异性及组成差异性分别对个体情感网络中心性与整体情感网络密度产生影响。本研究用45个工作群体(246个个体)样本对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社会互动及自我实现取向的差异性对个体情感网络中心性有显著负向影响,人口统计变量的差异性则对个体情感网络中心性没有显著影响;群体层次的情感网络密度假设也得到相似的验证结果。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限制。  相似文献   

20.
应用创造力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对创造动机在组织内不同层次之间的传导过程进行分析;借鉴知识创造的转化模型,构建了个体想法产生向组织想法产生的跃迁机制;依据组织创造力的交互作用模型,提出了影响组织创造力形成的主要组织及环境因素,最终系统性地构建了组织创造力的余弦式周期形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