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7年第5期《新疆新闻界》刊登了一篇《新闻乎?广告乎?》的文章。文虽不长,我却越读越胡涂,越纳闷。文中写道:某报“第二版的下半部刊出了一则广告”,“在该报的第一版右下角又刊载了一条同这则广告一模一样的‘新闻’”。于是乎,作者就发出了“新闻乎?广告乎?”的感叹与诘问。我不明白,为什么在不同版面列登了内容近似的广告与新闻,就使作者“乎乎”起来。这是一。第二,文中写道:“晚报本来版面小,容量不大”,“如果不是走后门,编辑部的用意又何在呢?”这句话的  相似文献   

2.
口述实录体新闻,就是新闻作者通过对人物的采访,将人物口述的新闻事实、新的观点和主张等作实录报道的一种新闻样式。它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亲近感。从口述实录性新闻的写作特点和内容来说,需要作者注意以下几点: 1、从口述实录中反映新闻事实。口述实录体新闻不是人物一般语言的记录,更不是人物的讲话稿,而是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就是新闻事实。也就是要在人物的口述中,把新闻事实反映出来。否则,就不成其为新闻。例如《“吹灯兵”的情怀》(1987年全国好新闻作品),实录了一连阵地长张玉江的话:“说我是‘吹灯兵’?那倒不假,不瞒您说,吹了8次啦。战友们爱跟我开玩笑,说我和‘8’字有缘分。您看,我1980年入伍,当了8年兵,8次立动受奖,8次代理排长,可也被80年代的姑娘‘吹’了8次‘灯’。”接着,记者实录了张玉江谈的找对象被姑娘8次‘吹灯’的原因和经过,以及他的态度和想法。他的谈话本身就是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3.
读过《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有些人认为李贵珍同志自己做了“工作”,又自己去写新闻报道,便是个新闻的导演。我不敢认同这种看法。而从李贵珍自己的文章中看,几次成功的新闻报道,都是他本人一手策划“导演”出来的,似乎他自己也默认这是新闻“导演”。然而,怎样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要当记者不是上面所讲的有意识地故意制造虚假新闻,干记者  相似文献   

4.
赵老自1934年在南京加入《朝报》工作,到1992年离开人世,除了“文革”期间被迫离开新闻岗位之外,始终坚持在新闻第一线。这在中国新闻界能有几人?1985年接赵老信,要我找夏公为《未晚谈》一书写序。夏公爽快地答应并说,超构不是新闻官,是一位真正的记者。这句话给我印象极深,赵老从事新闻工作一辈子,真正的记者是对他最恰当的称号和崇高  相似文献   

5.
竞争与同步     
想不到,我的一篇短文(见本刊第3期《记者要讲究个“信”字》)引出了不同意见的讨论。然而,袁建达同志文章的观点(见本刊第6期《何必“同步”》)我不能完全赞同。有一点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目前新闻界缺乏竞争,需要提倡记者、编辑发挥各自的特长,开展竞争。只有竞争,才有生气,才有活力。无论对新闻事业的发展,还是对记者的成长,竞争都是非常必要的。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记者间相约“同步”发表新闻,是不是不能竞争了?新闻界的竞争是不是仅仅表现在抢时间这一点上? 袁文对这两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他认为“‘抢’新闻是记者的一种真本事”,“若订了什  相似文献   

6.
去年7月,当王宏林参与采写的新闻作品《参演万余人不见几个兵》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后,笔者提出要给他写个专访,他笑着摇了摇头。4个月后,当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从北京开会回来后,笔者再次要求采访他,他又是直摆手。他说“:咱当编辑记者的写别人写惯了,写咱自己心里总感到不自在。再说,咱那点事儿值得写吗?”直到前几天,《军事记者》主编打来电话约稿,王宏林才勉强应允下来。那么,就让我们走近王宏林,走进他执著于军事新闻事业的心路历程吧。“我就是一条道走到底了”1986年,王宏林从郑州高炮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某高炮…  相似文献   

7.
《中国记者》是我喜爱的读物之一。尤其是“一得录”、“新闻采写讲座”、“地方报台”、“说长道短”等栏目,每期都通读了,受益匪浅。在我周围的同行中,也对《中国记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也有美中不足。例如1988年11期第29页《写稿的朋友今何在?》一文的开头“我在一张全国性的报纸工  相似文献   

8.
我在《新闻大学》1988年夏季号发表《关于新闻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以后,卢惠民同志在冬季号发表了与我商榷的《关于新闻和新闻价值定义问题》(简称“卢文”)的文章。卢惠民同志与我商榷的主要之点是:我在文中,列举的全国二十所大学联编的《当代新闻学》关于“新闻就是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信息”的定义,是否包含着唯物辩证的观点?《当代新闻学》对新闻价值的表述,是否比较恰当?鉴于“卢文”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观点,就有必要对“卢文”的、“商榷”进行再商榷。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圈里,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有个流传甚广的绰号——“唐老鸭”。《我从战场上归来》和《我钻进了金字塔》两本书详细记述了他的传奇经历。和许许多多读过这两本书的人一样,我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英雄记者。 踏着去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我如约到了“唐老鸭”的家。他一米八几的个头,背稍稍有些驼,架副眼镜,乐呵呵的,很是憨厚。我与他相距如此地近—— 这就是“唐老鸭”? 记者哲学——忘了卡帕是谁 进入“唐老鸭”的家,我就开始在能看见的空间里到处寻找卡帕的照片。  相似文献   

10.
今年第一期《新闻记者》杂志的“向您推荐”专栏,摘登了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罗伯特·卡恩1968年写的调查报告《救救国家公园》,同时还刊登了推荐文章《见微知著妙笔生花》。读了这两篇文章,感慨良多。我不想贬低卡恩的作品。在当代美国记者的报道中,他这篇《救救国家公园》算得是杰出之作,不然他怎么会获得美国1969年“普利策全国报道奖”呢?我认为《新闻记者》杂志推荐  相似文献   

11.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12.
1984年,和志德入伍到新疆昆仑山下叶城县某汽车团当了一名驾驶兵,长年在艰苦的环境里行车,他练就了精湛的驾驶技术。如果不是那天,一个“特殊人物”偶然搭乘他的车,那么本文的主人公说不定还在做他的“神行太保”。那天是个风沙滚滚的恶劣天气,《喀什日报》记者周军英偶然搭乘他的车。对周军英,和志德早闻其名,今日相见,不免格外兴奋:‘你的文章写那么好,教教我,让我跟你学习吧。”“可以呀。”两人行一路,聊一路。和志德从此暗暗下定学习新闻写作的决心。回去后,他用辛苦积赞的津贴买了一架海鸥相机和几本新闻、摄影方面…  相似文献   

13.
谢顾问:近日,我了解到一个很好的新闻线索:我部副政委很会发现人才,堪称现代“伯乐”。全军学雷锋标兵李润虎、邓元春及“精武铁人”胡学智等都是他首先发现和亲自抓出来的典型。可他是副军职干部,而我只是个“小兵”,连报道员也不是,访问。我能去采访他吗?84810部队乔建军乔建军同志:按说,在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是没有那么多硬性限制的,官也可以采访兵,兵也可以采访官。但由于采访者的身份不同,在实际采访过程中,确有方便与不方便之分。如有采访任务和采访权的专职记者、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和新闻干事,无论采访普通战…  相似文献   

14.
有五十年新闻生涯的《长江日报》记者 夏发,从他千篇文章中,筛选出一百篇,汇成专集,书名为《九进中南海》——夏发的新闻、戏剧作品一百篇》,近日由北京《当代中国》画报社出版。 作者始终处在记者编辑的第一线,为了全心全意、千方百计完成报社编委会交给的任务,常常出其不意,使出新招。他“九进中南海”,在此书中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年届古稀的夏发当过文化记者,搞过理论编辑,长期以来,形成了他一套独特的采访艺术,成为一个在平凡中见传奇的记者。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一是高举旗帜,二是“通天”、“入地”,三是风流…  相似文献   

15.
我有幸于1939年9月16日,作为重庆《新民报》的记者,同“中央通讯社”记者刘尊棋、《扫荡报》记者耿坚白一道,在延安访问毛泽东。这在我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是一件大事。在现代中国新闻史上,也是被记上了一笔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党史资料大事记》中,把毛泽东在延安接见我们重庆去的三记者,作为一件大事记录下来,并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是因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多次会见过中外记者。在我们之前,他会见过重庆商务日报赴延安采访的温田丰等,更不用说他还在延安自己的窑洞中,同著名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作“竟夜之谈,直到天已黎明”。在我们之后,1944年6月12日他在延  相似文献   

16.
上个月,当我把自己的新书《想得很美——乌托邦的细节设计》,送给一位新闻界朋友的时候,他随口问到:“这是一本评论集吗?”当然不是。但是,他的问话使我忽然想到:这本思想史的通俗读物中真的与我的本行——新闻评论一点也没有关系吗?实际上,至少在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需求和在劳动交换领域的理想实验中,数百年来的人类思想史延伸进了当代实践,而且进入了新闻报道,这就使我在一篇新闻评论中与它正面相迎。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曾磊鑫、韦金明报道:日前,驻藏某旅召开2003年新闻工作总结表彰会,该旅政委宋景原和旅长夏怀军亲手为士官报道员晏良缀上金灿灿的二等功奖章。这已经是他在2003年获得的第四项荣誉。晏良2002年开始学习新闻写作,是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第12期的“优秀学员”。两年多来,他认真研读《军事记者》、《新闻写作简明教程》、《吹毛求疵》等函授教材,虚心向辅导老师请教,积极采写稿件,使自己从一名仅有初中文化的“打工仔”,迅速成长为一名“兵记者”,学写新闻第一年便发表稿件110余篇,荣立三等功一次。2003年,晏良戒骄戒躁,勤奋学习,扎实写…  相似文献   

18.
香港《大公报》记者雷竞斌,不久前在香港报业公会主办的新闻从业员1985年至1986年最佳记者的竞选赛中,当选为最佳记者,成为香港1000多名记者中的佼佼者。“您成功的奥秘是什么?”当我们正面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他眨一眨近视眼镜后面的双眼,风趣地说:“我长了个铁腿(腿勤)、马眼(眼观四方)、神仙肚(能吃能饿)。”“要具有敏锐准确的判断力”“香港有多家报纸,家家的消息都是文字短小,一般在三五百字之内,所登内容五花八门,但我认为,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经济新闻,不仅是事实的报道,更重要的是要为读者提供有影响的信息。这就要  相似文献   

19.
一“描述”是什么? 新闻同行们在分析新闻作品的写作特色时,习惯使用“描述”这个概念。这种例子很多。比如《中国记者》1990年第七期《漫评“现场短新闻”评选一等奖作品》一文中写道: 当我重读这些作品时,我的直感,作者并不只是在说有这么一件事,而是在给我讲故事,要言不烦又不疏枝蔓地向我描述他曾经历的事。(第19页——笔者注) 像个普通人一样去感受一下,观察一下,亲历一下……现场新闻的本质特征就容易抓住了,最能感动普通读者的神来之笔就会一泻而出……比如新华社记者胡泰然对《美军入侵一周后的巴拿马城街景》的描述。(同上) 可以看出,“描述”是指新闻写作者运用新闻语言的手段,它既可以  相似文献   

20.
当二十一世纪的阳光穿过世纪长廊走来时,《新闻与成才》以更加成熟的形象———《军事记者》展现在我的面前,给了我一片自由驰骋的空间。如果说《新闻与成才》是我相识已久的朋友,那么《军事记者》就是我“一见钟情”的恋人;如果说是《新闻与成才》带我走进了“新闻”的世界,那么《军事记者》将带我走进更加广阔的“新闻”天地,去感受和领略信息时代的“新闻”气息。《军事记者》是我的精神食粮,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料。每当她因投递晚点“失约”时,我就会心情焦急烦躁,非跑到收发室问个究竟,甚至打电话向函授中心的老师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